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創新之道及啟示_中國去九宮格教室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新型研發機構作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物,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命科學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憑借新的組織形式和政策機制,是應對創新不確定性更高、研發與回報周期更長、產品化商業化更難等瓶頸問題的新生力量,也是推動開放創新生態構建、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樞紐平臺。近年來,由地方先行探索,一批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加速落地并穩步發展,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科訪談技成果產業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達581家,占新型研發機構總量的24.10%。這些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整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運行機制不完善、學術影響力偏弱等問題。

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非營利性科研機構,與我國推動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類似,其管理理念、組織模式、科研文化等具有借鑒意義。綜合考慮相似度、科研實力、學術影響力和成果轉小樹屋化能力等因素,在諸多國外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中,美國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具有代表性。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以打造蛋白質設計領域的“貝爾實驗室”為目標,搶抓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和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發展的新機遇,開展了大量前沿、頂尖的跨學科研究,建立了高質量的科教產資協同創新生態,取得了系列引領性、顛覆性的創新成果。該研究所以蛋白質設計研究為基礎,以開拓蛋白質領域產業化為目標,賦能技術供給、人才引育、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現已成為全球生命科學前沿創新的關鍵力量。探尋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創新之道,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可為我國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歷史沿革與創新成就

歷史沿革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也是合成生物學的關鍵底層元件。預測蛋白質結構、設九宮格計自然界中尚不存在的蛋白質,對于解碼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和擴展對生物系統的操控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生命科學領域亟待破解的重大難題。為賦能蛋白質科學突破及轉化應用,基于David Baker團隊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華盛頓大學于2012年4月創建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依托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建設,借助生物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醫學等學科優勢和西雅圖地區的軟件行業優勢,開展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有益探索。2014年6月,研究所設立轉化研究中心(Translational Research Center),用于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并孵化初創企業。2015年1月,研究所成立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邀請科技、產業、金融、投資等領域的杰出代表擔任成員,提供戰略指導和學術支持。2017年,研究所進一步加強研發能力和平臺建設,籌資1200萬美元布局深度學習技術、廣譜流感疫苗研發,并建成華盛頓大學首個冷凍電鏡中心。2018年,研究所著眼于引領蛋白質設計革命(protein-design revolution)推出10年規劃,重點布局抗病毒疫苗、蛋白質新藥、納米藥物遞送系統、蛋白質檢測技術和新型納米儲能材料5個方向。面向AI for Science新范式,研究所進一步加強交叉研究、創新策源和技術供給能力,具體包括:將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前沿技術用于蛋白質設計,并與微軟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2019年);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5年1.25億美元資助下,牽頭“病毒狩獵計劃”(Wildlife Virus Hunting Programme),對全球人畜共患病病原體開展檢測鑒定(2021年);推動蛋白質設計向環境修復、綠色制造、生物燃料和碳封存等領域拓展(2023年)。

成立以來,研究所走出了一條小樹屋獨具特色的“小而精”發展道路。在研究方向上,研究所當前主要布局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與小分子相互作用、自組裝納米材料、新型蛋白質骨架、酶設計和蛋白質結構測定6個科研方向,以及蛋白質治療、新型疫苗、先進藥物遞送系統、生物組件、納米材料、生物活性肽和算法開發7個應用方向。在力量規模上,截至2023年,研究所人員規模超過250人;其中,首席研究員(PI)4名,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逾125名。科研用房面積2800平方米,建有蛋白質制備、表征和工藝開發的11個實驗室平臺,以及算力基礎設施。在經費來源上,研究所2023財年經費3300萬美元,主要來自美國國會、國防部、能源部、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政府資助,以及TED“無畏計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華盛頓研究基金會、寶來惠康基金等非營利性組織和個人捐贈。

創新成就

成立至今,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創新成就,并成為蛋白質科學領域的全球領軍者。基于研究所科研成果產出,可以看出其在蛋白質科學、產業級蛋白質設計的主導地位。

標志性研究。研究所創新成果2次入選Science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定制設計蛋白質(2016年)——通過計算生物學解析氨基酸的三維組裝機制,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全新蛋白質,為新型藥物和材料研發提供了新手段。AI預測蛋白質結構(2021年小班教學)——基于深度學習準確預測出成千上萬個蛋白質結構,對結構生物學產生重大影響,有望大幅推動基礎生物學研究、新藥靶點發現。該研究是Science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并被Nature Methods雜志評為年度技術。

論文發表。研究所不僅論文產出、被引頻次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圖1),還具有卓越的研究質量(Science/Nature/Cell論文83篇、h指數101)、學術影響(篇均被引頻次91.88、高被引論文60篇)、創新潛力(熱點論文8篇)。近年來,隨著開發蛋白質設計新工具RFdiffusion(2022年12月)、逆向從頭設計全新蛋白質(2023年4月)、從頭設計高親和力結合蛋白質(2023年12月)等基礎研究突破,研究所進一步拓展了蛋白質設計的邊界。

專利授權。研究所著眼于布局蛋白質設計產業,獲得100余項專利授權。授權專利重點方向為:針對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設計的通用技術方法,主要涉及建模方法、自組裝體、蛋白質開關和新型蛋白質骨架等;針對特定功能蛋白質的設計優化,主要涉及酶、檢測試劑和抗病毒多肽等。其中,大部分專利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部分重要專利同步獲中國、日本、德國等授權。

產品研發。研究所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SKYCovione已獲批上市,同時腫瘤免疫藥物NL-201、乳糜瀉治療藥物TAK-062、流感疫苗FluMos-v1和FluMos-v2共4個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表1)。其中,SKYCovione由全球衛生非營利性組織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資助研發,是首款人工設計的納米顆粒疫苗,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緊急使用清單,并獲得韓國、英國批準。

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創新特點分析

深耕基礎前沿先做強再做大

原創性和引領性的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具有探索性、不確定性、長周期性的特征,既需要敢為天下先、勇闖“無人區”的創新精神,又需要厚積薄發、“十年磨一劍”的戰略定力。Baker團隊深耕蛋白質設計領域,特別是在研究所成立并取得廣泛支持后,堅持奉行長期主義,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賦能科學探索由易到難;不斷加強技術供給,驅動轉化運用由點及面。

Baker于1993年擔任華盛頓大學生物化學系任助理教授后,著手獨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在研究方法上,有別于主流的結構生物學經典實驗方法,Baker將計算生物學作為解謎的“金鑰匙”。1996年,他帶領團隊編寫可根據氨基酸序列解析蛋白質結構的Rosetta程序,并通過迭代優化在后續的國際蛋白質結構計算機預測系列比賽中持續保持領先。在研究策略上,Baker團隊運用格點計算、眾包科學等手段,解決計算資源不足、模擬難度大等難題。Baker團隊于2005年發起Rosetta@home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利用閑置計算資源進行蛋白質計算;于2008年聯合研發電子游戲Foldit,實現了蛋白質折疊的眾包科學。基于上述方法策略,Baker團隊成功設計首個非天然蛋白質Top7(2003年)、用于乳糜瀉時租會議治療的重組酶KumaMax(2012年),揭開了蛋白質從頭設計(de novo protein design)的序幕,打通了“功能—設計—篩選”的計算鏈條。這些長期科學實踐中的積累,為研究所創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研究所創建后,繼續圍繞根據功能設計骨架、基于結構反推序列和預測篩選的底層邏輯進行布局。在共性技術創新上,研究所加快生物物理學、有機化學、免疫工程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等多學科前沿理論與技術的交叉應用,迭代升級蛋白質設計軟件工具箱。在研發能力建設上,研究所重點加強科研平臺設施配備,形成了以計算工具為核心、學科交叉實驗室為支撐的布局。其中,建有270個計算節點、500塊英偉達GPU加速卡、9000個CPU內核的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研究所實現了蛋白質-小分子互作、蛋白質亞基組裝和可編程設計等技術突破。隨著系列新型蛋白質的成功設計,研究所將轉化應用由早期聚焦疫苗、藥物,拓展至以生物醫藥、生物傳感為主體,涉及碳封存、綠色制造、綠色農業、生物材料和生物燃料的產業布局。

AI賦能干濕結合領跑新范式

隨著科學研究進入第五范式,生命科學和AI的交叉融合成為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在生命科學領域,AI技術已經成為推動前沿創新的加速器,也是應對組合爆炸問題的新引擎。研究所通過快速移植AI前沿技術賦能底層算法創新,結合濕實驗規模化制備驗證,形成干濕實驗有機結合的迭代創新路徑。

對于蛋白質結構預測這一組合爆炸型問題,重點是建立搜索策略,在一維氨基酸序列形成的海量三維結構狀態空間中高效檢索最優解。相比傳統經驗主義、小規模或大規模試錯的方式,通過AI有效整合多模態實驗數據、多學科知識實現理性構建,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研究所率先將深度學習Transformer神經網絡架構用于殘基形狀預測,成功開發trRosetta軟件,在預測精度上實現了領先。在AlphaFold2軟件運用端到端模型訓練方法取得突破后,研究所迅速借鑒并開發RoseTTAFold軟件,實現了可比擬的預測精度和更低的計算資源消耗,共同開啟了AI賦能生命科學的新時代。

對于蛋白質設計這一無中生有型問題,重點是實現骨架生成、可表達序列篩選、預期結構匹配,構建與天然蛋白質特性相似、功能不同的新型蛋白質。相比主流的濕實驗主導、干實驗輔助模式,通過AI實現高維空間、多種約束條件下的智能設計,是破解通過實驗方法無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相比單一的干實驗模式,結合濕實驗規模化制備驗證,更為符合生命科學研究特點和發展規律。研究所開發的RFdiffusion軟件率先運用計算機視覺方向的擴散模型,可完成蛋白質骨架的智能設計;ProteinMPNN軟件通過快速優化深度學習Structure Transformer神經網絡架構,可完成蛋白質三維結構高效反推氨基酸序列。Rfdiffusion、ProteinMPNN和RoseTTAFold軟件共同實現了蛋白質設計的智能化。在此基礎上,研究所結合濕實驗規模化制備驗證,形成了蛋白質設計的干濕耦合。在系列代表性論文中,研究所均采用干實驗設計生成、濕實驗制備驗證的模式,并以大量篇幅展示濕實驗結果。例如,在推出ProteinMPNN軟件的論文中,研究所團隊表達、驗證了超過170個蛋白質,并解析了其中2個蛋白質結構,從而驗證了軟件的有效性。這一AI賦能、干濕結合的創新路徑,開啟了蛋白質從頭設計的智能化時代。基于深度學習的蛋白質設計,入選Nature雜志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

當前,生命科學開放式創新的特征日益突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和產業化界限趨于模糊,從創新到轉化的周期逐漸縮短。研究所著眼于發掘蛋白質設計的廣闊應用前景,塑造更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探索創新鏈與產業鏈“雙鏈”協同,以前沿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

研究所依托轉化研究中心設立“轉化研究員計劃”,在支持科學突破從創意走向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上發揮了關鍵作用。計劃主要面向博士后,由生命科學發現基金會、華盛頓州研究基金會和華盛頓大學等提供資金支持,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華盛頓大學商業化中心等提供專業指導。計劃梯度設置4個階段:基礎研究階段,支持蛋白質科學基本問題探索,評估成果發展潛力與應用前景; 轉化研究階段,提供研發指導、經費資助和平臺支持,提升技術成熟度;初創公司階段,依托華盛頓大學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孵化,助推科研人員成為創業者; 衍生公司階段,在西雅圖地區推出獨立法人公司,推動臨床試驗、產業合作和產品市場化。

“轉化研究員計劃”設立10年以來,研究所在蛋白質設計、新藥研發、代謝工程、生物傳感等領域孵化9家衍生公司,累計融資超過10億美元(表2)。其中,新型納米顆粒技術研發及應用具有代表性。該研究于2014年獲“轉化研究員計劃”支持,由博士后Neil King負責。資助期滿后,King將這一技術用于疫苗、藥物遞送功能性蛋白質納米材料設計,并于2018年依托研究所孵化Icosavax公司,開展納米顆粒疫苗的商業開發。Icosavax公司布局呼吸道合胞病毒與人類偏肺病毒聯合疫苗(臨床Ⅱ期)等4個管線的抗病毒疫苗研發,并于2021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23年12月,英國-瑞典制藥公司阿斯利康以11億美元收購Icosavax公司及其新型納米顆粒技術,顯示出蛋白質設計在生物醫藥產業的應用前景、商業價值。

發揮戰略科學家定向引航作用

戰略科學家是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以前瞻性戰略思維謀劃方向布局、帶動關鍵領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少數。從初創起步到領軍蛋白質設計革命,研究所創新創業的斐然成就,充分展現了所長Baker的帥才作用和獨到價值。

