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

牵手十八载,汉藏两地共育“格桑花”_查甜心包養網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每年6月,海拔3500米的玛曲高原上,格桑花漫山遍野。千里之外的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也有格桑次第开放。在藏族群众心中,这是一种寄予着希望的幸福花。包養網心得

过去18年间,因为一项教育帮扶协议,会宁县已代培了273名玛曲学生。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与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包養網價格深厚情谊,彼此传递着格桑花“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常年吸引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取经”。2004年,一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队伍提出,希望与该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选送藏族学生让会宁学校代为培养。

领队尕藏成来是甘肃省政协委员,也是玛曲县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为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四处奔走,在草原深处搭建帐篷学校、马背学校,还主动请缨担任曼日玛乡寄宿制学校名誉校长。

这份热忱,得到有关包養部门的支持。经甘肃省教育厅和白银、甘南两地政府积极协调,2004年,会宁县与玛曲县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商定由玛曲县每年选派20名中小学生赴会宁县就读,首次合作期限为15年。会宁提供优质教育,玛曲每年资助40万元用于学生开销,并派驻生活老师、藏语老师为孩子们服务。

藏族同胞的信任,让会宁县骤感压力。时任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杰记得,当时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长开会,对20名学生的分配、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商讨,详细到学生安排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选择谁当班主任……事无巨细,一一确认。

来会宁的玛曲县学生,被安排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东关小学、会师中学、枝阳中学、思源中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插班就读。为解决玛曲县学生住宿困难,2010年,白银市、会宁县又出资建成代培学生宿舍,改善藏族师生的住宿生活环境。

宿舍内功能齐全,分为住宿区、学习区,还有就餐区、读书角;装修风格上,还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以慰藉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点滴关爱也体现在孩子们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北关小学副校长武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校领导都会将藏族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哪个学生在哪个班、生活学习遇到哪些困难,大家一清二楚,随时沟通解决。”

初到会宁,玛曲学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这份关怀: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大字;寝室内,他的床铺被拾掇得整齐温馨,窗台上摆放着一束鲜花,第一顿饭也是他在家乡就特别喜欢的土豆炖牛肉……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因此,在会宁县读书的最后3年里,玛曲孩子要离开代培宿舍,住进校园。

会宁县教育部门对孩子们倾注的这些心血,玛曲人民铭记在心。王天杰曾多次带队去玛曲考察,他说,当地群众用最高礼遇对待他们,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敬献哈达,“教育成了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2020年,一期教育合作协议期限已满,玛曲与会宁又续签5年合作协议,手牵手迈步向前。

18年坚守助力玛曲学子成才

然而,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在会宁求学的玛曲学子还是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语言不通、学习上也找不到自信的‘过渡期’,就会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英木嘉说。

有些孩子刚到会宁时,常常哭鼻子,偶尔还会撒泼耍赖,缠着父母,让他们来看自己。

为此,来会宁陪读的藏族老师想了不少法子。现任宿舍负责人贡去乎扎西是第一批来会宁的生活老师。他意识到,孩子们的不适,“不是因为学不好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定位从“老师”转变成“家长”。陪孩子们聊天、和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此外,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和小区居民、当地群众多接触。贡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以监护人的身份签手术单。而他在家乡读书的孩子,却被同学误认为是“孤儿”。

原本在玛曲县城关小学任职的英木周被抽调到会宁18年了,从孩子们的“姐姐”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但她对学生的爱始终未减分毫。

起初,来会宁的老师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厨师、没有保洁,她就主动承担这些工作。早上,抱着、拉着年龄小的孩子们去学校,接着扎进菜市场,为20多人准备一天的饭菜。听到孩子们念叨家里的美食,她也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学着给孩子们做家乡美食。孩子们睡着了,她又抓紧时间搞卫生。

从2004年来会宁到2006年聘请工作人员、理顺宿舍的各项内务制度,这样连轴转的忙碌生活,英木周扛了1年半,练出了一手好厨艺,还养成了超强的时间观念、统筹能力。

老师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7岁的扎西昂毛记得,宿舍老师给她买过生日蛋包養糕,情绪不好时,也是老师的劝导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因为这些,她考入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又毅然报考玛曲县河曲马场教学点的教师岗位,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

“爱孩子”成了英木周、贡去乎扎西身上的勋章,也成了他们的“羁绊”。前几年,他们有机会回玛曲县城工作,但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泪,他们又决定留下来。

