月份

3 月 2024

2024-03-29

国际查包養app非洲儿童日:关注非洲之角干旱地区儿童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6月16包養行情日是“国际非洲儿童日”,旨在让人们了解非洲儿童所遭受的饥饿、战争、贫穷、疾病等苦难。包括联合国机构在内的人道主义救包養援组织以及多家气象机构近日联合发布声明警告,非洲之角因连续四年雨季缺雨,正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今年一季度,索马里、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报告接受治疗的严重营养不良儿童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

这张3月23日拍摄的照片显示,在遭受旱灾的肯尼亚基利菲包養網郡村庄,一名男孩从储水设施中取水后包養網排名离开。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包養

2024-03-29

多地探查包養app索加大对乡村剧团扶持力度 专业培训下乡 村民送戏进城_中国网

过去,农民剧团多在村里演出,城里剧团“送戏下乡”是常态;如今,越来越多乡土文艺团体有机会进城演出,乡村小剧团登上城市大舞台,受到观众欢迎。近年来,随着各地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提供政策支持、组织专业培训、举办各类活动,“送戏下乡”之外,也有了“送戏进城”,“送文化”逐步成为“种文化”。城乡间的文化互动,不仅激发了乡村活力,也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让文化惠民政策更贴近百姓需求。

本期报道,记者走进江西、湖南、山东三地乡村,看一出出地方小戏如何从乡村到城镇、从田间到剧场,“送戏进城”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动能。

——编者  

江西省鄱阳县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主任陈志淋——

“想不到农村的表演包養網队水平挺不错”

本报记者王丹

一大早,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枧田街乡团群村村民杨德才,就站在家门口喊嗓。杨德才从小就爱听赣剧饶河戏,还会跟着学几句。多年来,听戏唱戏的爱好一直伴随着他。8年前,一次机缘巧合下,杨德才结识了同乡的夏国正,加入了夏国正组建的西河乐队。

西河乐队的成员几乎都是来自枧田街乡各村的村民,“大家因为热爱走到了一起。”夏国正说,过去组建乐队,就是村里几个喜欢吹拉弹唱的乡亲们凑一起,农闲的时候唱戏、拉二胡、打鼓,慢慢地发展到30多名成员。最近几年,西河乐队常常到本县和周边县城演出,公园、社区、赣剧院,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以前是城里‘送戏下乡’,现在也有了乡村‘送戏进城’了。想不到农村的表演队水平挺不错!”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主任陈志淋说。

在鄱阳县,有1300多个像西河乐队这样的民间文艺团体和20多个业余剧团。近年来,饶河戏得到进一步推广,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演出场地也从村庙台、村广场等逐步走进县城。几乎每天下午,鄱阳县东湖公园等公园的长廊,都会聚集不少来自乡镇的农民串堂班、戏曲乐队,敲锣鼓、奏管弦,有时乐手兼演唱、一人串多角,吸引了一大批县城戏迷。

为了扶持这些民间剧团,发展乡村文化,鄱阳县由文化部门出资、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组织,对农民演员进行免费培训,从包養戏曲发展史、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声腔特点及剧目表演等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农民演员的演出水平,2023年已培训500余人次。此外,鄱阳县还不定期在县城举办“鄱阳赣剧艺术节”“赣剧饶河戏惠民演出周”“鄱阳赣剧文艺汇演”“鄱阳赣剧演出日”等活动,由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荐农民演员参加,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湖南省桃源县九溪汉剧团团长杨万胜——

“能进城展演比赛,我们很自豪”

本报记者孙超

吃过晚饭,杨万胜来到镇里的九溪文化宫,组织团员排练。杨万胜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九溪镇九溪汉剧团团长,剧团原创的《喜哥和喜》正忙着排练,准备登上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的舞台。

“我们是乡里的剧团,能进城展演比赛,我们很自豪。”杨万胜说,当地流行的汉戏、鹬蚌灯、地花鼓等民间艺术,剧团样样都能演。以前,他们只在乡间演出,近年来,进城演出成了常事。

说起农民剧团如何从小做大,杨万胜回忆起2017年桃源县开始举办的“新桃源奋斗美”文化活动月。当时,活动舞台搭在人群聚集的文体中心,时间选在10月份,每年演够30天。不仅本地人爱看,周边群众也赶来观演。“政府搭平台、群众唱主角”的方式,让大批优秀团队与作品在集镇和乡村涌现。目前,这一活动已成为一项品牌文化活动,每年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九溪汉剧团也告别包養網了走街串巷的零散演出,依托长期化、正规化的演出平台,逐渐成长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剧团。

近年来,桃源县每年投入20多万元邀请民间院团进城展演,并对接上级专业院团开展艺术培训,为民间剧团进城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多个乡镇还将文化站的场地免费提供给艺术团排练,协助他们演出和创作。九溪镇不仅有3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宫,还有设施齐全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近年来,在文化部门支持下,杨万胜在长沙、株洲、益阳等地参加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

让民间文艺更好走出乡土,常德市鼎城区也在探索。

鼎城区建立了支持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导向资金,用于奖励、扶持优秀民间艺术团体,还指导组建了以区文化馆、区专业剧团为主体,以优质民间职业剧团为骨干的全区演艺联盟,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与此同时,当地还组建了8支文艺轻骑小分队,深入农村举办音乐戏曲辅导、理论讲座,加强对民间职业艺术团体的指导。

鼎城区草坪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英和他的艺术团就受惠于此。2001年,杨英和妻子一道成立了一家有10余名演员的民间剧团,在草坪镇及周边乡镇演出。“2007年,区里的剧团来草坪镇举办文化惠民演出,我发现他们表演的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在村里特别受欢迎,就到区文化馆和区剧团(现更名为区花鼓戏保护中心)上门求包養平台推薦教。”杨英说,对方对此非常支持,不久后便包養平台推薦派出了专业人员前来指导。

近年来,艺术团的表演场所不断拓宽。2015年开始,在草坪镇政府的引导下,草坪镇的100多家民间文艺院团进行了提质整合,走上了更加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如今,当地的民间文艺团体已发展到37个剧团、900余名从业人员,实现“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观众——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

本报记者李蕊 

在坠琴与扬琴交织的旋律里,红荆吕剧团演员于丽珊轻撩水袖,步履轻盈,精彩表演引来阵阵掌声。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司红芳说:“演出很受欢迎,去年剧团演出130多场,其中进城演了80场。”

放眼望去,能容纳近300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东营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翟书琴说:“以‘把百姓的舞台交给百姓’为主题,‘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每年演出1200多场次,像红荆吕剧团这样的庄户剧团参演占九成以上,且多数演出安排在居民集中的城市社区。”

以往多在乡村演出的庄户剧团,缘何能走上城市舞台?东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奎强介绍,2019年,东营区成立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组建起一支由10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建立吕剧专业人员包靠庄户剧团工作机制,定期举办“吕剧传承培训班”“乡村文化人才专题培训班”,聚力打造精品剧目、培养戏剧人才、排演经典作品。几年来,乡土文艺队伍由原来的18支迅速发展到160多支,成员也从60多人发展到1100多人。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既要让群众唱得好、演得棒,又得让他们有舞台、有观众。”杨奎强说,“过去是专业演员‘送戏下乡’,如今也有了庄户剧团‘送戏进城’。”以“文化乐万家”为主题,东营区在城区建设可容纳千人的大型剧场,在城市社区配套建设小型剧场、邻里剧场,鼓励乡土文艺队伍把家乡戏演给城市居民看,丰富城市文化活动。

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台下6岁的梁雨桐左手叉腰,右手跷起手指,模仿演员表演起来。“咔嚓”拍下一张照片,梁雨桐的爷爷说:“孩子很喜欢吕剧,这两年,庄户剧团经常送来精彩演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

红荆吕剧团团长张海霞说:“政府支持庄户剧团发展,出台‘手拉手成长计划’、建起高标准活动场所,并实施每场演出1800元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带动乡村文化发展。‘户户锣鼓响,家家把戏唱’,如今,15名剧团成员成了‘乡土明星’。”杨奎强介绍,去年庄户剧团的演员们还邀请了市区的吕剧爱好者随团观看戏曲比赛,并多次进行跨省戏曲交流活动。

2024-03-29

火火的“乡村赛事”,醉了农人美了贵州——“村BA”“村超”火爆带给我们的启示_中查覓包養價格国网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编者按

这个夏天,比天气更火热的,是在黔贵大地精彩上演的“村BA”“村超”赛事!

一个“村”字,点透了这两项赛事“热”的原因。由乡村自发组织,以村民为比拼主体——今日中国乡村的激情,尽情奔涌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孕育好风尚,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确实,没有主动性,又哪里来的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又哪里来的“村BA”“村超”这些“村字号”?