在創新文化上,深刻把握生命科學交叉融合創新、使能技術驅動和生物醫藥產業規分享模增長的發展趨勢,Baker明確了研究所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相結合的文化基因。作為研究所的“架構師”,他主張面向生命健康、可持續發展需求,攻關具有前沿性、挑戰性和開拓性的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他倡導充分享受純粹科研的樂趣,不以發表論文為終點,而是努力提升創新的質量、效益和價值。

在管理模式上,立足打造蛋白質設計的“創意工廠”,Baker采用進化科學“集體大腦”理念,通過實施扁平化、分布式、開放性管理,形成創新的集群效應、網絡效應。以實驗室管理為例,他發揮“中樞”作用,依靠基因組科學、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物理學的交叉背景,引導跨學科、跨領域、多主體、多視角融合創新;堅持親自指導研究生、博士后,鼓勵自主選題、自由探索;營造寬松氛圍,通過組會、年會、下午茶活動和戶外團建等形式,激發思想碰撞、創新靈感。

在品牌塑造上,Baker堅持知識生成與影響力打造并重,以期建成蛋白質設計領域的“貝爾實驗室”。通過引領蛋白質設計生成、構建開源算法軟件生態、驅動產業化應用,研究所在成為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同時,推動蛋白質設計從生命科學“舞臺”的邊緣邁向中央。基于品牌效應,研究所成為人才集聚“強磁場”,并通過培養、輸出人才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同時,Baker先后榮獲生命科學突破獎(2021年)、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2022年),并被行業媒體STAT評為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50位領導者之一(2024年)。

構建開放共享融合創新生態

大科學、大數據、大工程的當代科學研究范式,使跨組織、跨領域、跨地域、跨行業的聯合研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主要潮流。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科學運用眾包思想、分布式計算和云平臺等,成為讓生命科學創新跑出“加速度”的關鍵。

在科研協作方面,憑借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科研硬實力、學術話語權,研究所構建形成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哈佛大學、梅奧診所等100余家機構為核心,覆蓋英國、加拿大、中國等130個國家和地區5000余家機構的協同創新網絡。通過持續鞏固戰略引領地位、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了創新資源、動能和力量的廣泛集聚。

在科企合作方面,研究所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微軟公司、元宇宙公司、安進公司、啟明創投公司等科技、互聯網、醫藥、資本領域的9家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獲得了高質量的儀器設備、計算資源、制藥技術、資本運營支持,有效加強了軟件硬件實力、技術供給能力、產品創新潛力和市場適應能力。例如,微軟公司價值400萬美元、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價值100萬美元的云計算資源支持及數據服務,提升了研究所的數據運算與存儲能力。

在開放創新方面,不同于生命科學領域常規的資源互補合作模式,研究所采用計算機領域的開源社區開發、游戲化學習模式:建立完善了Rosetta社區(Rosetta Commons),通過線上學術聯盟優化設計計算建模和蛋白質結構預測的Rosetta系列軟件;開發Foldit游戲,借助眾包模式吸引大眾參與加速蛋白質研究,形成了生命科學交叉融合創新的新模式。其中,Rosetta系列軟件已授權給30000個團體,支持了眾多學術、產業研發項目,并且仍在運營升級。

對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啟示

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以基礎前沿研究為根基,以拓展產業新興領域為目標,實現了科研范式塑造、創新生態構建、資源優化配置、科技成果供給,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當前,生命科學已成為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提升原始創新、技術供給和產品生成能力,需要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在吸取國外有益經驗的同時,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要充分利用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探索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從而支撐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構筑發展新優勢。

聚焦頂層設計加強制度保障

推動和保障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大學、區域和國家的多元支持,蛋白質設計研究所迅速崛起,有效反哺了華盛頓州生物醫藥產業,并成為美國在該領域的重要創新力量。

在新型研發機構蓬勃發展的潮流下,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研究制定發展規劃、管理制度,營造更加有利于創新和發展的政策環境。在頂層設計上,探索嵌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路徑措施,暢通晉升國家隊的通道;突出科研特區優勢地位,鼓勵精準化、差異化、個性化改革探索,打造科研機制創新試驗田;建立完善并退改規則,破除區域創新資源流動的制度障礙。在機制建設上,針對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更多瞄準基礎前沿研究、更加依賴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的特點,建立健全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綜合評價機制,財政穩定支持與多元資助結合的經費保障機制,以及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運營管理機制等。

立足以精立業搶占變革先機

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取得原創性、迭代性、顛覆性創新成果,是提升科技創新引領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要義,也是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布局的著力點。Baker帶領團隊致力于蛋白質設計研究,在研究所成立后持續深耕主業,是取得系列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的關鍵。

當前,生命科學進入數據爆發的新時代,AI驅動的生命科學研究新范式呼之欲出,迸發出一批快速發展的前沿研究方向。在建設布局上,應當以戰略高度、長遠角度、全球視野,圍繞“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強”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優化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布局。注重瞄準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缺”等領域,堅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建設細分方向“一技之長”、新興產業“一席之地”的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推動以點的突破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先機。在研發模式上,面對新范式的機遇和挑戰,需要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高效運用AI前沿科技成果、數據資源和算力基礎設施,著力開發自主原創的算法、軟件,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知識與模型雙驅動的干濕結合模式。

突出市場導向集聚創新要素

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市場規模日趨擴大,既向科技創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為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土壤。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打通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的創新創業鏈條,構建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橋梁樞紐、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創新網絡,開放式創新、市場化創新特征突出。超大規模的市場是我國的重要優勢,也是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根本動力。

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需要充分借助市場機制的有利作用。在資源集聚上,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平臺樞紐作用,吸納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等多元化人才加入理事會,構建涵蓋科研機構、醫療機構、投資機構和企業等的廣泛合作網絡;借助金融投資、科技金融等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組織國際合作項目、科學計劃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在成果轉化上,注重把握市場需求、市場機制、市場規律,構建從“0到1再到N”的成果轉化體系,加強創業幫扶指導促進企業孵化,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收益激勵機制,推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資本化,通過靠產業、靠市場實現“自我造血”功能。

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寬松環境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環境,源源不斷聚才、引才、育才,是提高科技創新質量效率的關鍵。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竭力優化創新微生態、塑造品牌影響力,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為原始創新持續注入動能。

當前,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技帥才比較稀缺,交叉前沿方向的領軍拔尖人才數量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科技創新與人才驅動同頻共振。新型研發機構因其體制機制優勢,能夠有效發揮人才集聚的“磁場效應”,為生命科學前沿創新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在創新環境上,通過建立實施基于創新質量與產業貢獻的長周期人才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容錯免責機制,以及扁平化、模塊化、開放化的科研人員管理模式等,營造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干事創業、追求卓越的科研氛圍。在人才建設上,進一步發揮戰略科學家“關鍵少數”作用,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使用機制,賦予更大自主權和決策權;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人才+工程/任務”組織模式,進一步擴大職稱自主評審權限并打破年齡、身份與職級等限制,建立與企業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著力造就兼具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領軍拔尖人才。

(作者:趙潤州、倪銘、法云智、伯曉晨、焦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2024-10-23

當游客變創客、“黃四姐”與“劉三姐”去九宮格共享會歌_中國網

當游客變創客、“黃四姐”與“劉三姐”會歌

從全國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討班看各地旅游促“三交”的新實踐

吃住行游購娛,如何能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一件文物展品,如何蘊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密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能促進各民族從地理空間到個體心理的“全方位互嵌”?“詩和遠方”,又如何編織家教著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緊緊抱在一起的紐帶?

今夏,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資源開發司主辦的全國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討班在新疆喀什舉行。圍繞旅游促“三交”這篇大文章,研討班通過理論教學、案例分享、交流研討、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為相關專家和來自各地的文旅工作者搭起了互學互鑒的平臺。

通過研討交流,通過在喀什的所見所聞,研討班學員強化了這樣的共識:旅游促“三交”,在實踐中,在日常中,在路上,在心與心相九宮格交。

當地居民和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區內隨音樂起舞(2023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當游客變創客

“亞克西姆西斯?”來自北京的游客小王行走在喀什街頭,不管是對著商販還是一起排隊的人,只要說出這句新學來的維語“你好嗎”,總能收獲一張漾滿友善和親切的笑臉。

這雖是小王第一次來喀什,但眼前所見,讓她不覺陌生:融合漢唐韻味和新疆風格的建筑,和電視里見到的一模一樣;錯落有致的高臺民居,讓她想起曾在這里取景的電影《追風箏的人》;在社交平臺種了草的網紅店,被她按圖索驥一一打了卡;看漢語招牌、說普通話,全程交流無障礙……

喀什古城是國家5A級景區,3.6平方公里面積內游人如織,商鋪云集。眼前的繁華,讓人很難想起改造前的古城面貌——街巷逼仄,房舍擁塞,“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水管墻上掛,解手房頂爬”。

改造后的喀什古城,華麗變身為著名旅游休閑小樹屋街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不少老居民就地就業,吃上旅游飯;手藝人聚集起來,開起鐵匠巴扎、木器巴扎、手工藝品巴扎、藥茶巴扎等,英吉沙小刀、土陶罐、鐵鍋等當地沿用千年的器物,從普通的生產資料變成游客眼中有趣的工藝品;隨著旅拍、婚拍的潮流風起,古城又形成了攝影、化妝、服裝定制、首飾制作等產業鏈,目前旅拍店已達172家。

“喀什古城的改造過程,也是移風易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一步。”國家民委民族團結促進司互嵌發展處副處長門豪說,旅游業的發展能促進人口、產業、文化、市場大統一,進而促進互嵌式社會結構的形成。

對此,喀什古九宮格城景區管委會科長阿迪拉·阿德力江深有感觸。“過去,這里的女性走在路上都不敢抬眼看人,與外界接觸少,沒自信。但現在,人人都是昂首挺胸的,跟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聊到交流一塊兒。”她說。今年1月至6月,喀什地區累計接待游客2305.97萬人次,同比增長44.19%;累計實現旅游收入194.06億元,同比增長57.3%。

現在的喀什古城,大巴扎里,除了叫賣新疆美食酸奶粽子、瑪仁糖,也有其他省份常見的“夜市通用款小吃”烤魷魚、烤冷面;建筑外墻,既可見到取材于當地特產的巴旦木花紋,又能看見適于濕潤地區栽培的郁金香圖案、江南園林元素。

這種多元素混合、東中西薈萃的特色,恰恰賦予了喀什獨一無二的濃郁風味。在這里,不僅有“獨特”也有“熟悉”,“西域風情”不僅有“不一樣的”,也有“一樣的”——在這里,不僅能看到“他們”,更能看到“我們”。

云南女孩陳彥霖,出于對新疆“一眼萬年”的眷戀,千里迢迢跑到喀什,成為香妃園景區目前唯一一位漢族舞蹈演員,榮獲“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稱號;河南姑娘王瑋,來喀什旅游一趟,愛上了,便留下來創業,開了民宿和咖啡館,和許多游客處成了朋友,和當地鄰居處成了親人,隔壁的喀什老媽媽常來為她的花花草草修枝、澆水;因店名而出圈的“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馕”,一家幾代人操著祖傳手藝,做甜咸辣不同口味、皮牙子玫瑰花不同餡料的馕,不少游客穿著民族服裝,專程到店鋪前來品馕、拍照……

“旅游促‘三交’,不可忽視促進經濟交流的優勢。會議室出租旅游業是擴大各族群眾就業和改善民生的富民產業,能直接使各族群眾在旅游經濟供需交流中受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戴學鋒認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找到幫助民族地區致富、符合文化傳統、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途徑,“旅游業當仁不讓”。

戴學鋒每到一地,總喜歡去“背街小院”“尋常巷陌”,跟普通的、景區以外的當地人交流。“旅游是自發的、民間的、個人的,最重要的是心理層面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童叟無欺、寬以待人等精神價值會逐漸為每個個體所接受。”

旅游觸發的是人與人的連接——這也蘊藏著旅游促“三交”的獨特優勢。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相繼爆火:四川四姑娘山景區喊出“登上你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口號,一下子就喊到了年輕人的心坎上;河南文旅近兩年在“唐宮夜宴”“端午奇妙夜”等爆款節目的帶動下迎來爆發式增長,“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移動端傳播、年輕化消費”的組合拳戰績顯赫;湖北省博物館圍繞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辦展、設計文創產品,受到熱捧;江蘇南京紅山動物園因為對動物的關懷,而躋身“一線動物園”……

細究它們的成功密碼,能給我們更多啟發——“文旅+”的想象空間很大,找到一個引爆點是關鍵。旅游促“三交”也不僅僅意味著打造“一個旅游產品”,而是要融入各種旅游產品中,融入旅游全過程中。