书写“汉藏一家亲”的教育帮扶故事

在会宁县中小学的校园里,老师同样将这些藏族孩子当成“儿女”。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书的旦增闹藏至今都记得,他在北关小学读书时,班主任王芳霞一到节假日就领他去家里吃饭,课后耐心给他辅导功课。一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王老师发现他节奏感强,有打鼓的天赋,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特长班。

现在,旦增闹藏是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经常表演架子鼓。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民族协会,讲述“汉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7岁的扎西东知去年才来会宁,普通话不流利,很多时候直接用“不知道”来回答问题,语文老师张瑜会减缓语速、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他交流,课后还带他去玩七巧板、跳绳,鼓励他多练习普通话。

在思源中学,老师总结出“平等对待”“重点帮助”“友好结对”等一系列方法。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陶铭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欢打篮球,他也陪着打球,并且鼓励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开班会课、办板报,也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藏族孩子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杨瑶草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但在会宁,她很快被当地同学比了下去,这让她颇为慌张。老师找到症结所在,推荐杨瑶草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小游戏、参演心理剧等,杨瑶草开解了心结,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

类似的社团在思源中学还有10多个,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踊跃参加。思源中学校长王正辉解释说,社团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结识,融为一体,比简单灌输“民族团结”的概念更有用,“做人诚实、学会感恩、学习上进”的育人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他们正在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

18年赓续接力,会宁革命老区与甘南涉藏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生动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截至目前,会宁代培的玛曲学生中已有134名学生考上大学,90多名已经就业和自主创业,中考入学率也在90%以上。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最骄傲的事情。有老师写道:“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就像藏族男孩索南达吉遇见了我们班,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们班遇见了索南达吉,才成为更好的班集体”。

会宁学子在和玛曲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藏族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好朋友王泽洋眼中,藏族同学久麦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文言文背不会,他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死磕,他还任劳任怨,主动打扫水房,对老师同学也特别礼貌。

“和他在一起,我有踏实的感觉。”王泽洋说,他和久麦做了6年同学,也是篮球队队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将久麦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学习生活,早已像家人一般亲近。

不少玛曲的孩子会用“幸运儿”自比,觉得在会宁享受的优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玛曲女孩告诉记者,在会宁读书时,她耳濡目染会宁同学的刻苦,也变得更加有毅力,找工作时,即使失败,也会提醒自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

已经在读大学的切江吉说,她在会宁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拼搏。在大学里,这些经历使她成为“佼佼者”。

感恩也是这段会宁的学习经历在玛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有老师记得,寒假后,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着宝贝似的递过一袋酥油。原来,是孩子发现她嗓子不好后,特意请妈妈熬制的。

才上三年级的仁增道旦道吉则列出“医生”“警察”“老师”3个职业选项,他还不太了解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却很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为孩子们思考的议题。明年高考,扎西卓玛决定报考传媒类专业,她感恩会宁,也感恩家乡为她提供外出就读的机会,认为自己“去的地方不一样、见的世界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奥秘,并且将这些传播开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经过在会宁的苦读,玛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贡去乎扎西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在他眼中,这些孩子走出草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包養網重要力量,是最美丽的“格桑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王双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4-03

牵手十八载,汉藏两地共育“格桑花”_中国查包養心得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每年6月,海拔3500米的玛曲高原上,包養網格桑花漫山遍野。千里之外的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也有格桑次第开放。在藏族群众心中,这是一种寄予着希望的幸福花。

过去18年间,因为一项教育帮扶协议,会宁县已代培了273名玛曲学生。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与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情谊,彼此传递着格桑花“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常年吸引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取经”。2004年,一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队伍提出,希望与该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选送藏族学生让会宁学校代为培养。

领队尕藏成来是甘肃省政协委员,也是玛曲县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为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四处奔走,在草原深处搭建帐篷学校、马背学校,还主动请缨担任曼日玛乡寄宿制学校名誉校长。

这份热忱,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经甘肃省教育厅和白银、甘南两地政府积极协调,2004年,会宁县与玛曲县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商定由玛曲县每年选派20名中小学生赴会宁县就读,首次合作期限为15年。会宁提供优质教育,玛曲每年资助40万元用于学生开销,并派驻生活老师、藏语老师为孩子们服务。

藏族同胞的信任,让会宁县骤感压力。时任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杰记得,当时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长开会,对20名学生的分配、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商讨,详细到学生安排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选择谁当班主任……事无巨细,一一确认。

来会宁的玛曲县学生,被安排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东关小学、会师中学、枝阳中学、思源中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插班就读。为解决玛曲县学生住宿困难,2010年,白银市、会宁县又出资建成代培学生宿舍,改善藏族师生的住宿生活环境。