“村味赛事”魅力何在?能否兴盛不衰?会为乡村带来哪些变化?又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启迪?本报调研组深入贵州乡村展开调研。

侗族群众在表演侗寨琵琶歌。王炳真摄/光明图片

宛若辉光四射的“双子星”,几个月来,贵州台江“村BA”、榕江“村超”灿耀全国。

就在不久前,两项“村赛”接连迎来决胜时刻——

7月29日晚,“村超”在现场数万人的欢庆中落幕。历时两个半月,20支足球队捉对“厮杀”98场,有人评价:整场赛事惊艳震撼,就像踢向山外的一记“世界波”!

7月30日晚,“村BA”在龙腾虎跃的拼抢中收官。从去年“六月六”到今年“吃新节”,这项“出圈”已一年的篮球赛拥趸无数,甚至引来NBA球星参与互动……

“村级赛事”,何以万众瞩目?是因为,纯粹的群众体育所特有的恣意挥洒、忘情投入;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展现的绮丽风姿、动人情韵;淳朴的乡俗民风浸润下的浓浓感动、郁郁乡情……

这一切,展露出新时代广袤乡村的勃勃生机,诠释着体育强国梦的深厚内涵。

近日,本报调研组奔赴榕江县、台江县,在赛场内外、村头寨尾走访体验,探寻“两江赛事”衍生出的一个个和美乡村故事。

一、“村味赛事”之火

苗山侗水深处的业余球赛,却打出了国际大赛的气势,其火爆程度、参与热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1.“火”在全村老少齐上阵

加速、冲刺、突入小禁区;急停、观察、寻找射门空间。当低平传球穿过三名防守球员来到身前,左边锋董永恒用右脚尖轻巧一挑,左脚发力抽射。足球打着旋儿砸进球门,激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声。

“球进了!是‘卷粉射手王’董永恒!忠诚村反超啦!”伴着近乎嘶吼的“贵普”解说,董永恒被队友们紧紧抱住。农民、建筑工、小学教师、快递小哥……为村寨荣誉而战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和董永恒“脱下球衣就去卖卷粉”一样,朗洞平地村队队长吴化勇上场前几个钟头,还一身泥水下田劳作。谁能想到,35岁的他披挂出战,即技惊四座——快速奔跑中后仰接球,右脚停球,左脚一个“倒挂金钩”,皮球擦着立柱、飞入网窝!

“都是从小比照着电视转播,一次次在泥地上摔砸滚打练出来的。”他腼腆地告诉调研组,从泥水工、技术员到村干部,是内心的热爱让自己从未远离球场。

见到“欧牛王”欧明辉时,他正在小河边放牛。这位“村BA”最有价值球员主业是务农养牛,上场后因“比斗牛还猛”,便得了这个响当当的名号。

调研组了解到,根据“村BA”“村超”赛事规则,参赛球员必须为真正的村民身份。就是这样的“全业余阵容”,在“村超”球场上踢出了彩虹过人、圆月弯刀、电梯球、贴地斩;在“村BA”篮架下腾挪跳跃、抢断绝杀,勇猛无畏化身“梦之队”……

赛事解说员,同样由本乡本土的人担任。

“看!1号跑得飞起,不愧是咱台江‘小跑车’”“开车不能超速,打球你可要加速”……只要“‘村BA’气氛组组长”王再贵一开腔,场上气氛便高涨起来。这位壮实健谈的95后是台盘派出所民警,因熟悉本地球员、了解战术规则,总能临场发挥、感染全场。

“‘村超’是‘泥巴地里长起来的’,只说专业术语哪行?大家不接受。”建设银行天柱支行行长、家住口寨村的“村超”解说员杨兵很有想法。他试着用方言土语解说,当吼出标志性的“汗包養網巴拉、呜呜,颜巴拉、呜呜呜”(侗语,意为“欢呼起来吧,再次欢呼吧”),球迷们都会跟着忘情高喊。

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我们的赛事”——“赞助方”,全是本村村民,你10块、他20块,凑份子为队员们买装备、出路费;啦啦队,同样是乡里乡亲,男女老少摇旗呐喊,锣鼓不够锅瓢凑,敲瘪了一堆盖和盆……

“村味”,无处不在。从参赛队伍、赛程安排到颁奖仪式,所有环节都由群众自发组织、商议决定。正如车江一村队球员、“球场洪金宝”陈兴洋所说:“为自己村子踢球,肯定要全力拼,平时再好的兄弟伙,球场相见都是‘搞硬的’。什么虚的假的,绝对来不得!”

2.“火”在民族文化绽华彩

看到榕江乐里镇近百位侗家女儿盛装入场,来自云南红河的余秋妮半天挪不开眼——百褶布裙缀满彩丝,滚龙袖套遍绣花鸟,乌黑盘发典雅华贵,周身银饰剔透精美……

服饰秀还未品够,更大的惊喜开始了:姑娘们走进“吊脚楼”,几个小伙子爬上木梯、拉起牛腿琴,在窗下唱起情歌……

“爬窗探妹!这是我们侗族的恋爱习俗,我爷爷辈都这样的嘞!”激动的“解说”从人堆里响起。

“这么美的原生态,谁能不爱呐?”余秋妮感慨。她已是第四次来“村超”了,每次坐六七个小时高铁,吸引她的除了球赛,就是“怎么也尝不够”的乡土文化大餐。

“榕江父老太有才!征集令一发出,报名参演的节目就排满了!”兼任表演环节总导演的县足协副主席、车民小学校长杨亚江感叹。

开赛热场、中场表演、赛后狂欢……“村BA”“村超”刮起的“最炫民族风”,成为很多人心动的一大理由。

要看歌舞?安排!这里有恢宏优美的侗族大歌、排山倒海的水族木鼓、摇曳多姿的苗族芦笙舞、刚健欢快的瑶族舂杵舞;

想品民俗?管够!村民们身背茅人、举着番布,带来了神秘水书、素雅蜡染,舞起发光的稻草龙、走起古朴的农具秀……

气氛达到沸点,场上便成了“民族大联欢”。7月1日,正值党的生日,调研组在“村超”现场看到,汉、侗双语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引发全场5万名观众大合唱;漫天烟花下,人们手拉手同跳多耶舞、激情蹦“苗迪”,欢乐的声浪响彻夜空……

就连奖品,也充满浓浓的农耕文化味。

“车寨,冠军!车寨,冠军!”决赛之夜,本届“村超”冠军车江一村队在村民簇拥下燃起鞭炮、绕寨庆祝,身后跟着“超级大奖”——一头小黄牛。第二到第四名球队的奖品,依次是黑毛山猪、塔石香羊、本地大鹅。“村BA”的奖品,同样是香米、鲟鳇鱼、三穗麻鸭等农产品。

“一场场艺术秀、民俗秀和风物秀,体现了乡土味、乡情味和乡愁味。”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榕江县文旅产业发展顾问由守义认为,“现代足球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表达,最接地气,也最有感染力。”

3.“火”在真诚热情待远客

7月8日下午2点,又一个“超级星期六”即将开赛。车流沿榕江东滨江大道缓缓挪动。眺望赛场,只见邻近的大桥步道上挤满了村民。“瞧,本地人都在那儿远远‘看球’呢!”出租车司机石师傅自豪地告诉调研组,把赛场看台让给游客,这是榕江人的待客之道。

“单子多得拉不完!车一天充好几次电。”石师傅说,县里的几百辆出租车、网约车根本不够用,群众自发组织“志愿车队”,在高铁站免费接送游客。

会不会影响自己跑生意?他爽朗地笑:“啥生意能比家乡的形象重要?!”

群众发自内心的善意,让游客记住了“甜甜榕江,热情的城”。

丰乐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开华给调研组看了一封感谢信,署名新疆游客凝晓露。她在信上说,带家人来看“村超”,订不上旅店。试着联系当地文旅局,丰乐村干部滕大姐很快赶来,接她们去村民家。一进门,热腾腾的饭菜已摆好。住了两天,离开时想付钱,大哥大姐执意不收,脸上满是笑意。

调研组在台盘村的见闻,同样温暖。

中场休息,人山人海的“村BA”看台上,从1600多公里外的苏州赶来的胡新光,正和当地球迷聊着赛况,这时,“美食派送”开始了。“五彩姊妹”饭、玉米粑粑、粽子、杨梅、李子……被苗家孃孃、阿妹不断塞给观众,胡新光们接过来的又何止是美食!