當“黃四姐”與“劉三姐”千里會歌

在喀什古城,搭載游客的電瓶車上印著“深圳支援”字樣,講四川話的夫妻在大巴扎前問路,頭戴維吾爾族朵帕(即花帽)、化著“西域公主”妝容的湖南女孩穿梭在土黃色的老街,拍攝旅行寫真……中華民族天南地北的各種元素,不經意間共同組成一幅文化百花園的和諧畫面。

今年元旦,湖北土家歌后“黃四姐”與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同臺演繹土家族和壯族的山歌,兩個“姐姐”一臺戲,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各族兄弟姐妹緊緊相擁的歡樂祥和,現場掌聲、歡呼聲不斷。

“黃四姐”是湖北省建始縣地域文化品牌,“劉三姐”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地域文化品牌,同屬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代表性人物。今年,兩地積極開展以“黃四姐牽手劉三姐”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推廣交流活動,挖掘兩地歷史底蘊、自然風光、傳統文化特點,以“山歌”為靈魂串起“故事線”,打造系列主題鮮明、內容創新、民眾參與感強的精品活動,通過兩地旅游門票互惠、景區互薦,開展山歌全民挑戰賽、邀請兩地歌手千里會歌,并結合音樂節、主題集市、民俗紀念品、特色美食等釋放兩地文旅消費力,推動建始時租縣與宜州市兩地文化互動、游客互流、信息互享。兩地還鼓勵和支持各族群眾跨區域雙向就業創業、投資興業,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交融。

依托旅游業的發展,兩地也有了許多白天務農、晚上在景區當演員的群眾。這些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再重復“日落而息”的日子,身份多元化的背后,也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更加豐盈。

多彩斑斕而無可復制的民族文化,無疑是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的獨特寶藏。民族文化也有可能借由旅游也勃興而“一舉成名天下知”,一些“小眾”民族也會被聚光燈照亮,走進大眾視野的“C位”。

上個冬季,“爾濱”出圈,成為旅游界當仁不讓的流量擔當。為歡迎天南地北的游客,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等東北少數民族來到哈爾濱中央大街,帶著烏蘇里江江魚、牽著馴鹿,身著盛裝,載歌載舞,與現場游客深入互動。一位鄂倫春族小伙,將長輩留下來的珍貴狍角帽,送給了唱起民歌《勇敢的鄂倫春》的外地小女孩。這動人的一幕被短視頻記錄并廣泛傳播,鄂倫春族“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北半球漁獵民族的活化石”的獨特文化隨之為人們所熟悉。

今年五月,一部熱播劇《我的阿勒泰》,讓新疆旅游熱度“高溫不退”。劇中展現的雪山草原、哈薩克族牧民的轉場生活、隨著冬不拉起舞的木偶巖羊、“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的精氣神,都成了四方游客“此生必去”的強勁引力波。今年5月1日至8月27日,阿勒泰地區累計接待游客1906.08萬人次,同比增長29.95%,實現旅游收入174.40億元,同比增長34.16%。

“阿勒泰不再是‘邊疆’,不再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而成了旅游勝地,成了廣大內地群眾都向往的地方。”新疆大學黨委副書記、新疆歷史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孟凡麗說,“交往交流交融,能讓各民族更加平等,更加開放包容。”

在她看來,旅游不僅開發了當地的資源,更開發了當地民族文化的價值,能激發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拿阿勒泰來說,游客多了之后,當地民眾能看到草原以外的人、裝備和生活方式,他們的視野打開了,知識素養和交往能力提升了,也更加自信了。”孟凡麗認為,旅游既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與其他民族展開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重要載體,血脈相連的各民族群眾在旅游的帶動下,經濟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和睦共存。

貴州榕江“村超”賽場上,啦啦隊吹蘆笙、跳多耶舞、唱侗族大歌,中場休息時上演川劇變臉、民族服裝秀,場邊能買到結合刺繡、蠟染等非遺手工藝的紀念章、吉祥物,如今,在還沒有5A級景區的榕江,“村超”賽場上的生龍活虎和賽場外的活色生香都火爆異常,已經很難說清是誰在給誰引流;

浙江持續打造“我愛浙疆”文旅援疆品牌,不僅推介“絲路古龜茲”等旅游線路,邀請新疆阿克蘇宣講員走進杭州,還舉辦兩地農民畫巡回展;

56個民族成分齊全、設有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7個少數民族鄉的廣東,將“旅游+產業”作為全力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要糾正一個誤區——旅游促‘三交’并不只是民族地區自己的事,它還促進了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的雙向交流。”與會者在研討班上討論,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泉州簪花等等,讓民族交流具象化、載體化,也讓各地群眾以“吃貨”“驢友”“愛美”之姿,成為各民族相互理解、喜愛、交融的使者。

當千年前的文物讓我們熱淚盈眶

2021年,王鈺在短視頻平臺注冊了一個賬號,從此,越來越多網友通過直播和短視頻,跟著這位“西安導游芥末”云游古都名勝。從“書同文、車同軌”孕育出的文化自信、民族歸屬感,講到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脫貧攻堅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兵馬俑鞋底的針腳紋路”,講到傳承千年的大國工匠精神;從“兵馬俑為什么千人千面、千姿百態”,講到統一的中華民族從不曾血脈中斷……常有網友在短視頻下留言:看得我熱淚盈眶。

“王鈺的講解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從線下火遍網絡,說到底就是她‘大一統’講得好,通過文物古跡,讓受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油然而生,喚起了游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門豪認為。如今,王玨的短視頻賬號已積累了450萬粉絲,獲贊超過1300萬次。

云岡石窟中24個洞窟雕刻有樂舞圖像,其中既有中原漢式琴箏簫笙、鮮卑大角,也有龜茲細腰鼓、五弦,胡風漢韻,兼容并蓄。山西的云岡石窟景區深入挖掘石窟中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通過導游講解,潛移默化地增強游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云岡石窟的游客量不斷攀升,去年已達300多萬人次,今年很有可能再創新高。

“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班超促使西域與中原友好往來,是復興、拓展絲路,經略邊疆、維護國家統一的卓越人物。”在位于喀什的盤橐城遺址公園班超紀念館內,維吾爾族導游用普通話聲情并茂地介紹。該公園是“喀什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一件件文物、一處處歷史遺跡,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見證者。

……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孟凡麗認為,日益融入旅游的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在促“三交”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博物館的呈現要“留人見物有生活”。

旅游,由于“身體在場”,帶給人心靈感受,是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極佳載體。如何通過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鑄牢中個人空間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班上,各位文旅人基于實踐和思考,形成諸多共識:

為旅游注入新內涵,打造更多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的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深入挖掘旅游的育人功能,不讓游客“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

加快民族地區旅游業供給側改革,逐步解決“如廁難”“住宿難”等基礎設施痛點;

發展新型旅游發展業態,引導當地群眾廣泛深入參與,讓更多本地人受惠于旅游業發展,同時促進游客深度融入當地,體驗到當地更本真、更全面的風土人情;

培育新的旅游市場主體,推動民族地區旅游演藝、文化遺產、醫藥資源、特色節慶展會等傳統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

為突出講好中華民族故事,讓各族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深厚歷史文化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地也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55.8%的云南麗江,近年來加強對東巴文化、邊屯文化、摩梭風情等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弘揚和保護,打造民俗文化展示項目建設,設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基金,如今麗江古城景區省外戶籍商戶比例已達65%;

寧夏推出《北疆天歌》《黃河婚禮》等一批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旅游演藝精品,用藝術美的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烙刻于游客心底;

湖北以長江三峽、恩施大峽谷等旅游走廊為依托,打造昭君出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一批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旅產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名聞遐邇的山西平遙古城,近年來出現了外國導游帶著外國游客來領略古城風韻的旅行團,外國游客對三晉大地的建筑文化、雕塑書法特別感興趣……

旅游就像打開了一扇門,各方參與者能從彼此身上看到共同點,也體會差異性,在互動中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新疆博湖縣的博斯騰湖景區每年舉辦捕魚節,開湖儀式是蒙古族薩滿風格,捕魚是漢族技藝,甚至會用到龍舟,而烹飪魚又用的是典型的維吾爾族方式。”戴學鋒說,“隨著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也會在新時代形成新民俗。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然得到鞏固。而旅游,在其中發揮了無形的作用。”

在喀什古城的地標性建筑、國內最大清真寺之一艾提尕爾清真寺內,不少游客駐足在一張純手工羊毛掛毯前。這張掛毯中心繪有56枝花,花花相連,象征著中國56個民族心連著心。掛毯中央綻放著一朵石榴花,往后退幾步再凝望,會豁然發現56枝花的排列還巧妙地勾勒出6朵更大的石榴花。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盛開。

(記者王若辰 張曉雨)

2024-10-23

推進技巧一起配合 增進配合成長(工找九宮格交通匠盡活·追蹤關心個人工作技巧比賽)_中國網

第二屆“一帶一家教路”國際技巧年夜賽在重慶國際博覽中間舉辦。

裁判在信息收集布線項目競賽現場打分。

中外選手在軟件測試項目開賽進步行技巧交通。

中外選手在產業internet體系集成項目競賽后彼此交通。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蔣雨師攝

數據起源:重慶市人力資本和社會保證局

習近平總書記誇大,“我們深入熟悉到,戰爭一起配合、開放包涵、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力,是共建‘一帶一路’最主要的氣力源泉”“個人工作技巧比賽為寬大技巧人才供給了展現高深技巧、彼此商討身手的平臺,對強大技巧工人步隊、推進經濟社會成長具有積極感化”。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技巧年夜賽6月24日至26日在重慶舉行。賽場內,來自分歧國度和地域的190名參賽選手以賽會友,互鑒交通、配合進步,向世界展示著休息之美、發明之美;賽場外,技巧展演、身手體驗等系列運動以賽為媒,增進交通、加大力度一起配合,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連續走深走實。

本版本日聚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技巧年夜賽,凝聽賽場表裡的友情小樹屋故事、一起配合故事、交通故事,感觸感染高東西的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彭湃動能。

——編  者  

 

6月24日至26日,由人力資本社會保證部、國度成長改造委、國度國際成長一起配合署、重慶市國民當局配合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技巧年夜賽在重慶舉行。本屆年夜賽以“技巧一起配合·配合成長”為主題,來自61個國度和地域的選手、評判員、技巧察看員等相干職員報名餐與加入,配合書寫商討身手、交通互融、共謀成長的美妙篇章。

私密空間

亮盡活

展示技巧風度

頭戴護目鏡,手持電焊槍,中國選手余俊杰收視返聽,穩穩地將芝麻粒鉅細的電子元器件裝置到線路板上……在重慶國際博覽中間N6館,電子技巧項目標競賽正有條不紊地停止。

場館另一邊,在物聯網裝置調試項目現場,來自岡比亞的選手威廉·戈麥斯正在一一檢討裝置好的溫濕度傳感器、智能開關、分享器等裝備。“選手們要隨時處置突發狀態,非常考驗綜合才能。”項目裁判長李曉五說。

據先容,本屆年夜賽設置了數字建造、電子技巧、花藝、美發等18個競賽項目,以及軟件測試、虛擬實際產物design等6個扮演賽項目。共有190名選手參賽,均勻年紀22歲,30歲及以下選手占比跨越95%。“電氣裝配、信息收集布線、car 技巧(新動力)等項目參賽選手多少數字較多,良多選手來自生孩子一線,充足表現了財產對人才的需求。”年夜賽執委會辦公室技巧組組長王華源說。

“對我來說,此次競賽不只是技巧的比拼,更是一次可貴的交通機遇。”重慶建筑技師學院先生黎思吟本年餐與加入了數字建造項目,“有位德國選手為了包管競賽專注,提早預備了耳塞,令我印象深入。競賽間隙,我們交通了良多,還預計賽后一路往洪崖洞了解一下狀況呢!”