“场外才感人呐!好多村民自发在停车场维持秩序、在道口做向导、在路上捡垃圾。守着球场不能看,谁心里不痒痒?可他们说,没办法呀,谁让咱是东道主呢!”台盘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正彪感慨不已。

4.“火”在千行百业焕新机

“超级村赛”拉动“超能经济”。截至7月底,“村BA”“村超”全网累计浏览量超300亿人次。线上大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量,带来沉甸甸的“真金白银”。

“从去年7月至今,在‘村BA’带动下,台江县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多元;榕江县在今年‘村超’期间,接待游客2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28亿多元。”黔东南州文旅局体育科负责人杨家华介绍。

“村超”球场周围望不到头的小食摊,1元一条的卷粉、5元一碗的冰杨梅汤、8元一盘的折耳根凉拌面……各色小吃物美价廉,引得游客赶忙扫码。忠诚村村民“龙小妹妹”忙得直不起腰:“别看我这摊位小,一天能卖出400多碗冰杨梅嘞!”

“来,尝尝咱榕江的瓜,超甜的!”招呼调研组的,是丰乐村瓜农、人称“西瓜妹”的熊竹青。问起生意,她掩不住兴奋:“以前几天才能卖完的量,现在几小时就抢空喽!最多一晚上,卖了三四千块钱……”

一个个火爆的小摊,折射出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随着藏在深山的“村味好物”映入大众视野,陆续有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两江”,前来洽谈投资的企业明显增多。

新的业态,也应运而生。

紧邻“村BA”球场的主题商店里,一拨拨游客在兴致勃勃地挑选纪念品。调研组看到,店里全是“村BA”文创产品和苗族银饰等非遗手工艺品,印有“村BA”标志和苗族图腾的篮球、球衣球袜最受欢迎,吉祥物“村宝宝”毛绒玩具销量也不错。

单价几十上百元的小物件,一天总能卖大几千元。据介绍,台江县已获批“村BA”系列商标6个,申报“村BA”系列商标139件。

“村BA”的辐射效应也很明显。“看球在台盘,吃住在阳芳。我们村离台盘六七里地,很多客人住在这儿,还能体验农业生态特色游!”阳芳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美告诉调研组,在台盘村带动下,周边不少村寨吃上了“村BA”饭。

“这正是体育打头、文化助阵、经济唱戏的乡村振兴新引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院长白宇飞分析,通过赛事引流,“两江”实现了体文互促、体文助产、产业兴赛的良性循环。

二、“村味赛事”之根

小小“村赛”,何以突然爆火?调研发现,答案,绝非“机缘巧合”那么简单。

球员激烈对抗。本报记者 龙军摄/光明图片

1.运动传统,“根”在基底深厚

无论从历史厚度还是覆盖广度看,足球之于榕江、篮球之于台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92岁的“初代球迷”、退休干部杨朝富,翻开《榕江县志》《榕江文史资料》相关记载告诉调研组:“榕江人抗战时就接触足球了。那年月,为避战火,先后有三所学校迁到榕江。”

1939年冬,贵州师范学校最先迁入,组织师生劳动建校,短短几天,一个简陋的足球场就建好了。

“一踢球,哨子声、呐喊声震天响。我们围拢来看,眼睛发直,脚板板发痒。”杨朝富说。

1944年,随着广西大学和桂林汉民中学迁来,更多年轻学生把热爱足球的种子撒在这个偏远小城。此后,足球与榕江紧紧相连,成为当地引以为傲的运动强项。1965年,榕江县足球队还在黔东南州足球赛中夺冠……

近十年来,榕江先后成为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县、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县、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榕江县体训中心主任吴方锦满脸自豪:“我们从娃娃抓起,全县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所,县级足球特色学校41所。有群众性业余足球队35支,平均每10个榕江人,就有1个会踢球!”

于是,调研组看到了这样一幕幕——

7月16日晚,平均年龄14.5岁的小瑞村队逼平老牌劲旅车江二村队,闯入本届“村超”八强。少年们奔跑欢庆的瞬间,曾代表黔东南出征1972年全省少年足球赛的黄加望湿了眼眶。当年的他们载誉归来,正是这般年纪;

平均年龄45岁的“老男孩足球队”,队员们仍在场上拼抢。“我们的‘油箱’里还有油,还不到‘挂靴’的时候!”虽然战绩不再骄人,但杨亚江仍感欣慰——他组建的车民小学“小男孩足球队”已接过衣钵,蓄势猛长。

百公里外的台盘村,代代相继的故事也在传扬。

邰昌芝,半世纪前享誉全国的苗寨“东风女篮”第一代球员。70多岁的孃孃头戴苗帕、耳佩银饰,没事总会来球场边坐坐。

“那时候,一帮十来岁的小姐妹,跟着夜校老师练打球。开始还有人咕叨:女娃家穿着背心短裤在坝坝里上蹿下跳,羞人呐!后来,我们打出了名堂,省体委召开现场会,号召各地向我们学习。”她笑着回忆。在她们带动下,上世纪80年代,台江县苗寨女篮由1支增至68支。

今天,“女娃娃打球”已不稀罕。

台盘乡中心小学篮球场上,六年级女生李秋香正和五六个同学趁着课间“练练手”,过人、突破、上篮,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飒爽利落。

这个普通的乡间学校,有自己的篮球队,有雷打不动的篮球课,有举办了9年的“校BA”。这让李秋香很是兴奋。她告诉调研组,自己家住阳芳村,几天前,村里的女篮获得“村BA”女子组冠军,“以后,我也要像她们那样!”

“在台盘,几乎每家娃崽都是跟着大人在球场上跑大的。”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告诉调研组,“有了这样的‘老底子’,我们的‘吃新节’篮球赛才一口气办了七八十年。”

“只有把对体育的热爱深植乡土,夯实人人参与的深厚根基,才能一有机会,便大放光彩。”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章文光认为,正是由于两地体育几十年来的不懈蓄力,才有了今日“村BA”“村超”现象级火爆场面。

2.赛事兴盛,“根”在脱贫奔富

站在台盘村村委会门前,俯瞰下沉式的“村BA”篮球场。青山环绕下,21层U形看台被刷成天蓝色,中心处红绿相间的塑胶球场分外醒目。

一年间,球场扩大了面积、新铺了地面、加高了看台、装上了电子记分牌,观众容量从一万人扩展到两万人,还添置了更衣室、淋浴间,“蛮有‘国际范’了”。操持这些时,李正彪总想起老辈人口中的光景。

1936年,假期回乡的几个青年学生在台江县城关街门铺了一块简易球场。台盘村人看着眼馋,在村头宽敞处照着样子忙活起来——用石灰划出边线,树干搭块木板当篮架,配上竹编篮筐。没球衣,就直接在衣服上写号码。比赛,就这样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转年,“吃新节”有了新节目——篮球赛。

今天,台江156个自然村寨共有205个篮球场,实现了全覆盖。榕江经过多年投入,全县也有了14个标准足球场,全部免费开放。

39岁的岑江龙记得,小时候,台盘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寨子。其他村寨“搞热闹”(办节庆),他和伙伴们得来回步行四五十里山路。“再看看现在!十分钟上高速,半小时坐上高铁,从凯里过来只要20分钟。要不,咋接得住那么多朋友从各地来看球呢?”他笑着说。

“赢猪脚喽!今晚全村‘打平伙’!”看着“村超”小组赛发奖,70岁的车江二村村民孙文仙欢喜得直拍手。她告诉调研组,一只猪脚,早年间可是稀罕物,“人都说,‘几个南瓜坐月子,一只猪脚过大年’!”

“曾经的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后发赶超,实现了‘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个个榕江、台江华丽转身!”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局干部杨建福满是感慨。

“衣食足才有精力玩、设施好才有地方赛、交通畅才有人来看。撕下贫困标签的小山村,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在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高刚看来,物质生活的保障、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村BA”“村超”火爆的基本支撑。

3.人人参与,“根”在政通人和

越来越好的小康生活、还会更好的硬实底气,带来的是更宽广的精神世界,更丰富的精神追求,更积极的精神面貌。

“黔东南是‘百节之乡’,33个民族的节日加起来,可以说‘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榕江县文旅局副局长曾德重告诉调研组,节庆传统、民情风俗、非遗文化,为“村BA”“村超”提供了土壤。

人们感觉到,随着生活好起来,这些年的节庆习俗也在变。

“就拿‘吃新节’来说,这是苗家人每年稻谷抽穗时的大日子。以前靠天吃饭忧心收成,‘吃新节’是为了祈愿丰收;现在呢?好年景让人心里安宁,过节更多是图个高兴!”岑江龙介绍。

让台盘村第一书记张德深有感触的是,火热球赛背后,蕴藏着这个苗族村落文明善治的“秘诀”。

“‘多一块球场,少一桌麻将’,球赛在乡风文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邻里几乎都是‘球友’,当然和睦。起争执闹口角?不如球场上决胜负。更难得的是,球场上的规则,已进入村规民约——不管球员还是观众,只要闹事、不尊重裁判或打架斗殴,都将列入球场黑名单,不得踏入球场。”张德说。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以前,大多是罚点酒、肉、米等,很多村民不太在乎。现在,不让进球场?那可不行,生活里的大乐趣被剥夺了,还会落单。”

走进阳芳村,村委会门口的标准篮球场上“操练”正酣。

“我们村也搞球赛,叫‘筑梦大学’。为啥呢?因为每年正赶上高考放榜,村民们商量,趁着球赛为考上的学生庆贺一下,鼓励更多娃崽好好学习。”杨美告诉调研组。

令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校长龙安波深感欣慰的,是“村超”折射出的“榕江新生代”精神面貌。

赛事期间,古州四小的孩子们活跃在赛场内外:表演“民族服饰秀”;化身“小记者”采访远道而来的客人;学生代表与运动员面对面交流……“瞧,孩子们多棒!自信、大气、阳包養行情光开朗!”龙安波说得动情,“我们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学校,98%的学生来自脱贫家庭。刚从山里搬下来时,孩子们见了生人就紧张,总垂着小脑袋往后缩。”

足球,对他们的改变功不可没。

在古州四小,每学期的足球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校队勇夺县学生足球联赛冠军,极大鼓舞了孩子们。“一下子感到被人重视,觉得自己行,信心也起来了。”龙安波说。

“‘小榕江人’的身心变化,映射出全县的精神面貌。‘村超’正是扎根在这样充满自信和期待的热土上,才这么有活力。”榕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永中体会颇深。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村超’引发全国性的‘精神归乡’。”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谈道,“什么是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富足充裕,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健康向上,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包養孜孜追求。”

4.长盛不衰,“根”在政府护航

“商量‘村超’的事儿?找我们县足协!”在榕江,调研组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由19人组成的县足协,成员来自不同行业。足协主席,是搞建筑的;三位副主席,分别是小学校长、中学体育教师、单位职员。足协代表全县足球爱好者筹办比赛,“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

“村BA”的“决策权”,同样掌握在村民们手中。村篮协和村委会一起召集全村议事,德高望重的寨老、见过世面的后生,都有发言权。

“州里特别看重活动的群众性、自发性,放手让村民自己办赛。”杨建福告诉调研组。政府“不上场但始终在场、不缺位更不越位”,为赛事的举办统筹协调、周到服务。

湖南游客龙刚告诉调研组,7月17日看到“‘村超’开启网上预约”的消息,想带上初中的儿子来看球赛。“村超”?安全有保证吗?他心里打鼓。

到了现场,他放心了:从办赛之初手持仪器进行安检,到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刷身份证入场,再到网络预约、调控人流量,一次次安检升级背后,是当地对“全力做好安全‘守门员’”的清醒认知。

这么多人来看球赛,如何保障吃住行舒心顺心?

榕江县工信商务局副局长王福刚扳着手指一项一项向调研组介绍:规范物价,严禁餐饮住宿借机涨价,鼓励推出“村超优惠”;出租车保持4元起步,协调公司给每辆车以适当补助;将暑假空置的校园利用起来,缓解游客入住难题……

既要服务八方来客,也要惠泽一域百姓。

“村BA”赛场外的“深山集市”,由当地群众供应特色餐饮、农特产品,几百个摊位人气爆棚;“村超”赛场周边的“美食街”,细分为烧烤区、点心区、瓜果区……

“摊位是政府规划场地,免费提供给群众使用的,这样既能增加百姓收入,又不影响交通与环境。随着‘村超’越来越火,摊位也从最初的百十个,逐渐增加到2000多个。”王福刚说。

政府护航赛事的又一举措是:“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

“最火爆的民间主场,最纯粹的民族热情,我在这里等你来。”这是身穿蓝染服装、头戴闪亮银饰的花店店主戴瑶瑶每次开播的开场白。别小看这几句开场白,因为有“村超”加持,每次开播她都能“圈粉”无数;

“5月13日开幕赛,我一口气发了11条视频,点赞数2000多万!”返乡创业大学生唐胜忠带着20人团队直播助农,“村超”一开始,便成了“超级推荐官”……

走在榕江,随处可见这样的乡土主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申敏告诉调研组,近年来,榕江“用数字赋能千行百业精彩蝶变”,打造新媒体电商产业园,培育1万多个新媒体账号、1万多名“村寨代言人”。这支队伍,成为“村超”迅速走红的重要力量。

“可以看出,在处理‘群众主体’和‘政府作为’之间的关系上,两地政府方向走得对、步子迈得稳,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章文光认为。

三、“村味赛事”之思

蓬勃可喜的“村BA”“村超”,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调研组将大家的“烦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村民抱着当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塔石香羊入场。王炳真摄/光明图片

1.如何保持“村味”不走样?

“村BA”骤然火爆,各种合作邀约很快找上门来。

“好多品牌提出搞赞助,有的报价60万元,说是30万冠名比赛,30万给村集体。”张德告诉调研组。

可观的合作资金、巨大的流量变现诱惑,不时撩拨着台盘这个小山村的神经……

村民内部,也出现一些讨论。

“要不要收门票?”“直播权能不能换收益?”“把篮球场围起来加个顶,会不会更有排面?”……

几场热烈的院坝会后,“‘保持原味’”的声音占据上风。大家决定:远离商业化,杜绝资本介入,赛事姓“村”不能变。

而另一面,当“村BA”升级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当“村超”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又一种担忧随之出现:与赛事升格相匹配的规范管理、标准化操作,是否会削弱原本的“土味”快乐?

在白宇飞看来,要想“不变味”,首先得明确何为“村味”:“简单说来,就是乡土气、接地气、有人气;保持‘村味’,就是真正以农民为中心,减少行政不当干预,避免过度包装炒作,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他同时提醒,“村味”的原生态,必须有严格的安全规程来保障,“赛场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等,要想方设法不断强化,这是一切精彩的前提”。

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马仪亮认为,把本地人喜欢的活动呈现给游客,和专门办活动吸引游客,效果大不相同——“前者是分享生活方式,后者是商业活动”。而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就比如,村里球场不见得多气派,即便是泥巴地、木篮架,只要每个村头都有、出门就能打球,村民就会乐在其中。不能一味追求设施的‘高大上’,忽略了快乐源头。”他说。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提醒,各地打造“村字号”文化品牌,不能“拷贝粘贴”,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政绩思维,“要因地制宜,深挖比较优势,真正找到既有本地扎实基础,又能触发群众参与热情的活动”。

“加强活动策划和内容供给,盘活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提炼属于本地的文化基因和美学密码。”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强调,“由此唤醒的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促动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如何让更多人有获得感?

7月15日晚,新一届“村BA”开幕式上,岑江龙向全国球迷发出邀请:“球场也是你的主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然而,物理意义上的“主场”毕竟空间有限。当天南海北的游客蜂拥而至,他心里也产生了些许遗憾:为保障远客们观赛,不少乡亲选择在场外看大屏幕,或捧着手机看直播。

虽是自觉自愿的礼让之举,但,这样久了,会不会影响乡亲们的体验?赛事越来越火爆,怎样让他们始终有参与感?

杨亚江也在琢磨同样的问题。常年亲历让他深知,每支乡村球队都和村民是一体的,“没有了啦啦队鼓劲、‘犒劳’,队员们踢球怕是也猛不起来”。

所以,当听到各地“美食足球队”8月即将来踢友谊赛时,他脱口而出:“大家都带上啦啦队和特色文化,一起亮个相!”

8月13日,“‘村超’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拉开大幕,798支报名球队中,276支最终参赛。这份“有味道”的名单吊足了网友的胃口。

“这是个好路子!”杨亚江认为,当体育成为媒介,串起与人人相关的饮食文化,“村赛”就能联通更多人。

“精心发掘、创设丰富场景,让更多人唱主角,享受身处‘C位’的荣耀感。”马仪亮表示,“从这个角度讲,‘美食邀请赛’大有意趣,可以通过各地美食和足球文化的跨界链接,让乡村巧手们参与进来,引起更加广泛的共鸣共振。”

3.“人才根基”怎样越打越牢?