在信息收集布線項目現場,賽場內,選手們分秒必爭研討圖紙、收拾光纖;賽場外,不雅眾不時低聲交通……本年,不少重慶市平易近和個人工作院校先生離開賽場不雅摩。“在這里我們見識到了高手的程度,今后要向他們進修,盡力進步本身的專門研究技巧。”重慶鐵路運輸技師學院先生胡恩情說。

搭平臺

助力交通互融

衛星通訊實訓平臺、智能網聯平安立異利用平臺、全息感知數字孿生體系……6月26日,來自塞舌爾、坦桑尼亞等國的選手和技巧察看員離開重慶電子科技個人工作年夜學,清楚黌舍的科研停頓和講授結果。隨后,中非(重慶)個人工作教導同盟一起配合對話會在黌舍舉辦,中外與會嘉賓就個人工作教導成長和技巧比賽國際一起配合等話題睜開會商。

這是年夜賽執委會組織的中外考核交通運動之一。本屆年夜賽集成“賽、講座場地會、展、演”等多元辦賽形式,經由過程對話交通、技巧展演、身手體驗等運動,為列國技巧人才交通互融搭建橋梁。

為了更好地展開技巧交通、辦事財產需求,本屆年夜賽參照世界技巧年夜賽的尺度和國際外相干職位的請求制訂競賽規定和技巧尺度。“我們還利用了人工智能幫助裁判和數字賽務治理體系,力圖完成綜合信息一屏掌控、賽事辦事一碼集成。”年夜賽執委會辦公室綜合組組長蘭云鵬說。

除了身手商討,富有特點的展現運動也為本國選手翻開了清楚中國、促進友情的一扇扇窗。

走進重慶國際博覽中間N3館和N5館,豐盛多彩的身手展演讓人琳琅滿目。在重慶榮昌展區,麻布織造、榮昌折扇等作品吸引了很多不雅眾立足觀賞。

此外,甘肅的飛天舞、四川的川劇變臉讓不雅眾連連驚嘆,內蒙古的奶茶、新疆的烤馕令人年夜飽口福……最讓烏茲別克斯坦選手哈桑·阿卜杜拉耶夫感愛好的,是重慶廚師扮演的氣球上切肉絲和蒙眼切蓑衣黃瓜。“真的很是有興趣思!如許的扮演令人信服。”他說。

謀久遠

配合培育人才

6月25日,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間欣悅廳,作為年夜賽的配套運動之一,由人力資本社會保證部組織實行的“一帶一路”技巧筑夢舉動正式啟動。與會嘉賓表現,舉動旨在推進“一帶一路”共開國家共用個人工作尺度、共享培訓形式、共育培訓師資、互認品級證書、共建一起配合brand,不竭晉陞國際技巧一起配合程度。

跟著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個人工作技巧範疇的國際交通一起配合越來越頻仍親密。本年,年夜賽特別組織了“一帶一路”技巧筑夢舉動、高技巧領甲士才強企對話、數字經濟和技巧範疇南南一起配合研究等一系列運動,進一個步驟拓寬人才培育一起配合渠道。

除了舉行各類比賽,近年來,人力資本社會保證部會同相干部分出力健全政策舉動,增進技巧人才培育提質加快。此中,以辦事海內中資企業和本地企業技巧人才培育、與相干國度配合進步技巧人才培育才能為重要目的,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共開國家技巧一起配合任務。“我們將進一個步驟豐盛‘請出去’和‘走出往’舉動,推進結果共商共建共享。”人力資本社會保證部個人工作才能扶植司副司長王曉君說。

作為兩屆“一帶一路”國際技巧年夜賽舉行地,重慶也以年夜賽為契機,深化賽事結果轉化,與參賽國度和地域堅持親密互動,支撐有前提的個人工作院校和企業組織展開競賽運動,以賽事為載體推進技巧融合、身手晉陞、民氣相通。

重慶市人力資本和社會保證局黨組書記謝禮國先容,重慶一直把增進技巧交通一起配合作為對外開放、國際一起配合的主要內在的事務,先后與30多個國度和地域的當局、行業部分樹立一起配合機制,引進國際優良教導資本、推進師生培訓交通。“我們將持續展開國外優質個人工作培訓機構引進試點任務,摸索扶植高技巧人才國際一起配合先導區,推進交通一起配合向縱深成長。”謝禮國說。

2024-10-23

邁出往的是腳步 帶回來的是經歷——南開年夜學為推動村落周全復興進獻氣力_中找九宮格空間國網

2023年7月,南開年夜學發布打算:3年扶植200個中國式古代化村落任務站,出力摸索高校助力村落周全復興新形式。一年曩昔了,南開年夜學在25個省區市建起村落任務站90余個,先后派出200支步隊、近2000人次深刻村落一線辦事。在助力村落周全復興的新征程上,教導作甚、高校作甚?南開年夜學給出了本身的謎底。

“南開樹立的村落任務站,不只是處理村落復興實行中‘真題目’的主要平臺,更要成為南開智庫下沉、人才培育改造的重要陣地。”南開年夜黌舍長陳雨露說。

扶植村落成長靜態數據庫

往年寒假,南開年夜學與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迎新村告竣一起配合意向,共建中國式古代化村落任務站。依托中國式古代化村落任務站扶植,南開年夜學游玩與辦事學院院長徐虹率領團隊師生在迎新村展開可連續生計調研,深刻全村200多戶村平易近家中訪問,周全清楚村莊的成長扶植全體情形。

“調研成果顯示,迎新村面對多更生計挑釁,需求充足應用地盤潛力,進一個步驟完美村落的成長計劃,加大力度個人工作技巧培訓,推進經濟成長多樣化和可連續成長。”徐虹說家教。今朝,兩邊已著手共建小站稻產物創意開闢孵化基地,并決議在迎新村樹立常態化不雅測點,及時更換新的資料數據,確保后續任務有據可依。

專家傳授奔赴一線,教員先生“串門走親”,邁出往的是腳步,帶回來的是經歷。

南開年夜學中國式古代化成長研討院有關擔任人先容,本年寒假,南開師生面向一切站點展開第二輪全籠罩調研。除了搜集相干數據外,還有針對性地構成了80余個典範案例,扶植全國村落成長的靜態案例資本庫和數據庫,并供給主要的數據支持。

師生“金點子”釀成村落復興“金鑰匙”

2022年起,南開年夜先生命迷信學院傳授王春國團隊培養的高抗會議室出租、高含量丹參種類“NK 1號”在甘肅省莊浪縣韓店鎮東門村展開田間蒔植實驗,現在蒔植面積曾經從最後的10畝擴展到220畝。2023年,南開年夜學中國式古代化村落任務站在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東門村成。

“科技助農,‘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樣主要。”這是王春國常跟先生念叨的一句話。4月蒔植,10月收獲,在蒔植示范基地里,時常可以看到師生們與村平易近一路繁忙的身影。

一顆種子孕育一條財產鏈,一支辦事隊守護村落“安康線”,一個鏡頭記載村落文明扶植。在莊浪的村落任務站,師生們的身影進進出出,他們為莊浪打造從種子、種苗到智能化蒔植治理和終極藥材東西的品質檢測的全鏈條處理計劃;辦事“南開年夜學—莊浪縣電商運營中間”,帶動農產物發賣跨越1000萬元;成立先生醫療志愿辦事隊,展開集中問診和線上長途醫療辦事;拍攝《東門·耕讀第》《東門·對聯》等記憶作品,助力莊浪展就村落復興幸福路。

位于雷公山深處的貴州省雷山縣南猛村,是一個陳舊的苗族村寨。近年來,南猛村將苗族文明頭緒融進村落肌理,經由過程發掘蘆笙制作、苗族蠟染、釀酒、制茶等傳統工藝,讓農文旅融會成長成為完成村落復興的主要衝破口。

“若何破解同質化競爭,擦亮‘南猛’brand?”南交通開年夜學的師生們“借用”人工智能開藥方。“文創產物備受年青人愛好,所以我們提掏出南猛奇特的文明基因,應用人工智能技巧制作出加倍合適南猛特點的作品,讓古代和傳統、文明和文創碰撞出新的火花。”南開年夜學哲學院2022級博士生劉星斗說。繚繞南猛苗族文明、特點產物和生態藝術,同窗們不只制作出帆布包、筆記本、明信片等文創產物,還完成了AI交互藝術、AI音樂和AI游戲等創意作品。

“南開師生此次輕展同黨,將在南猛掠起一陣旋風。”農業鄉村部駐南猛村第一書記王越說。

將講堂搬到鄉土深處

講堂的界說有多廣,育人的舞臺就有多年夜。走進田間地頭才幹發明真題目。在山西長治,千年古縣襄垣隨機應變,草莓、櫻桃和噴鼻菇等特點農業財產穩步成長。南開年夜學講授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傳授孫桂玲和先生們離開襄垣縣時發明本地村平易近們還在應用傳統玻璃溫度計,依附人工抄表的方法監測濕度和溫度。“清晨一點也獲得年夜棚里記載數據”“後果也欠好,病蟲害仍是良多”……村平易近們年夜棚蒔植中的煩苦衷,成為師生們記在心里的年夜事。

顛末多輪實地考核與反復論證,孫桂玲團隊design出一套完美的閉環古代化聰明農業扶植計劃,并將智能傳感器收集與低功耗全天候無線農作物發展信息監測體系無償供給給本地農戶應用,讓智能化科技在土壤地里“年夜顯身手”。小樹屋

在中國式古代化村落任務站這個年夜講堂上,永遠不缺乏研討課題。

“自動對接村落復興這一嚴重計謀需求是巨大時期付與高校的光彩任務和義務擔負。南開年夜學將進一個步驟會聚各方氣力,依照師生科研報國‘橋頭堡’、人才培育改造‘先頭兵’、校地深刻一起配合‘實驗田’的定位,連續高尺度、高東西的品質推動中國式古代化村落任務站扶植,為破解‘三農’範疇困難供給更多南開計劃,為推動村落周全復興和農業鄉村古代化進獻更多南開氣力。”陳雨露說。

(記者 劉茜 董山嶽 通信員 高雨桐)

2024-10-23

新華全媒+丨“追星”青年,記載中國空間站“生長”_中國成長門戶查包養網-國度成長門戶

9月21日清晨,劉博洋展現當日拍攝的中國空間站過境畫面。

2022年,“90后”天體物理學博士劉博洋,用自立研發的光學跟蹤法式在空中勝利拍攝到中國空間站清楚特寫記憶,用鏡頭記載著中國空間站的“生長”。

誕生于1990年的劉博洋,從小就對地理有著濃重的愛好。劉博洋高中參加黌舍“地理社”,包養高考考進北京年夜學物理學院地理系。本科結業后,他往了中科院國度地理臺,之后經由過程結合培育往西澳年夜學讀博。今朝,劉博洋正在介入北京年夜學“6-8米口徑生長型通用光學看遠鏡項目”。

從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個愛好用看遠鏡看月亮的男孩,到天體物理學博士,再到地理攝影師,劉博洋用多種方法摸索著星空。對于將來,劉博洋有著清楚的計劃,他盼望本身的任務可以具有必定的科研和工程價值,也做晴天理科普,把星斗年夜海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包養網比擬

新華社記者 郝昭 攝

包養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包養 14   15   16   17   包養網價錢 18   >  

2024-10-23

收集小游戲吸引低齡查包養app兒童陷溺此中_中國網

畫面顏色艷美人物卡通 無需下載直接玩 沒有時光限制

收集小游戲吸引低齡兒童陷溺此中

編者按  

12月22日,國度消息出書署就《收集游戲治理措施(草案征求看法稿)》公然征求看法,提出收集游戲出書運營單元應遵照“嚴厲把持未成年人應用收集游戲時段、時長”“對不難招致陷溺的、存在不合適未成年人應用內在的事務的游戲,應制止未成年人登錄”“嚴厲履行向未成年人供給付費辦事的限制性請求,公道限制分歧年紀階段未成年人在應用其辦事中的花費數額,不得向未成年人供給與其平易近事行動才能不符的付費辦事”等規則。

這一新聞將未成年人陷溺收集游戲的題目再度拋大公眾視野。最新數據顯示,今朝我國青少年網平易近多少數字已接近2億,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向顯明,防范未成年人陷溺收集游戲曾經成為家庭、黌舍、社會的共鳴。但是,一些收集游戲離開、躲避“青少年形式”監管,且存在引誘充值、涉黃涉暴題目,嚴重損害青少年特殊是低齡兒童符合法規權益,亟須惹起器重。

從明天起,法治經緯版發布“依法管理低齡兒童陷溺網游題目”系列查詢拜訪報道,揭穿收集游戲亂象,推進行業管理,敬請追蹤關心。

“點這,和我一路探尋本相!”“2023超解壓小游戲,不消下載就能玩!”“我試了464次,依然找不到一切烏龜”……在社交平臺、短錄像平臺上,一些“不消下載輕松玩”的游戲正在吸引玩家的留意力,尤其是一些人物卡通、畫面顏色艷麗、題目夸張荒誕的游戲,吸引了良多低齡兒童的眼光。

近日,不少家長向《法治日報》記者反應,自家孩子總愛好抱著手機玩游戲“不放手”,甚至偷玩游戲、躲匿手機,家長們對此憂?不已。這些收集小游戲經由過程鏈接或小法式即可進進游戲界面,不需求下載、注冊,不需求password、驗證碼,也不存在每周游戲3小時的限制等。

低齡兒童陷溺于收集游戲曾經成為廣泛景象。武漢年夜學中國村落管理研討中間實地調研發明,在鄉村常常能看到四五歲的兒童諳練操縱手機游戲,甚至有中小先生玩游戲到清晨兩三點;天天手機游戲時光跨越兩小時的先生在不少班級能占50%以上;先生經由過程游戲群、組隊“開黑”(游戲用語,指玩游戲時語音或面臨面交通)等情勢構成錯誤友情,而其他同窗想要介入此中就必需進進游戲世界,不然就會被排擠。

受訪專家指出,小法式游戲往往經由過程顏色艷麗的卡通人物或許夸張荒誕的題目以及簡略的獎懲機制,引誘低齡兒童陷溺此中。提出將小法式游戲歸入現有的收集游戲防陷溺監管范圍內,同時加大力度技巧監管,晉陞社交收集平臺運營商的義務認識,為未成年人營建一個加倍安康、平安的收集周遭的狀況。 

低齡兒童陷溺網游

與怙恃打“游擊戰”

愛好睡懶覺的兒子,持續幾個周末都早夙起床,“美其名曰”一日之計在于晨。對于兒子的“變態舉措”,山東棗莊的王月(假名)非常警戒——兒子已經陷溺于收集游戲。

“由於任務緣由,孩子有時早晨需求單獨在家,為平安斟酌,我們給孩子預備了一部備用手機,也是以讓那時只要9歲的他陷溺此中。”王月告知記者,一年前,她發明兒子的電腦和手機顯示屏幕高低載了滿滿3頁游戲App,嚴格教導了幾回并經由過程“青少年形式”監管后,兒子不再經由過程App玩游戲了。

但比來,兒子不實時包養網寫功課加上時常“燙手”的手機,惹起王月的警悟。終極,她發明了兒子的“機密”——不是不玩游戲,而是刪除屏幕上的游戲App后,開端陷溺于一些不需求下載、點開即玩、沒有“青少年形式”的小游戲。

“這的確就是一場‘游擊戰’。”王月很無法,由於這種游戲“無跡可尋”,不需求實名認證,孩子“隨下隨玩”。還有些游戲經由過程鏈接或小法式進進游戲界面,無需下載客戶端、無需password及驗證碼,即可進進游戲。這些游戲往往經由過程顏色艷麗的卡通人物或是夸張、荒誕、激起獵奇心的題目吸引孩子,孩子比以前玩得更起勁了。

“我比來在玩‘××跑酷’‘××世界’‘穿越××’等,這些都是小法式游戲,不消下載很是便利。在同窗之間很風行,由於簡略便利也沒有什么限制,大師相互商討,比誰‘技巧好’、游戲‘積分高’。”談到游戲,王月的兒子滾滾不停。

這個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男孩玩某款跑酷游戲曾經有半年多時光,他先容道,這款小游戲“很是有興趣思”,跑得遠就可以“領金幣”(游戲入彀算分值的手腕),可以兌換“皮膚”和“滑板”(游戲中讓奔馳速率更快、獲取積分更多的方法)。“我技巧高明,可以一局持續玩兩三個小時,僅取得積分單次就可達兩三萬。只要其實想上茅廁時,我才會點擊暫停游戲,上完茅廁趕忙回來持續殘局。”

除了“有興趣思”,這名小先生說最吸引他的仍是“玩得爽”,“不像良多游戲有‘青少年形式’的時光限制,還需求賬號、password,這類游戲想什么時辰玩就什么時辰玩,有同窗天天回家都能玩兩三個小時,周末可以玩年夜半天,我很是愛慕”。

無需認證隨時可玩

游戲市場行銷中套市場行銷

孩子們是經由過程什么渠道找到這些游戲的?

“看錄像的時辰,有游戲市場行銷或許鏈接,我比擬獵奇,就點出來了。”經由過程錄像,王月的兒子向記者演示——翻開一款短錄像軟件,點擊軟件左側的三根橫杠標志,“比來常用”欄目呈現各類小法式游戲,生涯靜態部門也呈現“玩游戲”一欄,“如許可以反復玩一款小游戲”。

記者查詢拜訪發明,在社交平臺、短錄像平臺上,存在大批“點擊即可進進”的游戲。多款小游戲人氣很高,有博主拍攝了游戲錄像,評論區佈滿“游戲鏈接在哪”“怎么才幹玩”等評論。

記者持續3天察看10多款此類游戲發明,這些游戲廣泛具有以下特色:進進方法簡略,從小法式即可進進界面,不需求實名認證;界面design無“青少年形式”和防陷溺提示,無游戲時光限制;盈利方法重要是市場行銷,用戶看市場行銷后不需充值或單次僅需小金額充值;存在過度市場行銷的情形,好比逐日累計不雅看5個市場行銷;鼓勵辦法多,應用如建筑收益、進級建筑嘉獎激勵用戶停止游戲,用逐日簽到(可以支付禮物)、逐日在線時長(在線1分鐘、5分鐘、15分鐘、30分鐘有分歧嘉獎)、特定日嘉獎、本周累計登錄天數等增添用戶黏性,用戶完成逐日一切義務可以取得高等東西,持續登錄到必定水平可以取得罕見腳色。

記者翻開某款小法式游戲,該游戲推舉記者試玩A類(標簽為塔防、隨機、競技類游戲)、B類(分解、打消、模仿類游戲)、C類(舞蹈、社交、浪漫)三類游戲。記者體驗了一款游戲標簽為“分解”的小法式游戲的寵物樂土部門:兩只品級為1的貓咪可以分解為一只品級為2的貓,兩只品級為2的貓可以分解為一只品級為3的貓,以此類推,總共有20品級,最多取得20種貓。

將該游戲環節通關大要消耗7個小時,這是在記者播縮小部門市場行銷獲取收益的條件下完成的,若謝絕播放市場行銷錄像,游戲全體的完成速率會較批准播放市場行銷錄像變慢。該款游戲具有必定的成癮性,勝敗欲強者極易被“鼓勵”并消耗大批時光玩到通關,但這只是該小法式游戲的一小部門,若想將小游戲體驗完,還需消耗數倍時光。

此外,記者留意到,小法式游戲存在“市場行銷套市場行銷”景象,即在游戲經過歷程中應用贈予游戲幣的方法誘應用戶不雅看其他游戲市場行銷,讓用戶從一個游戲被另一個游戲所吸引。

在游戲后半階段,記者選擇播放市場行銷錄像并記載,在30分鐘內,記者點開了21個時長為30秒的市場行銷錄像,這些市場行銷錄像中還“攙雜”其他游戲鏈接,30分鐘內,記者總共點開了15個小游戲。

“我可以玩一下戰書,從一款游戲鏈接到另一款游戲,永遠不會重樣,也不會覺得無聊。”山東濟南六年級先生李媛媛(假名)說,“軟件還很‘聰慧’,我愛好玩卡通圖案的打消類游戲,市場行銷錄像便會‘精準’地為我推舉此類小游戲。”

記者體驗了30款小法式游戲,此中27款沒有游戲時光限制、不需求實名認證和掛號、沒有“青少年形式”。此中不到三分之一的游戲寫著“合適12歲以上人群”或“合適8歲以上人群”,但除了此提示外沒有其他束縛手腕。

缺少分層思慮design

對兒童束縛力不強

在北京本國語年夜學法學院傳授姚金菊看來,此類小游戲的內在的事務吸惹人、情勢不難被低齡兒童取得,且兒童對游戲存在群體認齊心理,會招致游戲“成癮”景象。

對于此類小法式游戲未設置“青少年形式”的景象,姚金菊剖析稱,此類小游戲并非自力軟件(App),普通嵌套于收集社交平臺、短錄像平臺之中。以某社交軟件為例,接進的各類小法式往往是直接以社交賬號成分登錄。是以,當兒童經由過程家長的賬號接觸此類游戲時,除非手動選擇“青少年形式”,不然體系無法有用鑒定應用小法式的對象成分。

“此類小游戲固然內在的事務看似簡略無聊,但往往經由過程顏色艷麗的卡通人物或許夸張、荒誕、惹起孩子獵奇心的題目吸引低齡未成年人,然后應用簡略的獎懲機制,作為心思把持手腕,使得每一個操縱都有獎賞或許處分等即時后果。包養每一個操縱都能獲得即時反應,即便是成年人,出于人類趨利避害的天性,潛認識城市對良多無聊、簡略、重復的工作上癮。低齡兒童由于心智發育尚未成熟,更易陷溺此中,無法自拔。”姚金菊說。

姚金菊以為,小法式游戲開闢者也缺少對用戶群體的分層思慮與響應design。小法式游戲作為新興範疇,監管不如傳統收集游戲完美。而關于設置“青少年形式”或用戶年紀門檻等尺度請求,小法式游戲仍處于灰色地帶。

廣東財經年夜學法學院傳授姚志偉告知記者,斟酌到實名認證對小我信息的搜集水平、用戶體驗等原因,有的年夜型公司會采取初次實名認證的形式,即第一次實名認證后用戶無需再次認證。假如該社交賬號曾經被家長實名認證過,那么依據公道信任,法式會默許應用手機的是成年人。

“既要維護未成年人,又要斟酌未成年人小我敏感信息的搜集應用題目,也不克不及過多地打攪用戶,這是小法式游戲防陷溺的難點地點。”姚志偉說。

“兒童陷溺收集游戲最重要的緣由是其閑暇和課余時光比擬多,有大批空閑時光可以不受拘束安排,假如沒有其他課外運動停止時光填充,游戲就很不難進進他們的生涯。并且,此刻的孩子接觸手機和游戲收集都比擬便利,很不難構成玩游戲的習氣。別的,有些游戲的‘青少年形式’在歇息時光是不開放的,好比從早晨11點到早上8點不存在‘青少年形式’,這種游戲對兒童的束縛性不是太強。”武漢年夜學中國村落管理研討中間研討職員易卓說。

強化平臺義務認識

加大力度外部合規審查

那么,這類嵌套于收集社交平臺、短錄像平臺的小法式游戲能否屬于收集游戲?

北京天馳君泰lawyer firm 高等合伙人董媛媛給包養出了確定謎底。她告知記者,今朝出書國產收集游戲作品審批法式把收集游戲分為兩類,包含電腦收集游戲和變動位置游戲。此中,電腦收集游戲包含客戶端、網頁、收集下載的單機游戲等類型,依據《關于變動位置游戲出書辦事治理的告訴》,變動位置游戲是指以手機等變動位置智能終端為運轉載體,經由過程信息收集供大眾下載包養或許在線交互應用的游戲作品。該類小法式游戲合適以後消息出書署對收集游戲的界說。

據董媛媛先容,今朝一些收集平臺用戶在玩小游戲經過歷程中以“后臺實名”運轉,即假如已在平臺完成實名認證,則登錄游戲時無需再認證,也往往沒有應用時長的限制。“部門開闢運營者未依照游戲的尺度接進防陷溺實名認證體系,而是暗藏了小法式的游戲效能以繞開游戲防陷溺規則,對于此類情形,應該加大力度小法式上線審核,核實小法式能否存在現實效能與開闢者提交審核的內在的事務紛歧致的情況,從而削減小法式游戲避開防陷溺及實名認證上線的情形。”

為了推進嵌套于社交平臺、短錄像平臺的小法式游戲朝著加倍規范化、尺度化的安康標的目的成長,2023年8月8日,工信部發布《關于展開變動位置internet利用法式存案任務的告訴》。

2023年9月20日,國務院經由過程《未成年人收集維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實施。《條例》中單列“收集陷溺防治”一章,規則了教導、衛生安康、市場監視治理等行政機關、黌舍與教員、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收集產物和辦事供給者等多方主體對未成年人收集陷溺的防治義務。

“提出以《條例》為根據,共同收集游戲、internet利用法式等相干律例、政策,明白將小法式游戲歸入現有的收集游戲防陷溺監管范圍內。加大力度技巧監管。可經由過程成分驗證、短信驗證等技巧手腕,加大力度對嵌套型小法式游戲的尺度監管;請求在確認用戶為青少年之后,開啟防陷溺體系,限制游戲時光。強化平臺監管。加強社交、短錄像收集平臺運營商的義務認識,增進供給嵌套辦事的平臺對接進的小法式游戲按期停止外部合規審查。”姚金菊說。

同時,受訪專家也提到,多角度、全方位為未成年人營建明朗收集空間是全社會的配合職責。《條例》將進一個步驟強化國度、社會、黌舍、家庭等主體關于未成年人收集維護的義務,為健全未成年人收集維護軌制系統、構筑未成年人收集平安樊籬、實在維護未成年人身心安康、保證未成年人符合法規權益供給強無力的法令兵器包養網