每周六上午,是杨兵训练口寨小学学生们踢球的日子。

这座村小还是杨兵读书时的大模样,虽然校舍翻新了,却依旧只有一块水泥地的小操场。这样的足球青训,他和同伴们已坚持近十年,“娃娃球队”也从每届十几人扩容到了六七十人。

“我们这代人冲击不了世界杯,但娃娃们有可能。毕竟,中国足球的金字塔底座越宽越厚包養,出现高水平球员的概率就越大。”杨兵说。

榕江一中体育教师、本届“村超”四强新中村队教练赖洪静,也一直心存梦想:带着孩子们踢进世界级赛场。为此,他从贵州师范大学足球专业毕业近20年来,一心扑在足球青训上。

“基层教练急缺”,始终是他心头大石:“很多年了,我一直被叫作‘全县唯一的足球专业老师’,有些夸张,但师资之缺由此可见。”

对体育人才心怀渴望的,还有岑江龙:“缺教练、缺裁判、缺解说……总之,缺有证书的‘正规军’。我们都被拉上场吹过哨,心里发虚,生怕一不小心整出不公平。”

优质人才从何而来?

“可发挥‘村BA’‘村超’品牌优势,在‘两江’建立训练基地,吸引专业体训队到此扎营,提升当地运动专业化水平。”胡一峰支招,“还可与体育、艺术类院校加强联动,设立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引入师生为当地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志愿服务。”

白宇飞认为,“草根球队”坚持多年的传帮带,符合乡土体育实际,“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投入、动员返乡、专项引进等方式,为“两江”补上高水平师资之缺。

令岑江龙振奋的是,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走:“州里已经发了文,最近要组织12期体育人才培训班,占大头的是篮球裁判员。村里报名可积极了!”

4.“搞热闹”怎样带来好日子?

每年“吃新节”包養,是“候鸟”集体归巢的日子,台盘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们总会请假回乡参加球赛。

去年球赛的盛况,让回乡青年刘世诚大为震动。“热闹”搞完,他决定不走了。这位做过护士的小伙子和球友合开了一家“篮球主题餐厅”,紧邻球场入口,墙上满满的“村BA”元素很是抢眼。

刚大学毕业的“篮球兄弟”李红保和王波也回到家乡平水村。外号“小奔驰”的李红保是村篮球队的“灵魂人物”,也是球赛主事者之一。他和王波一心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有钱可赚、有家人陪伴、有球可打,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不尽如人意的是,球场上的酣畅淋漓并没能延续到场下。

刘世诚的餐厅,有赛事时生意火爆,赛事一停便几乎停摆。而因为村里乃至县里产业不发达,适配的工作岗位稀缺,“篮球兄弟”只好把找工作的地理半径一再延长。

今天,台盘村返乡和在外的村民比例,已从以前的3∶7转变为7∶3。返乡青年增加了,但困惑仍在:“村赛”火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赛事活动‘潮汐效应’明显,客流时空集中性突出。”马仪亮开出药方,“保持活动持续性,不能赛季一过就停摆。要注重创新,打造赛事品牌,尽快带起其他业态,让游客有多样消费选择。”

“两江”丰富的非遗文化和生态资源,为开发文旅项目、拓展产业空间提供了基础。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王富慧认为,政府要积极主导、完善规划,不断延展吃、住、玩、购、体产业链条,培育民宿露营、度假康养等新业态,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章文光看来,“精准对症”仍是“两江”用好赛事红利的关键所在:“台盘村空间小、业态单一,更适合打造体验感强的特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强偏好、高黏性人群。比如,建好‘篮球小镇’,让游客来这里随时打比赛、深度了解篮球文化。同时,联动周边村寨一起发展,既补上自身接待条件的不足,又能从‘富一村’到‘富一片’。榕江可借‘村超’效应,发挥县域协同优势、统筹区域资源,把相近的旅游景区连成线、织成网,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尤其令专家们看重的是,榕江、台江,正在走出一条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变“后发”为“先发”的致富路。这条路上,留下了“两江”人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文化振兴与人才振兴共发力、夯实脱贫成果与走向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探索足迹……

历时一周的深入走访中,调研组的心,始终被感动与震动着。

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凌晨两三点的球场上,他们仍然在奔跑、在跳跃、在突破。不论性别年龄、不分职业身份,他们手中的篮球、脚下的足球,其实都是心中的追求,是沸腾的生活,是热烈的人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团结?为了“我们的球队”,村民们出钱、出力、出真情。当品味俱佳的美食温暖了球员们的胃、精彩纷呈的表演惊艳了观众们的眼、倾力相助的善意柔软了游客们的心,他们,便成为今日中国乡村最真实最朴素的代言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渴望?从天南海北而来,挈妇将雏而来,为梦想而来。当场上的激情呐喊与场外的雷动欢声合鸣、当乡村赛事的蓬勃生长与举国上下的热切关注共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砥砺前行的国家和她勇毅自强的人民,是超越城乡地域的发展热望与同力协契的奋进信心……

在对美好的执着追寻中,我们共同诠释着更盛大更恒久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村味赛事”最可贵的启迪——

以文化为基石,以农民为主体,以人才为关键支撑,以产业为重中之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们”之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巨大能量!

“我们的比赛”,因“我们”而精彩!

球员们说,最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球场上的精彩,还会继续。我们相信!

(作者: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常戍、田延辉、王斯敏、吕慎、王东、王丹、陈冠合、周世祥、杨飒、张进进)

2024-03-29

春风行动扎扎查包養app实实促就业_中国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1月下旬起,2024年春风行动在全国火热开展,各地持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提供劳务专车、专列、包机等服务,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一趟务工专列,承载多少就业梦想?一个劳务品牌,怎样实现技能增收?一个信息平台,如何精准匹配岗位?本报记者深入多地,探访春风行动政策实效。

——编 者

甘肃、山东组织开行务工专列

助更多农民工端稳饭碗

2月19日,甘肃龙年春节后的首趟高铁务工专列——G2096次列车从定西发车,满载530余名务工人员奔赴山东青岛。这场“山海之约”书写了怎样的就业故事?记者从定西到青岛,全程跟随农民工的脚步进行了采访。

王花兰的家在定西临洮县衙下集镇红峪村。见到她时,车已转了两小时盘山路。“来,吃花馃子,我做的。”她热情招呼记者进屋,一边忙着打包行李,“待会儿村上会派专车送我们进站。”

这是王花兰第一次出远门。腊月里,劳务专干进家门,推荐了青岛一家做泳镜的企业。“月薪5500元以上,包吃包住。我35岁,又没啥文凭,这工资条件,上哪去找?!”她拉着丈夫一起报了名,“人社局荐的岗,咱放心。”说起未来,她满眼期待:“我俩不怕吃苦,争取给家里多攒点钱!”

30公里外,临洮县洮阳镇王家咀村,49岁的王齐伍打扫完小院,也准备启程:“我是第三年去青岛,在厂里学会了钎焊,每月能挣6000多元。今年想考个证,涨涨工资。”

老王曾是贫困户,守着七分薄地,一年顶多刨出3000元。“春风行动帮我找到工作,既增加收入,更增长技能。”出发前,他看着满墙的奖状,笑着说:“我闺女读书争气,我也要加把劲,争取年收入再涨一成。”

坐上高铁,穿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来自陇西县宏伟乡文家集村的王晓玲和记者攀谈起来。“我在青岛一家空调厂做组装,也算是技术活哩。就说穿磁环,车间40号人,也就我们几个人会干。”她话里话外都透着自豪,“几年前我还在县城餐馆端盘子,哪想到现在咱做的空调能出口海外!”

去年底,王晓玲拿到1.2万元年终奖,一算账,总共挣了8万多元,“这收入在村里算高了,我特别满足,也特别珍惜。”这两年,不少乡亲跟着她报名搭上专列。去年她带了3个人,今年又带了4个人。“就业好政策,得大伙一起分享嘛!”车厢里,欢笑声连成一片。

当晚9点半,高铁抵达青岛北站。青岛各区县用工企业举起牌子、组织大巴,接定西老乡们有序返厂。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老乡们一路畅通的背后,是两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精心筹划。“看似只是一趟车,却涉及众多环节。从人员摸底、交通协调到岗位匹配,提前一个多月就忙起来了。”定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办主任虎发仁说,为做好动员,当地派出劳务专干等现场宣讲,跑遍119个乡镇。另一边,结合群众意愿,紧密联系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筛选5000多个优质岗位。“群众关心的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都要逐一敲定,不能带着不确定性上车。”

进厂后,工作、吃住条件到底如何?2月20日,记者走进赛轮集团青岛工厂探访。“昨晚下高铁,到厂里已是凌包養網比較晨。工作人员接待住宿后,得知我们没吃晚饭,又专门送来一顿宵夜,让我很感动。”初到青岛,来自定西岷县的汪包養網 花園永刚心里却很踏实,“住的是4人间,瞧这暖气片,比家里还暖和。”

“近几年公司轮胎销售火热,我们吸纳了80多名甘肃务工人员,平均月薪8000元。”赛轮集团青岛工厂总经理王兆雷说,这些务工人员分布在生产线各个岗位,不少人已成为技术骨干,在青岛安家置业。