北京結合年夜學收集素養教導研討中間主任杭孝平呼吁,家長積極實行家庭教導和監護職責,聯合internet企業的技巧防地和相干法令軌制,為未成年人營建一個加倍安康、平安的收集周遭的狀況。

杭孝平說,家庭是未成年人上彀的重要場合,家長在避免未成年人收集陷溺上有著不成替換的感化。是以,家長需求進步對收集的認知,領導孩子公道迷信應用收集,積極追蹤關心孩子的心思心理、行動習氣等,碰到題目實時和有關部分聯絡接觸,實時就教相干專門研究人士,找到處理方式。此外,收集平臺、游戲運營商等應樹立健全未成年人防陷溺體系,防止引誘陷溺的產物和辦事,同時及時監控并實時處理能夠招致陷溺的題目,按期向社會公然防陷溺情形。(見習記者 丁一 記者 趙麗)

2024-10-22

圖片故事丨“念鄉甜心寶物查包養網人”短錄像助力村落復興_中國網

9月26日,“念村夫周周包養團隊”上山拍攝挖地瓜的短錄像素材回來,走過一條小河(無人機照片)。

家住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戰爭土家族侗族鄉陳家寨村的莫宙,是一名“三農”錄像賬號收集主播,“周周”是他的網名。

2015年,莫宙上初三時母親不幸患病,為加重家庭累贅,他決議外出務工,讓成就更優良的姐包養姐持續上學。2020年,莫宙回抵家鄉,一邊務農,一邊照料患病的母親。

2020年末,在同親人莫志林的約請下,莫宙與楊旭東、莫君四人組建起“念村夫周周團隊”,他們用相機記載村落生涯的美妙,當令復原童年記憶,以錄像傳情,將故鄉的美景、美食、風氣風俗等融進錄像內在的事務。“念村夫”團隊鏡頭下的村落生涯,喚起了有數網友的鄉愁記憶。同時,團隊還經由過程直播帶貨,助力故鄉土特產走出年夜山,輔助同鄉們“家門口”創收。

2023年11月,莫宙被授予第二屆全包養網國村落復興青年前鋒聲譽稱號,2023年12月進選“中國網事·激動2023”十年夜年度收集人物。

“我們要守護村落的一切美妙。”莫宙以為,要想真正守護并成長包養好村落,最主要的是在村里要有事可做、有成長潛力,才幹吸包養網排名引更多年青人回到村里一路成長。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2024-10-22

圖片故事丨查包養心得“念村夫”短錄像助力村落復興_中國網

“念村夫周周團隊”在拍攝品嘗竹筍雞的短錄像素材(2023年12月11日攝)。

包養住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戰爭土家族侗族鄉陳家寨村的莫宙,是一名“三農”錄像賬號收集主播,“周周”是他的網名。

2015年,莫宙上初三時母親不幸患病,為減包養輕家庭累贅,他決議外出務工,讓成就更優良的姐姐持續上學。2020年,莫宙回抵家鄉,一邊務農,一邊照料患病的母親。

2020年末,在同親人莫志林的約請下,莫宙與楊旭東、莫君四人組建起“念村夫周周團隊”,他們用相機記載村落生涯的美妙,當令復原童年記憶,以錄像傳情,將故鄉的美景、美食、風氣風俗等融進錄像內在的事務。“念村夫”團隊鏡頭下的村落生涯,喚起了有數網友的鄉愁記憶。同時,團隊還經由過程直播帶貨,助力故鄉土特產走出年夜山,輔助同鄉們“家門口”創收。

2023年11月,莫宙被授予第二屆全國村落復興青年前鋒包養聲譽稱號,2023年12月進選“中國網事·激動2023”十年夜年度收集人物。

“我們要守護村落的一切美妙。”莫宙以為,要想真正守護并成長好村落,最主要的是在村里要有事可做、有成長潛力,才幹吸包養網引更多年青人回到村里一路成長。

新華社記者包養網 楊文斌 攝

  

2024-10-22

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創去九宮格私密空間新之道及啟示_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新型研發機構作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物,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命科學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憑借新的組織形式和政策機制,是應對創新不確定性更高、研發與回報周期更長、產品化商業化更難等瓶頸問題的新生力量,也是推動開放創新生態構建、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樞紐平臺。近年來,由地方先行探索,一批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加速落地并穩步發展,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產業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達581家,占新型研發機構總量的24.10%。這些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整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運行機制不完善、學術影響力偏弱等問題。

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非營利性科研機構,與我國推動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類似,其管理理念、組織模式、科研文化等具有借鑒意義。綜合考慮相似度、科研實力、學術影響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等因素,在諸多國外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中,美國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具有代表性。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以打造蛋白質設計領域的“貝爾實驗室”為目標,搶抓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和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發展的新機遇,開展了大量前沿、頂尖的跨學科研究,建立了高質量的科教產資協同創新生態,取得了系列引領性、顛覆性的創新成果。該研究所以蛋白質設計研究為基礎,以開拓蛋白質領域產業化為目標,賦能技術供給、人才引育、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現已成為全球生命科學前沿創新的關鍵力量。探尋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創新之道,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可為我國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歷史沿革與創新成就

歷史沿革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也是合成生物學的關鍵底層元件。預測蛋白質結構、設計自然界中尚不存在的蛋白質,對于解碼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和擴展對生物系統的操控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生命科學領域亟待破解的重大難題。為賦能蛋白質科學突破及轉化應用,基于David Baker團隊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華盛頓大學于2012年4月創建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依托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建設,借助生物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醫學等學科優勢和西雅圖地區的軟件行業優勢,開展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有益探索。2014年6月,研究所設立轉化研究中心(Translational Research Center),用于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并孵化初創企業。2015年1月,研究所成立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邀請科技、產業、金融、投資等領域的杰出代表擔任成員,提供戰略指導和學術支持。2017年,研究所進一步加強研發能力和平臺建設,籌資1200萬美元布局深度學習技術、廣譜流感疫苗研發,并建成華盛頓大學首個冷凍電鏡中心。2018年,研究所著眼于引領蛋白質設計革命(protein-design revolution)推出10年規劃,重點布局抗病毒疫苗、蛋白質新藥、納米藥物遞送系統、蛋白質檢測技術和新型納米儲能材料5個方向。面向AI for Science新范式,研究所進一步加強交叉研究、創新策源和技術供給能力,具體包括:將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前沿技術用于蛋白質設計,并與微軟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2019年);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5年1.25億美元資助下,牽頭“病毒狩獵計劃”(Wildlife Virus Hunting Programme),對全球人畜共患病病原體開展檢測鑒定(2021年);推動蛋白質設計向環境修復、綠色制造、生物燃料和碳封存等領域拓展(2023年)。

成立以來,研究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小而精”發展道路。在研究方向上,研究所當前主要布局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與小分子相互作用、自組裝納米材料、新型蛋白質骨架、酶設計和蛋白質結構測定61對1教學個科研方向,以及蛋白質治療、新型疫苗、先進藥物遞送系統、生物組件、納米材料、生物活性肽和算法開發7個應用方向。在力量規模上,截至2023年,研究所人員規模超過250人;其中,首席研究員(PI)4名,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逾125名。科研用房面積2800平方米,建有蛋白質制備、表征和工藝開發的11個實驗室平臺,以及算力基礎設施。在經費來源上,研究所2023財年經費3300萬美元,主要來自美國國會、國防部、能源部、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政府資助,以及TED“無畏計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華盛頓研究基金會、寶來惠康基金等非營利性組織和個人捐贈。

創新成就

成立至今,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創新成就,并成為蛋白質科學領域的全球領軍者。基于研究所科研成果產出,可以看出其在蛋白質科學、產業級蛋白質設計的主導地位。

標志性研究。研究所創新成果2次入選Science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定制設計蛋白質(2016年)——通過計算生物學解析氨基酸的三維組裝機制,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全新蛋白質,為新型藥物和材料研發提供了新手段。AI預測蛋白質結構(2021年)——基于深度學習準確預測出成千上萬個蛋白質結構,對結構生物學產生重大影響,有望大幅推動基礎生物學研究、新藥靶點發現。該研究是Science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并被Nature Methods雜志評為年度技術。

論文發表。研究所不僅論文產出、被引頻次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圖1),還具有卓越的研究質量(Science/Nature/Cell論文83篇、h指數101)、學術影響(篇均被引頻次91.88、高被引論文60篇)、創新潛力(熱點論文8篇)。近年來,隨著開發蛋白質設計新工具RFdiffusion(2022年12月)、逆向從頭設計全新蛋白質(2023年4月)、從頭設計高親和力結合蛋白質(2023年12月)等基礎研究突破,研究所進一步拓展了蛋白質設計的邊界。

專利授權。研究所著眼于布局蛋白質設計產業,獲得100余項專利授權。授權專利重點方向為:針對蛋白質結構預測、蛋白質設計的通用技術方法,主要涉及建模方法、自組裝體、蛋白質開關和新型蛋白質骨架等;針對特定功能蛋白質的設計優化,主要涉及酶、檢測試劑和抗病毒多肽等。其中,大部分專利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部分重要專利同步獲中國、日本、德國等授權。

產品研發。研究所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SKYCovione已獲批上市,同時腫瘤免疫藥物NL-201、乳糜瀉治療藥物TAK-062、流感疫苗FluMos-v1和FluMos-v2共4個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表1)。其中,SKYCovione由全球衛生非營利性組織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資助研發,是首款人工設計的納米顆粒疫苗,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緊急使用清單,并獲得韓國、英國批準。

蛋白質設計研究所創新特點分析

深耕基礎前沿先做強再做大

原創性和引領性的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具有探索性、不確定性、長周期性的特征,既需要敢為天下先、勇闖“無人區”的創新精神,又需要厚積薄發、“十年磨一劍”的戰略定力。Baker團時租隊深耕蛋白質設計領域,特別是在研究所成立并取得廣泛支持后,堅持奉行長期主義,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賦能科學探索由易到難;不斷加強技術供給,驅動轉化運用由點及面。

Baker于1993年擔任華盛頓大學生物化學系任助理教授后,著手獨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在研究方法上,有別于主流的結構生物學經典實驗方法,Baker將計算生物學作為解謎的“金鑰匙”。1996年,他帶領團隊編寫可根據氨基酸序列解析蛋白質結構的Rosetta程序,并通過迭代優化在后續的國際蛋白質結構計算機預測系列比賽中持續保持領先。在研究策略上,Baker團隊運用格點計算、眾包科學等手段,解決計算資源不足、模擬難度大等難題。Baker團隊于2005年發起Rosetta@home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利用閑置計算資源進行蛋白質計算;于2008年聯合研發電子游戲Foldit,實現了蛋白質折疊的眾包科學。基于上述方法策略,Baker團隊成功設計首個非天然蛋白質Top7(2003年)、用于乳糜瀉治療的重組酶KumaMax(2012年),揭開了蛋白質從頭設計(de novo protein design)的序幕,打通了“功能—設計—篩選”的計算鏈條。這些長期科學實踐中的積累,為研究所創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研究所創建后,繼續圍繞根據功能設計骨架、基于結構反推序列和預測篩選的底層邏輯進行布局。在共性技術創新上,研究所加快生物物理學、有機化學、免疫工程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等多學科前沿理論與技術的交叉應用,迭代升級蛋白質設計軟件工具箱。在研發能力建設上,研究所重點加強科研平臺設施配備,形成了以計算工具為核心、學科交叉實驗室為支撐的布局。其中,建有270個計算節點、500塊英偉達GPU加速卡、9000個CPU內核的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研究所實現了蛋白質-小分子互作、蛋白質亞基組裝和可編程設計等技術突破。隨著系列新型蛋白質的成功設計,研究所將轉化應用由早期聚焦疫苗、藥物,拓展至以生物醫藥、生物傳感為主體,涉及碳封存、綠色制造、綠色農業、生物材料和生物燃料的產業布局。

AI賦能干濕結合領跑新范式

隨著科學研究進入第舞蹈教室五范式,生命科學和AI的交叉融合成為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在生命科學領域,AI技術已經成為推動前沿創新的加速器,也是應對組合爆炸問題的新引擎。研究所通過快速移植AI前沿技術賦能底層算法創新,結合濕實驗規模化制備驗證,形成干濕實驗有機結合的迭代創新路徑。

對于蛋白質結構預測這一組合爆炸型問題,重點是建立搜索策略,在一維氨基酸序列形成的海量三維結構狀態空間中高效檢索最優解。相比傳統經驗主義、小規模或大規模試錯的方式,通過AI有效整合多模態實驗數據、多學科知識實現理性構建,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研究所率先將深度學習Transformer神經網絡架構用于殘基形狀預測,成功開發trRosetta軟件,在預測精度上實現了領先。在AlphaFold2軟件運用端到端模型訓練方法取得突破后,研究所迅速借鑒并開發RoseTTAFold軟件,實現了可比擬的預測精度和更低的計算資源消耗,共同開啟了AI賦能生命科學的新時代。

對于蛋白質設計這一無中生有型問題,重點是實現骨架生成、可表達序列篩選、預期結構匹配,構建與天然蛋白質特性相似、功能不同的新型蛋白質。相比主流的濕實驗主導、干實驗輔助模式,通過AI實現高維空間、多種約束條件下的智能設計,是破解通過實驗方法無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相比單一的干實驗模式,結合濕實驗規模化制備驗證,更為符合生命科學研究特點和發展規律。研究所開發的RFdiffusion軟件率先運用計算機視覺方向的擴散模型,可完成蛋白質骨架的智能設計;ProteinMPNN軟件通過快速優化深度學習Structure Transformer神經網絡架構,可完成蛋白質三維結構高效反推氨基酸序列。Rfdiffusion、ProteinMPNN和RoseTTAFold軟件共同實現了蛋白質設計的智能化。在此基礎上,研究所結合濕實驗規模化制備驗證,形成了蛋白質設計的干濕耦合。在系列代表性論文中,研究所均采用干實驗設計生成、濕實驗制備驗證的模式,并以大量篇幅展示濕實驗結果。例如,在推出ProteinMPNN軟件的論文中,研究所團隊表達、驗證了超過170個蛋白質,并解析了其中2個蛋白質結構,從而驗證了軟件的有效性。這一AI賦能、干濕結合的創新路徑,開啟了蛋白質從頭設計的智能化時代。基于深度學習的蛋白質設計,入選Nature雜志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

當前,生命科學開放式創新的特征日益突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和產業化界限趨于模糊,從創新到轉化的周期逐漸縮短。研究所著眼于發掘蛋白質設計的廣闊應用前景,塑造更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探索創新鏈與產業鏈“雙鏈”協同,以前沿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

研究所依托轉化研究中心設立“轉化研究員計劃”,在支持科學突破從創意走向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上發揮了關鍵作用。計劃主要面向博士后,由生命科學發現基金會、華盛頓州研究基金會和華盛頓大學等提供資金支持,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華盛頓大學商業化中心等提供專業指導。計劃梯度設置4個階段:基礎研究階段,支持蛋白質科學基本問題探索,評估成果發展潛力與應用前景; 轉化研究階段,提供研發指導、經費資助和平臺支持,提升技術成熟度;初創公司階段,依托華盛頓大學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孵化,助推科研人員成為創業者; 衍生公司階段,在西雅圖地區推出獨立法人公司,推動臨床試驗、產業合作和產品市場化。

“轉化研究員計劃”設立10年以來,研究所在蛋白質設計、新藥研發、代謝工程、生物傳感等領域孵化9家衍生公司,累計融資超過10億美元(表2)。其中,新型納米顆粒技術研發及應用具有代表性。該研究于2014年獲“轉化研究員計劃”支持,由博士后Neil King負責。資助期滿后,King將這一技術用于疫苗、藥物遞送功能性蛋白質納米材料設計,并于2018年依托研究所孵化Icosavax公司,開展納米顆粒疫苗的商業開發。Icosavax公司布局呼吸道合胞病毒與人類偏肺病毒聯合疫苗(臨床Ⅱ期)等4個管線的抗病毒疫苗研發,并于2021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23年12月,英國-瑞典制藥公司阿斯利康以11億美元收購Icosavax公司及其新型納米顆粒技術,顯示出蛋白質設計在生物醫藥產業的應用前景、商業價值。

發揮戰略科學家定向引航作用

戰略科學家是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以前瞻性戰略思維謀劃方向布局、帶動關鍵領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少數。從初創起步到領軍蛋白質設計革命,研究所創新創業的斐然成就,充分展現了所長Baker的帥才作用和獨到價值。

在創新文化上,深刻把握生命科學交叉融合創新、使能技術驅動和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增長的發展趨勢,Baker明確了研究所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相結合的文化基因。作為研究所的“架構師”,他主張面向生命健康、可持續發展需求,攻關具有前沿性、挑戰性和開拓性的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他倡導充分享受純粹科研的樂趣,不以發表論文為終點,而是努力提升創新的質量、效益和價值。

在管理模式上,立足打造蛋白質設計的“創意工廠”,Baker采用進化科學“集體大腦”理念,通過實施扁平化、分布式、開放性管理,形成創新的集群效應、網絡效應。以實驗室管理為例,他發揮“中樞”作用,依靠基因組科學、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物理學的交叉背景,引導跨學科、跨領域、多主體、多視角融合創新;堅持親自指導研究生、博士后,鼓勵自主選題、自由探索;營造寬松氛圍,通過組會、年會、下午茶活動和戶外團建等形式,激發思想碰撞、創新靈感。

在品牌塑造上,Baker堅持知識生成與影響力打造并重,以期建成蛋白質設計領域的“貝爾實驗室”。通過引領蛋白質設計生成、構建開源算法軟件生態、驅動產業化應用,研究所在成為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同時,推動蛋白質設計從生命科學私密空間“舞臺”的邊緣邁向中央。基于品牌效應,研究所成為人才集聚“強磁場”,并通過培養、輸出人才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同時,Baker先后榮獲生命科學突破獎(2021年)、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2022年),并被行業媒體STAT評為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50位領導者之一(2024年)。

構建開放共享融合創新生態

大科學、大數據、大工程的當代科學研究范式,使跨組織、跨領域、跨地域、跨行業的聯合研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主要潮流。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科學運用眾包思想、分布式計算和云平臺等,成為讓生命科學創新跑出“加速度”的關鍵。

在科研協作方面,憑借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科研硬實力、學術話語權,研究所構建形成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哈佛大學、梅奧診所等100余家機構為核心,覆蓋英國、加拿大、中國等130個國家和地區5000余家機構的協同創新網絡。通過持續鞏固戰略引領地位、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了創新資源、動能和力量的廣泛集聚。

在科企合作方面,研究所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微軟公司、元宇宙公司、安進公司、啟明創投公司等科技、互聯網、醫藥、資本領域的9家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獲得了高質量的儀器設備、計算資源、制藥技術、資本運營支持,有效加強了軟件硬件實力、技術供給能力、產品創新潛力和市場適應能力。例如,微軟公司價值400萬美元、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價值100萬美元的云計算資源支持及數據服務,提升了研究所的數據運算與存儲能力。

在開放創新方面,不同于生命科學領域常規的資源互補合作模式,研究所采用計算機領域的開源社區開發、游戲化學習模式:建立完善了Rosetta社區(Rosetta Commons),通過線上學術聯盟優化設計計算建模和蛋白質結構預測的Rosetta系列軟件;開發Foldit游戲,借助眾包模式吸引大眾參與加速蛋白質研究,形成了生命科學交叉融合創新的新模式。其中,Rosetta系列軟件已授權給30000個團體,支持了眾多學術、產業研發項目,并且仍在運營升級。

對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啟示

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以基礎前沿研究為根基,以拓展產業新興領域為目標,實現了科研范式塑造、創新生態構見證建、資源優化配置、科技成果供給,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當前,生命科學已成為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提升原始創新、技術供給和產品生成能力,需要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在吸取國外有益經驗的同時,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要充分利用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探索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從而支撐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構筑發展新優勢。

聚焦頂層設計加強制度保障

推動和保障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大學、區域和國家的多元支持,蛋白質設計研究所迅速崛起,有效反哺了華盛頓州生物醫藥產業,并成為美國在該領域的重要創新力量。

在新型研發機構蓬勃發展的潮流下,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研究制定發展規劃、管理制度,營造更加有利于創新和發展的政策環境。在頂層設計上,探索嵌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路徑措施,暢通晉升國家隊的通道;突出科研特區優勢地位,鼓勵精準化、差異化、個性化改革探索,打造科研機制創新試驗田;建立完善并退改規則,破除區域創新資源流動的制度障礙。在機制建設上,針對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更多瞄準基礎前沿研究、更加依賴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的特點,建立健全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綜合評價機制,財政穩定支持與多元資助結合的經費保障機制,以及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運營管理機制等。

立足以精立業搶占變革先機

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取得原創性、迭代性、顛覆性創新成果,是提升科技創新引領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要義,也是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布局的著力點。Baker帶領團隊致力于蛋白質設計研究,在研究所成立后持續深耕主業,是取得系列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的關鍵。

當前,生命科學進入數據爆發的新時代,AI驅動的生命科學研究新范式呼之欲出,迸發出一批快速發展的前沿研究方向。在建設布局上,應當以戰略高度、長遠角度、全球視野,圍繞“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強”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優化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布局。注重瞄準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缺”等領域,堅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建設細分方向“一技之長”、新興產業“一席之地”的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推動以點的突破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先機。在研發模式上,面對新范式的機遇和挑戰,需要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高效運用AI前沿科技成果、數據資源和算力基礎設施,著力開發自主原創的算法、軟件,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知識與模型雙驅動的干濕結合模式。

突出市場導向集聚創新要素

生命科學技術行業市場規模日趨擴大,既向科技創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為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土壤。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打通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的創新創業鏈條,構建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橋梁樞紐、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創新網絡,開放式創新、市場化創新特征突出。超大規模的市場是我國的重要優勢,也是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根本動力。

生命科學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需要充分借助市場機制的有利作用。在資源集聚上,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平臺樞紐作用,吸納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等多元化人才加入理事會,構建涵蓋科研機構、醫療機構、投資機構和企業等的廣泛合作網絡;借助金融投資、科技金融等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組織國際合作項目、科學計劃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在成果轉化上,注重把握市場需求、市場機制、市場規律,構建從“0到1再到N”的成果轉化體系,加強創業幫扶指導促進企業孵化,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收益激勵機制,推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資本化,通過靠產業、靠市場實現“自我造血”功能。

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寬松環境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環境,源源不斷聚才、引才、育才,是提高科技創新質量效率的關鍵。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竭力優化創新微生態、塑造品牌影響力,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為原始創新持續注入動能。

當前,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技帥才比較稀缺,交叉前沿方向的領軍拔尖人才數量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科技創新與人才驅動同頻共振。新型研發機構因其體制機制優勢,能夠有效發揮人才集聚的“磁場效應”,為生命科學前沿創新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在創新環境上,通過建立實施基于創新質量與產業貢獻的長周期人才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容錯免責機制,以及扁平化、模塊化、開放化的科研人員管理模式等,營造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干事創業、追求卓越的科研氛圍。在人才建設上,進一步發揮戰略科學家“關鍵少數”作用,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使用機制,賦予更大自主權和決策權;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人才+工程/任務”組織模式,進一步擴大職稱自主評審權限并打破年齡、身份與職級等限制,建立與企業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著力造就兼具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領軍拔尖人才。

(作者:趙潤州、倪銘、法云智、伯曉晨、焦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2024-10-22

當游客變創客、“黃四姐”與“劉三去九宮格姐”會歌_中國網

當游客變創客、“黃四姐”與“劉三姐”會歌

從全國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討班看各地旅游促“三交”的新實踐

吃住行游購娛,如何能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一件文物展品,如何蘊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密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能促進各民族從地理空間到個體心理的“全方位互嵌”?“詩和遠方”,又如何編織著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緊緊抱在交流一起的紐帶?