“上岗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让定西老乡干得好、留得住。”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介绍,青岛、定西人力资源社会包養網排名保障部门联合组建服务专员队伍,驻厂为务工人员提供跟踪服务。此外,针对务工人员及家人居住、就医、上学等急难愁盼问题,当地也想方设法推进夫妻房、就近入学、缴纳职工医疗险等解决办法。

春风已至,希望的种子正在萌发。正如王齐伍在朋友圈写下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只有努力奋斗,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湖南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劳务品牌稳岗促就业

2月28日,在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湖南国梦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本地务工人员盘李冯正进行配线和装配操作。这是他在厂里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春节放假前就定好了年后开工时间,过完年不用再操心找工作,心里安稳多了。”盘李冯说。

今年26岁的盘李冯家住江华县涔天河镇务江冲村,高中毕业后就选择外出务工,换过很多工作,“主要是咱没啥技术,干的都是普工,每份工都干不长。”

2022年,他下决心留在本地就业。“看到湖南国梦科技有限公司在招工,我就想试一试。电机装配从来没干过,企业负责招工的主管说,来了再学也不晚。”盘李冯告诉记者。

近年来,江华县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电机产业集群。目前该县招商引资电机企业数达124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67%。

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产业工人。当地积极打造江华电机技工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工种向电机产业倾斜。目前,培训合格的电机技工已经发展到3200人,其中多为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留守妇女等。去年,江华电机技工被评为永州市特色劳务品牌。

盘李冯成为一名电机装配工,正是受益于劳务品牌。

进厂工作没多久,湖南国梦科技有限公司在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下,组织了电机装配培训班,盘李冯积极报名参加。经过105学时的培训,他顺利通过考核并拿到了职业等级证书。“有门技能在手,比之前到处找活干稳定多了,工资也涨了。”能在家乡工作,盘李冯很满意。

湖南国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维惠介绍:“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培训,政府提供特色劳务品牌奖补以及技能培训补贴,我们组织员工培训的动力更足了。”

不只是市县级劳务品牌,去年,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新认定了16个省级特色劳务品牌,凤凰旅拍师、芦淞服饰人、桃花江保姆、华容芥菜工等一批特色品牌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湖南省已认定和正在培育建设的劳务品牌达183个,超过300万从业人员从中受益。

“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劳务品牌后,可以由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劳务品牌建设单位给予奖补,这有助于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也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和稳定性。”湖南省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部部长韦波表示。

在培育劳务品牌的同时,湖南注重提升省内劳务协作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本地劳动力的供需匹配度。

“招工大巴车直接从家门开到厂门,点对点就进了厂,待遇比我在外地也不差。”在长沙蓝思科技有限公司,来自湘西龙山县的员工彭吉武经过岗前培训,信心满满进入产线。2月20日,在龙山县举办的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上,他给好几家企业投了简历,很快找到了一份在长沙的工作。

据了解,今年1月,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10条”,提出重点推进“长株潭”和湖南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劳务协作对接,确保今年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680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有组织务工40万人以上。湖南省就业服务中心党委委员严雄建介绍,湖南还推出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湖南就业地图等措施,全力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数据显示,目前湖南农民工返岗比例高于去年同期。截至3月初,湖南省内九成以上重点企业已开工生产,用工整体平稳;九成以上农民工已有序返岗,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呈加速回暖态势。

浙江搭建就业供需信息平台

精准服务送岗惠民生

3月初,浙江义乌火车站站前广场人头攒动,一场招聘会正在进行。现场,来自光伏光能、电子商务、服饰贸易等行业的300多家企业,提供了近7200个岗位,吸引了约4500人到场求职。

“这个岗位有什么年龄要求吗?”“入职后福利待遇有哪些?”……除了线下招聘,6家优质企业代表走进现场开设的直播间,针对观众的问题耐心讲解岗位信息和相关政策。

火车站旁,从义乌火车站到义乌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直达公交正准备发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公交公司合作,以‘就业直通车’的形式免费为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义乌市就业人才中心副主任骆旭伟说。

“没想到就业服务这么贴心!”今年即将大专毕业的汪哲晨说。小汪家在义乌苏溪镇,学习新能源相关专业。除了参加线下招聘会,他的手机最近还收到一则“重点群体帮扶项目岗位推荐”包養網的短信,推荐了多个新能源企业和岗位,同时附有义乌市人才网的链接与咨询电话。“点击链接就能登录‘义乌市人才网’,可以对相关意向岗位投送简历,跟我的求职意向非常匹配。”汪哲晨说。

这份“精准”服务,源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搭建的信息平台。“我们构包養建了求职人员、失业人员信息数据库和企业岗位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比对精准匹配人员、企业、岗位,向待就业人员发送短信链接提供岗位信息。”义乌市人才集团业务运营部经理吴东军说,除了442家样本企业的用工监测数据,集团还对接市总工会、国有企业等信息渠道,将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给相关人员。

求职者的意向岗位做好匹配,企业的用工需求也要精准对接。这两天,义乌大千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糖果产线包装工人正加班加点赶订单。产线班组长普里沙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1月初才进厂,手头工作却早已熟练。

“春节期间企业有300名员工要返乡过年,多亏了人社局的包车招工行动,帮我们解决了用工缺口。”大千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魏来说,此前,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动来到企业了解春节用工需求,并派出工作组,带着企业负责人一起前往云南招工。

“以前是春节后再组织企业‘走出去’,现在我们锁定招工区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需求对接更精准。”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国成说,他们加强和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接,今年更早开通了“就业直通车”,同时,还组织义乌6家企业参加怒江州两场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现场达成来义就业意向300余人,实现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就业增收。

类似的招聘行动还在持续进行。春节过后,义乌赴外招工组陆续前往甘肃、四川、贵州等地组织招聘。截至2月底,义乌通过专场招聘、线上招聘、外出招聘等,累计动态解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4.03万人。

跨省组队招人,线上直播带岗,高铁站开起招聘会……浙江各地正抢抓返岗黄金期,持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提供专车、专列、包机服务,帮助劳动者早返岗、企业早开工。绍兴市在火车站、零工市场等地设置就业服务驿站,为节后返绍劳动者提供政策解读和就业服务;衢州市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缺工重点企业,借助直播带岗对企业进行重点推荐;金华市依托列车招聘会,在列车车厢中设置招聘信息栏,宣传相关支持政策……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省已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109场次。(记者 邱超奕 孙超 窦皓)

2024-03-27

新春查包養網站比較走基层|两代村医的坚守 三代人的传承_中国网

2月包養網20日,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卫生室,梁柱明(左一)与前来就诊的村民交流。

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村医梁柱明和儿子梁德和接力扎根乡村,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1968年,梁柱明接受完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后,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包養医生。受父亲影响,梁德和也投身医学,1998年毕业后回到村里与父亲一起为当地群众把脉问诊。环江村人口近5000人,梁柱明、梁德和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从入户进行慢病随访到开展卫生健康政策宣传包養網,从治病救人到完善村民健康档案,梁柱明和梁德和把群众的健康放在了心里。

如今,梁德和的儿子梁思为也成了一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毕业后也要回到这里,跟爷爷、爸爸一起,守护好大家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1   2   3   4   5   6   7   8   9   1包養網0   包養網 花園 >  

2024-03-27

土查包養app特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大数据观察)_中国网

黑龙江蔓越莓、云南松茸饼干、陕西火龙果、甘肃南美白对虾……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大摸底”让消费者们惊喜连包養连。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近年来各地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建成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土特产”,正出现不少新变化。

产品“上新”

依托地方资源和农艺技术,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在深入了解本地乡土资源“家底”、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的同时,分析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顺应消费需求适度调整供应链,形成乡村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2023年,我国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万个。

“发展新‘土特产’,资源禀赋是首要基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李翠霞说,比如黑龙江抚远地势低洼,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热多雨,良好的水环境为蔓越莓水收提供了充足条件。在此基础上,育种、栽培、水利、气象等多环节技术赋能,帮助特色产业扎下根。

“南果北种”“南蟹北养”……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让不少农产品实现了跨区种养、错季生产、周年供应。目前,全国现代设施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约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速构建。

口味出新

科技和绿色加持,农产品品质不断升级

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产业特点,各地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技术规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打造绿色优质产品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重庆,通过调整传统制作配方和腊制工艺,推出低盐榨菜、低温发酵腊肉等产品。在陕西延安、榆林,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苹果研究院和试验站,先后引进国内外苹果新品种219个,选育优良品种12个。“香味浓郁、质地脆等特征,是近几年新优品种的需求特点,也是西北苹果产区品种结构迭代升级的方向。”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雷存说,通过加快引导果农优化品种结构、栽培模式和商品化处理水平等,推动优势区域差异化发展。