今夏,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資源開發司主辦的全國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討班在新疆喀什舉行。圍繞旅游促“三交”這篇大文章,研討班通過理論教學、案例分享、交流研討、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為相關專家和來自各地的文旅工作者搭起了互學互鑒的平臺。

通過研討交流,通過在喀什的所見所聞,研討班學員強化了這樣的共識:旅游促“三交”,在實踐中,在日常中,在路上,在心與心相交。

當地居民和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區內隨音樂起舞(2023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當游客變創客

“亞克西姆西斯?”來自北京的游客小王行走在喀什街頭,不管是對著商販還是一起排隊的人,只要說出這句新學來的維語“你好嗎”,總能收獲一張漾滿友善和親切的笑臉。

這雖是小王第一次來喀什,但眼前所見,讓她不覺陌生:融合漢唐韻味和新疆風格的建筑,和電視里見到的一模一樣;錯落有致的高臺民居,讓她想起曾在這里取景的電影《追風箏的人》;在社交平臺種了草的網紅店,被她按圖索驥一一打了卡;看漢語招牌、說普通話,全程交流無障礙……

喀什古城是國家5A級景區,3.6平方公里面積內游人如織,商鋪云集。眼前的繁華,讓人很難想起改造前的古城面貌——街巷逼仄,房舍擁塞,“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水管墻上掛,解手房頂爬”。

改造后的喀什古城,華麗變身為著名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不少老居民就地就業,吃上旅游飯;手藝人聚集起來,開起鐵匠巴扎、木器巴扎、手工藝品巴扎、藥茶巴扎等,英吉沙小刀、土陶罐、鐵鍋等當地沿用千年的器物,從普通的生產資料變成游客眼中有趣的工藝品;隨著旅拍、婚拍的潮流風起,古城又形成了攝影、化妝、服裝定制、首飾制作等產業鏈,目前旅拍店已達172家。

“喀什古城的改造過程,也是移風易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一步。”國家民委民族團結促進司互嵌發展處副處長門豪說,旅游業的發展能促進人口、產業、文化、市場大統一,進而促進互嵌式社會結構的形成。

對此,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科長阿迪拉·阿德力江深有感觸。“過去,這里的女性走在路上都不敢抬眼看人,與外界接觸少,沒自信。但現在,人人都是昂首挺胸的,跟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聊到一塊兒。”她說。今年1月至6月,喀什地區累計接待游客2305.97萬人次,同比增長44.19%;累計實現旅游收入194.06億元,同比增長57.3%。

現在的喀什古城,大巴扎里,除了叫賣新疆美食酸奶粽子、瑪仁糖,也有其他省份常見的“夜市通用款小吃”烤魷魚、烤冷面;建筑外墻,既可見到取材于當地特產的巴旦木花紋,又能看見適于濕潤地區栽培的郁金香圖案、江南園林元素。

這種多元素混合、東中西薈萃的特色,恰恰賦予了喀什獨一無二的濃郁風味。在這里,不僅有“獨特”也有“熟悉”,“西域風情”不僅有“不一樣的”,也有“一樣的”——在這里,不僅能看到“他們”,更能看到“我們”。

云南女孩陳彥霖,出于對新疆“一眼萬年”的眷戀,千里迢迢跑到喀什,成為香妃園景區目前唯一一位漢族舞蹈演員,榮獲“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稱號;河南姑娘王瑋,來喀什旅游一趟,愛上了,便留下來創業,開了民宿和咖啡館,和許多游客處成了朋友,和當地鄰居處成了親人,隔壁的喀什老媽媽常來為她的花花草草修枝、澆水;因店名而出圈的“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的馕”,一家幾代人操著祖傳手藝,做甜咸辣不同口味、皮牙子玫瑰花不同餡料的馕,不少游客穿著民族服裝,專程到店鋪前來品馕、拍照……

“旅游促‘三交’,不可忽視促進經濟交流的優勢。旅游業是擴大各族群眾就業和改善民生的富民產業,能直接使各族群眾在旅游經濟供需交流中受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戴學鋒認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找到幫助民族地區致富、符合文化傳統、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途徑,“旅游業當仁不讓”。

戴學鋒每到一地,總喜歡去“背街小院”“尋常巷陌”,跟普通的、景區以外的當地人交流。“旅游是自發的、民間的、個人的,最重要的是心理層面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童叟無欺、寬以待人等精神價值會逐漸為每個個體所接受。”

旅游觸發的是人與人的連接——這也蘊藏著旅游促“三交”的獨特優勢。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相繼爆火:四川四姑娘山景區喊出“登上你人家教生第一座雪山”的口號,一下子就喊到了年輕人的心坎上;河南文旅近兩年在“唐宮夜宴”“端午奇妙夜”等爆款節目的帶動下迎來爆發式增長,“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移動端傳播、年輕化消費”的組合拳戰績顯赫;湖北省博物館圍繞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辦展、設計文創產品,受到熱捧;江蘇南京紅山動物園因為對動物的關懷,而躋身“一線動物園”……

細究它們的成功密碼,能給我們更多啟發——“文旅+”的想象空間很大,找到一個引爆點是關鍵。旅游促“三交”也不僅僅意味著打造“一個旅游產品”,而是要融入各種旅游小班教學產品中,融入旅游全過程中。

當“黃四姐”與“劉三姐”千里會歌

在喀什古城,搭載游客的電瓶車上印著“深圳支援”字樣,講四川話的夫妻在大巴扎前問路,頭戴維吾爾族朵帕(即花帽)、化著“西域公主”妝容的湖南女孩穿梭在土黃色的老街,拍攝旅行寫真……中華民族天南地北的各種元素,不經意間共同組成一幅文化百花園的和諧畫面。

今年元旦,湖北土家歌后“黃四姐”與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同臺演繹土家族和壯族的山歌,兩個“姐姐”一臺戲,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各族兄弟姐妹緊緊相擁的歡樂祥和,現場掌聲、歡呼聲不斷。

“黃四姐”是湖北省建始縣地域文化品牌,“劉三姐”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地域文化品牌,同屬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代表性人物。今年,兩地積極開展以“黃四姐牽手劉三姐”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推廣交流活動,挖掘兩地歷史底蘊、自然風光、傳統文化特點,以“山歌”為靈魂串起“故事線”,打造系列主題鮮明、內容創新、民眾參與感強的精品活動,通過兩地旅游門票互惠、景區互薦,開展山歌全民挑戰賽、邀請兩地歌手千里會歌,并結合音樂節、主題集市、民俗紀念品、特色美食等釋放兩地文旅消費力,推動建始縣與宜州市兩地文化互動、游客互流、信息互享。兩地還鼓勵和支持各族群眾跨區域雙向小樹屋就業創業、投資興業,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交融。

依托旅游業的發展,兩地也有了許多白天務農、晚上在景區當演員的群眾。這些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再重復“日落而息”的日子,身份多元化的背后,也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更加豐盈。

多彩斑斕而無可復制的民族文化,無疑是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的獨特寶藏。民族文化也有可能借由旅游也勃興而“共享會議室一舉成名天下知”,一些“小眾”民族也會被聚光燈照亮,走進大眾視野的“C位”。

上個冬季,“爾濱”出圈,成為旅游界當仁不讓的流量擔當。為歡迎天南地北的游客,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等東北少數民族來到哈爾濱中央大街,帶著烏蘇里江江魚、牽著馴鹿,身著盛裝,載歌載舞,與現場游客深入互動。一位鄂倫春族小伙,將長輩留下來的珍貴狍角帽,送給了唱起民歌《勇敢的鄂倫春》的外地小女孩。這動人講座的一幕被短視頻記錄并廣泛傳播,鄂倫春族“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北半球漁獵民族的活化石”的獨特文化隨之為人們所熟悉。

今年五月,一部熱播劇《我的阿勒泰》,讓新疆旅游熱度“高溫不退”。劇中展現的雪山草原、哈薩克族牧民的轉場生活、隨著冬不拉起舞的木偶巖羊、“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的精氣神,都成了四方游客“此生必去”的強勁引力波。今年5月1日至8月27日,阿勒泰地區累計接待游客1906.08萬人次,同比增長29.95%,實現旅游收入174.40億元,同比增長34.16%。

“阿勒泰不再是‘邊疆’,不再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而成了旅游勝地,成了廣大內地群眾都向往的地方。”新疆大學黨委副書記、新疆歷史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孟凡麗說,“交往交流交融,能讓各民族更加平等,更加開放包容。”

在她看來,旅游不僅開發了當地的資源,更開發了當地民族文化的價值,能激發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拿阿勒泰來說,游客多了之后,當地民眾能看到草原以外的人、裝備和生活方式,他們的視野打開了,知識素養和交往能力提升了,也更加自信了。”孟凡麗認為,旅游既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與其他民族展開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重要載體,血脈相連的各民族群眾在旅游的帶動下,經濟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和睦共存。

貴州榕江“村超”賽場上,啦啦隊吹蘆笙、跳多耶舞、唱侗族大歌,中場休息時上演川劇變臉、民族服裝秀,場邊能買到結合刺繡、蠟染等非遺手工藝的紀念章、吉祥物,如今,在還沒有5A級景區的榕江,“村超”賽場上的生龍活虎和賽場外的活色生香都火爆異常,已經很難說清是誰在給誰引流;

浙江持續打造“我愛浙疆”文旅援疆品牌,不僅推介“絲路古龜茲”等旅游線路,邀請新疆阿克蘇宣講員走進杭州,還舉辦兩地農民畫巡回展;

56個民族成分齊全、設有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7個少數民族鄉的廣東,將“旅游+產業”作為全力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要糾正一個誤區——旅游促‘三交’并不只是民族地區自己的事,它還促進了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的雙向交流。”與會者在研討班上討論,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泉州簪花等等,讓民族交流具象化、載體化,也讓各地群眾以“吃貨”“驢友”“愛美”之姿,成為各民族相互理解、喜愛、交融的使者。

當千年前的文物讓我們熱淚盈眶

2021年,王鈺在短視頻平臺注冊了一個賬號,從此,越來越多網友通過直播和短視頻,跟著這位“西安導游芥末”云游古都名勝。從“書同文、車同軌”孕育出的文化自信、民族歸屬感,講到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脫貧攻堅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兵馬俑鞋底的針腳紋路”,講到傳承千年的大國工匠精神;從“兵馬俑為什么千人千面、千姿百態”,講到統一的中華民族從不曾血脈中斷……常有網友在短視頻下留言:看得我熱淚盈眶。

“王鈺的講解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從線下火遍網絡,說到底就是她‘大一統’講得好,通過文物古跡,讓受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油然而生,喚起了游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門豪認為。如今,王玨的短視頻賬號已積累了450萬粉絲,獲贊超過1300萬次。

云岡石窟中24個洞窟雕刻有樂舞圖像,其中既有中原漢式琴箏簫笙、鮮卑大角,也有龜茲細腰鼓、五弦,胡風漢韻,兼容并蓄。山西的云岡石窟景區深入挖掘石窟中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通過導游講解,潛移默化地增強游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云岡石窟的游客量不斷攀升,去年已達300多萬人次,今年很有可能再創新高。

“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班超促使西域與中原友好往來,是復興、拓展絲路,經略邊疆、維護國家統一的卓越人物。”在位于喀什的盤橐城遺址公園班超紀念館內,維吾爾族導游用普通話聲情并茂地介紹。該公園是“喀什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一件件文物、一處處歷史遺跡,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見證者。

……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孟凡麗認為,日益融入旅游的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在促“三交”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博物館的呈現要“留人見物有生活”。

旅游,由于“身體在場”,帶給人心靈感受,是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極佳載體。如何通過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班上,各位文旅人基于實踐和思考,形成諸多共識:

為旅游注入新內涵,打造更多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的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深入挖掘旅游的育人功能,不讓游客“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

加快民族地區旅游業供給側改革,逐步解決“如廁難”“住宿難”等基礎設施痛點;

發展新型旅游發展業態,引導當地群眾廣泛深入參與,讓更多本地人受惠于旅游業發展,同時促進游客深度融入當地,體驗到當地更本真、更全面的風土人情;

培育新的旅游市場主體,推動民族地區旅游演藝、文化遺產、醫藥資源、特色節慶展會等傳統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

為突出講好中華民族故事,讓各族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深厚歷史文化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地也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55.8%的云南麗江,近年來加強對東巴文化、邊屯文化、摩梭風情等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弘揚和保護,打造民俗文化展示項目建設,設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基金,如今麗江古城景區省外戶籍商戶比例已達65%;

寧夏推出《北疆天歌》《黃河婚禮》等一批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旅游演藝精品,用藝術美的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烙刻于游客心底;

湖北以長江三峽、恩施大峽谷等旅游走廊為依托,打造昭君出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一批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旅產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名聞遐邇的山西平遙古城,近年來出現了外國導游帶著外國游客來領略古城小班教學風韻的旅行團,外國游客對三晉大地的建筑文化、雕塑書法特別感興趣……

旅游就像打開了一扇門,各方參與者能從彼此身上看到共同點,也體會差異性,在互動中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新疆博湖縣的博斯騰湖景區每年舉辦捕魚節,開湖儀式是蒙古族薩滿風格,捕魚是漢族技藝,甚至會用到龍舟,而烹飪魚又用的是典型的維吾爾族方式。”戴學鋒家教說,“隨著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也會在新時代形成新民俗。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然得到鞏固。而旅游,在其中發揮了無形的作用。”

在喀什古城的地標性建筑、國內最大清真寺之一艾提尕爾清真寺內,不少游客駐足在一張純手工羊毛掛毯前。這張掛毯中心繪有56枝花,花花相連,象征著中國56個民族心連著心。掛毯中央綻放著一朵石榴花,往后退幾步再凝望,會豁然發現56枝花的排列還巧妙地勾勒出6朵更大的石榴花。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盛開。

(記者王若辰 張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