202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4%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流通向新

补链条、树品牌,更多“土特产”线上线下热销

专家表示,从市场反应看,一些“隐藏款”特产乍一浮出水面即获破圈传播,不少家喻户晓的土特产再度翻红,电商平台搜索频次和下单量成倍增长,折射出特色农产品背后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内需动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离不开品牌强农。2023年,我国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已发展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企业品牌1700余个,产品品牌约2000个,31个省(区、市)均出台品牌支持政策,形成了部级统筹抓精品、省级系统抓目录、市县推进抓落实的品牌发展促进机制,各类农产品加快打造“金字招牌”。

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支持建设7.5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1800万吨以上,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产地冷藏保鲜、商品化处理、产后集散、均衡供应和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

“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是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本地区的乡村资源禀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建议,一方面,要摸清资源、市场情况,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品种规模,避免“一哄而上”,在产销对接上给予相应扶持;另一方面,农产品上行迫切要求标准化,要通过搭建包養網平台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等,围绕育种、生产、分级加工以及包装设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多维度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同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本报记者郁静娴)

黑龙江蔓越莓——

浆果映红黑土地

蔓越莓原产北美地区,为什么成了黑龙江特产?抚远市一家蔓越莓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峰介绍,抚远地处我国陆地最东端,气候寒冷,富有酸性土壤和优质水资源,非常适宜蔓越莓生长。

每年9月底到10月中旬,蔓越莓成熟了。水收时,种植田里会灌满水,机械水车将蔓越莓果实脱落下来,收集到一起。远远望去,大片蔓越莓鲜果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映红了黑土地。观赏蔓越莓水收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带动了特色观光游。

“蔓越莓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李峰说。采摘后,基地会将大部分蔓越莓加工制成蔓越莓胶囊、蔓越莓干等。当地企业还在探索新的“打开方式”,研发蔓越莓啤酒、面膜等产品。

让李峰骄傲的是,为了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蔓越莓新品包養种,抚远蔓越莓种子曾两次搭乘神舟飞船,进行“太空育种”。

近年来,抚远市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过去5年,蔓越莓种植基地累计为农民分红400多万元,每年带动1000余人就业。

(本报记者祝大伟)

产业简介

从2014年引进种植至今,黑龙江抚远蔓越莓种植面积已达42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去年,全市蔓越莓产量达2700吨。

湖北鱼子酱——

山清水秀鲟鱼美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无菌低温车间里,工人们身穿防尘服,手拿镊子,正认真挑选着黑色鱼子。

“这些刚取的鲟鱼子,需要经过挑卵、洗净、拌盐等20多道工序,才能装进罐子里压实密封,再经一个月左右发酵,最终形成餐桌上的鱼子酱。”公司总经理季坚义介绍,所有处理工序必须要在15分钟内完成,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鱼子酱的鲜度与口感。

传统的鱼子酱由捕捞自里海、黑海等水域的野生鲟鱼卵制成。我国不断攻克野生鲟鱼驯养难题,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鲟鱼养殖繁育加工产业。目前,世界上70%的鱼子酱产自我国,而湖北宜都的鱼子酱就占全球份额的30%,年产量达到100吨。

鲟鱼养殖并非易事,从鱼卵孵化到长到符合包養行情取卵标准,杂交鲟需要7到8年时间,而高端的欧洲鳇、达氏鳇养殖周期需要15年以上。“鲟鱼对环境比较敏感,生长水温往往在25摄氏度左右,要求水质清洁、溶氧量高。”季坚义说,如今,当地的鲟鱼从网箱养殖到恒温恒湿的鱼池养殖,产量也逐渐得到控制。

近年来,宜都推出多种鱼子酱产品。鱼子酱走上更多人的餐桌,也带动了宜都的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宜都已发展鲟鱼养殖企业5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

(本报记者吴君)

产业简介

湖北宜都养殖鲟鱼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如今,宜都养殖的鲟鱼有26个种类100多万尾,鱼子酱年产量达到100吨。

江西鳗鱼——

养鳗闯出致富路

徐艳这次回到江西新余的老家,“结识”了家乡的新特产。

“炭烤鲜鳗,来一个!”晚上,徐艳与朋友来到一家餐厅吃饭,在菜单上看到这道菜品,不禁眼前一亮。“这个鳗鱼是我们‘新余籍’的。”服务员介绍。

徐艳十分惊讶:“我们新余不靠海、不沿江,能产鳗鱼?”原来,江西目前鳗鱼养殖产业规包養模已居全国前列。

在新余瑞之辉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记者走进鳗鱼养殖保温棚,只见清澈的鱼池里,一条条鳗鱼自在游动。

“生态环境好、水质好的地方,适合养鳗鱼。”来自福建的商人刘仲辉在一旁介绍。2020年,他看中了新余的自然优势,在此投资建了70个鱼池,共2.1万平方米,年产鳗鱼800吨。

上世纪90年代,江西开始引进鳗鱼养殖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以来,新余先后投产7家鳗鱼规模化养殖基地。

“养鳗鱼不仅是新余生态的活广告,还是当地群众致富的快车道。”刘仲辉说。

(本报记者周欢)

产业简介

江西现有鳗鱼养殖、加工企业80余家。目前,新余鳗鱼养殖年产量达1500吨,鱼苗、鳗鱼年产值达11.5亿元。

贵州抹茶——

一抹茶青出深山

一杯牛奶,淋上抹茶液,晕染出浅浅的绿色,一杯抹茶鲜奶就出炉了。这是贵州省贵阳市一家茶饮店的热销单品。奶茶中的抹茶,来自梵净山脚下的“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贵州拥有种茶的气候优势,抹茶产量占全国1/4,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铜仁市,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云雾缭绕,负氧离子含量高。2017年,江口县引进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抹茶产业;次年,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在梵净山脚下建成。

眼下,梵净山下的万亩茶园生机勃勃。春天,茶树发芽的时候,技术人员会用遮阴网对其进行遮阴覆盖,这是抹茶专属茶园在养护环节区别于一般茶园的关键工序。

“通过遮阴覆盖,减少光合作用,提高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让叶子更绿。”公司副总经理兰方强介绍,“同时降低茶多酚含量,减少苦味。抹茶的鲜爽感,正是来自这道工序。”

茶叶制成碾茶后存放半年至一年,再拼配成不同口感的抹茶,应用到咖啡店、奶茶店、甜品店等。来自贵州深山里的一抹茶青,以独特的鲜爽美味,充盈人们的味蕾,带来产业发展的甘甜。

(本报记者陈隽逸)

产业简介

铜仁市被称作“中国抹茶之都”,目前,该市高标准建成抹茶原料基地3万亩。去年全市抹茶总产量700吨,产值达2.4亿元。

云南夏威夷果——

坚果丰收香满坡

“您订购的坚果礼盒已经发货啦!”今年春节,云南临沧的夏威夷果备受欢迎,订购电话响个不停。

临沧市镇康县众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瑞高兴地说,今年是夏威夷果卖得最好的一年。

夏威夷果,又名澳洲坚果。果仁呈象牙色,酥脆、香甜。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临沧,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上世纪90年代,临沧市引进试种夏威夷果。经过多年的品种选育和推广,现在,临沧全市坚果种植面积已达262.77万亩。

“满山坡,坚果熟……”在镇康县田坝村,村党总支书记王东权带着村民保花保果,唱起这首村民编写的歌谣。“一开始,村民连夏威夷果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去年夏威夷果大丰收,大家种植的积极性很高。”王东权说,近两年,村民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坚果产量和品质也都明显提高。

为了带动全市坚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临沧还引进多家坚果开发企业。“坚果还挂在树上,就有收购商主动来询问。”王东权说。去年,全村夏威夷果产量超过6000吨,产值超过5000万元。

(本报记者李茂颖)

产业简介

2023年,临沧市坚果干壳果产量9.65万吨,综合产值59.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4.9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5.38亿元。


2024-03-27

多国雪雕艺术家冰城秀技_中国去九宮格共享网

九宮格

1月7日,选手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进行雪雕创作小樹屋

第26届中国·哈尔滨国聚會际雪雕比赛正在家教場地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雪雕艺术家在寒风中精雕细琢,比拼创意和技巧。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   2   3   4  共享空間 5   6 個人空間  7   8   9   10   舞蹈教室 >  小班教學

2024-03-27

小切口去九宮格聚會改善大民生_中国网

原标九宮格题: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用这句话形容城市更新工作的成效,引发网友共鸣。

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完成投资约2.6万亿元。其中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2200多万居民;改造城市燃气等各类管道约講座10万公里;建设“口袋公园”4100多个、绿道5300多公里,拓展草坪开放空间1.1万公顷。探索出了城市设计、土地利用、基层自九宮格治、投融资模式、智能管理等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有利于后续吸收借鉴加速推进。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资金需求大、涉及利益主体多、规划程序复杂、开发周期和收益回报不确定等特点。也正是因为难,有些问题才积年已久,群众呼声才集中。这就要求有事不避难、志不求易的担当精神,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求实态度,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城市更新千头万瑜伽教室绪,直接关系着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管线设施完善了,百姓就能睡个安稳觉小樹屋;“口袋公园”建起来,居民有了就近休闲处;养老托育设施补齐了,家庭就少了后顾之忧個人空間。从住房到小区,从社区到城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的过程,也是查找九宮格城市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短板弱项的过程。老旧厂区变身应用新科技、培育新业态的创意园区,历史街巷成为非遗文化的展示地,城市河流恢复了水穿街巷的本来面貌,多地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注入了发展新动能,找回了自身的根与魂。

一枝一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作出新部署,一个个小時租會議切口正是工作落实落细的出发点,展现为民服务水平的落脚点,积聚发展内生动力的着力点。

2024-03-27

国际非洲儿童日:关注非洲之角干旱地区儿童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查覓包養價格展门户

6月1包養平台推薦6日是“国际非洲儿童日”,旨在让人们了解非洲儿童包養所遭受的饥饿、战争包養、贫穷、疾病等苦难。包括联合国机构在内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以及多家气象机构近日联合发布声明警告,非洲之角因连续四年雨季缺雨,正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包養網排名的旱灾。今年一季度,索马里、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报告接受治疗的严重营养不良儿童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

这张3月23日拍摄的照片显示,在遭受旱灾的肯尼亚基利菲郡村庄,一名包養網男孩从储水设施中取水后离开。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2024-03-27

打开青少年“心”问题查覓包養價格的钥匙在哪里_中国网

打开青少年“心”问题的钥匙在哪里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全国政协专门召开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教育界别协商会议。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协商会上表示,教育部将秉持科学的态度抓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委员们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逐渐提高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本领。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同年11月,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旨在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但从文件精神的落实到取得看得见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说。

从顶层设计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真正好转,还有多远的路程?还有哪些关键节点?有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用妙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权威专家及一线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如何打通关键节点,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期”:青春期的孩子遭遇“脆皮”期父母

“从年龄段来看,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一年级,是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说,这段时间正好是青春期,孩子们会迎来新学段,换到新的学校,面临更多的适应、更大的学业压力,多方面因素叠加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青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甚至焦虑等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年龄大多在40岁上下,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责任大、压力也大。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自嘲为“脆皮青年”,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处在心理上的“脆皮”期,事业家庭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他们陷入焦虑。

当孩子的青春期与父母“脆皮”期相遇,常常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上官金雪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

洪宇(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中考之前突然不肯上学了,就医后被诊断为重度焦虑症,“能看出洪宇与妈妈有着很深的矛盾,并且有过激烈的冲突。”上官金雪说,洪宇妈妈来做咨询时,她的脸上有明显的抓痕。

不过更让人担心的是,在咨询中,上官金雪发现洪宇妈妈也有很明显的焦虑。

洪宇妈妈来自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自己是兄弟姐妹中最优秀的一个,靠自身的努力成为某公司高管;妹妹学业平平,工作一般;弟弟则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这几年彻底成了“啃老族”。

洪宇妈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得出一条结论:必须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从而抓住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结论没错,但是与焦虑结合起来就变了味。

为了不重蹈覆辙,洪宇妈妈严密掌控着洪宇的学习,每天几点起床、几点上学、放学后几点写作业,分分秒秒都要盯着。后来洪宇有了手机,妈妈更是严防死守,每天晚上临睡前反反复复叮嘱、催促,甚至每过十几分钟就去敲洪宇房间的门,“宝贝你睡了没”“宝贝你把手机给我拿过来”……

一开始是逆反,慢慢就变成了焦虑,哪怕是很小的考试,洪宇脑海中都会出现妈妈的叮嘱,进而开始警告自己:“我这次必须得考好”“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考不好我将来什么都不行”。顶着“关键时刻”的压力,洪宇发现自己做每件事都焦虑紧张,越紧张就越做不好,以致后来,每到周日返校时就开始害怕上学。

家长的焦虑不仅在向包養網孩子传递焦虑,而且还加重着孩子的焦虑。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所说:“不少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急功近利,家长的焦虑传递等也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的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有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等“自我攻击”现象,在向周围人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自己也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洪宇告诉上官金雪,其实那些听到妈妈敲门声的夜晚,自己已经很累,也很想睡觉了,但是越听着妈妈的催促,自己越不睡,躺在床上玩手机,有时候会一直熬到凌晨四五点,“困到不行了,才攥着手机睡着了一会儿”。

“深入发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问题或危机的案例,会发现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跟家庭关系密切相关。”潘碧灵说。

孩子病了,除了医治孩子外还要医治家长,甚至有专家认为医治家长更关键。

潘碧灵建议要加强家长心育课堂、家长心理成长训练营的普及和推广,切实帮助广大家长提升心理健康关注意识,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构建起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健康家庭“土壤”,给孩子成长提供更多的优质支持和滋养。

也有专家表示,家长在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建议的,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

“基本盘”: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学校是最值得信赖的专业场所,老师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

但是,当前,不少学校在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位教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在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基础学科,但是学习中很少包養網涉及特殊教育的内容,包養網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有时也会感到很吃力。“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时会比较隐蔽,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听讲不认真,写作业拖沓,并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厌学情绪。”这位老师说。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介绍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另一个难题:现在老师的个体成长经验普遍比较简单,“从校门到校门”,但入职后面对的是班级群体学生及群体学生背后的多元家庭、多元成长经历,“教师成长经历的单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构成了‘准备不足’的矛盾”。芦咏莉说,这也影响了老师的专业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董奇,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心理教师专业训练不足’和‘缺乏专业心理教师’是困扰心理健康工作的两个普遍问题”。

“心理学本硕生数量还不足,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仍需要有实践能力、能进行临床心理学干预的人才。”许玲说,为此她建议,在医学和教育类院校普遍开设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董奇也建议要加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应用专硕、专博的建设,增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博士点,还可针对不同区域需求增设定向名额,大力培养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要打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董奇说,提升教师心理健康育人能力,就能更好地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免疫墙”。

“特效药”:运动够、睡眠好、有社交

当很多家长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仍然在建设中时,我们还能做什么?

专家给出了一剂包養“特效药”。

“吃好、穿好是很多家长认知中把孩子带好的标准。在咨询中我发现,那些有充足睡眠、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的青少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性更强,更不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上官金雪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像保证孩子吃饱穿暖那样,从小保证孩子睡够、动够、有社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起一道有力的防护网。

不少一线的教师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以前男孩子上了高中都喜欢在操场上跑步、踢球,现在沉溺手机和游戏的男孩子更多了,所以,我觉得身边男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反而比女孩子更多。”一位高中老师说。

潘碧灵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高中是个特殊的成长阶段,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出现波动,只是男女生在情绪表达方式上会存在一些性别特点和差异,比如女生的言语化功能和向身边人交流分享的意愿一般会比男生更强,而男生相对来说更容易以压抑的方式掩藏情绪,回避表达和交流,或正好相反,以直接的攻击和冲突来表达情绪,这样,因情绪累积过多呈现的负性情绪累加效应以及人际冲突或过激言论,就容易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负性印象。

“但不管何种原因,国内外的科学研究都表明:运动可以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潘碧灵说。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小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专业的解释,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个体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运动能释放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进而有效改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还能提高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包養網,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社交能力。

而芦咏莉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还要适当地提高孩子们体育运动的挑战性。

芦咏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给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一边跑一边用高难度的动作灵活地躲避着高墙、绳索等障碍。“这种不怕危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吗?”

当孩子们能够征服一个又一个障碍时,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而这种自信心及挑战困难的勇气也会迁移到孩子们处理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中,一种积极正向的良性循环便慢慢形成了。

“在我们学校,体育是‘第一学科’,这几年我们一直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芦咏莉说。很多孩子到了中学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运动成了他们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一个已经上高三的孩子,每次晚自习之后一定要到操场上跑几圈,跑掉压力和焦虑再回家。而且孩子们对自己的接纳度更高了,不轻易否定自己,这种自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她说。

运动,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运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也不再是难事。专家们所说的“特效药”起效了。当然,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不同运动的强度也有高有低,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专家们提醒这剂“特效药”也要在科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

孩子成长的事等不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家长、学校、专家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快破解青少年的“心”问题。(记者 樊未晨 张茜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