宿舍内功能齐全,分为住宿区、学习区,还有就餐区、读书角;装修风格上,还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以慰藉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点滴关爱也体现在孩子们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北关小学副校长武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校领导都会将藏族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哪个学生在哪个班、生活学习遇到哪些困难,大家一清二楚,随时沟通解决。”

初到会宁,玛曲学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这份关怀: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大字;寝室内,他的床铺被拾掇得整齐温馨,窗台上摆放着一束鲜花,第一顿饭也是他在家乡就特别喜欢的土豆炖牛肉……

到了高中阶包養行情段,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因此,在会宁县读书的最后3年里,玛曲孩子要离开代培宿舍,住进校园。

会宁县教育部门对孩子们倾注的这些心血,玛曲人民铭记在心。王天杰曾多次带队去玛曲考察,他说,当地群众用最高礼遇对待他们,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敬献哈达,“教育成了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2020年,一期教育合作协议期限已满,玛曲与会宁又续签5年合作协议,手牵手迈步向前。

18年坚守助力玛曲学子成才

然而,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在会宁求学的玛曲学子还是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语言不通、学习上也找不到自信的‘过渡期’,就会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英木嘉说。

有些孩子刚到会宁时,常常哭鼻子,偶尔还会撒泼耍赖,缠着父母,让他们来看自己。

为此,来会宁陪读的藏族老师想了不少法子。现任宿舍负责人贡去乎扎西是第一批来会宁的生活老师。他意识到,孩子们的不适,“不是因为学不好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定位从“老师”转变成“家长”。陪孩子们聊天、和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此外,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和小区居民、当地群众多接触。贡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以监护人的身份签手术单。而他在家乡读书的孩子,却被同学误认为是“孤儿”。

原本在玛曲县城关小学任职的英木周被抽调到会宁18年了,从孩子们的“姐姐”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但她对学生的爱始终未减分毫。

起初,来会宁的老师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厨师、没有保洁,她就主动承担这些工作。早上,抱着、拉着年龄小的孩子们去学校,接着扎进菜市场,为20多人准备一天的饭菜。听到孩子们念叨家里的美食,她也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学着给孩子们做家乡美食。孩子们睡着了,她又抓紧时间搞卫生。

从2004年来会宁到2006年聘请工作人员、理顺宿舍的各项内务制度,这样连轴转的忙碌生活,英木周扛了1年半,练出了一手好厨艺,还养成了超强的时间观念、统筹能力。

老师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7岁的扎西昂毛记得,宿舍老师给她买过生日蛋糕,情绪不好时,也是老师的劝导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因为这些,她考入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又毅然报考玛曲县河曲马场教学点的教师岗位,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

“爱孩子”成了英木周、贡去乎扎西身上的勋章,也成了他们的“羁绊”。前几年,他们有机会回玛曲县城工作,但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泪,他们又决定留下来。

书写“汉藏一家亲”的教育帮扶故事

在会宁县中小学的校园里,老师同样将这些藏族孩子当成“儿女”。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书的旦增闹藏至今都记得,他在北关小学读书时,班主任王芳霞一包養網價格到节假日就领他去家里吃饭,课后耐心给他辅导功课。一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王老师发现他节奏感强,有打鼓的天赋,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特长班。

现在,旦增闹藏是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经常表演架子鼓。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民族协会,讲述“汉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7岁的扎西东知去年才来会宁,普通话不流利,很多时候直接用“不知道”来回答问题,语文包養網 花園老师张瑜会减缓语速、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他交流,课后还带他去玩七巧板、跳绳,鼓励他多练习普通话。

在思源中学,老师总结出“平等对待”“重点帮助”“友好结对”等一系列方法。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陶铭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欢打篮球,他也陪着打球,并且鼓励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开班会课、办板报,也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藏族孩子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杨瑶草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但在会宁,她很快被当地同学比了下去,这让她颇为慌张。老师找到症结所在,推荐杨瑶草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小游戏、参演心理剧等,杨瑶草开解了心结,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

类似的社团在思源中学还有10多个,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踊跃参加。思源中学校长王正辉解释说,社团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结识,融为一体,比简单灌输“民族团结”的概念更有用,“做人诚实、学会感恩、学习上进”的育人目包養網标也更容易实现。

他们正在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

18年赓续接力,会宁革命老区与甘南涉藏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生动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截至目前,会宁代培的玛曲学生中已有134名学生考上大学,90多名已经就业和自主创业,中考入学率也在90%以上。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最骄傲的事情。有老师写道:“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就像藏族男孩索南达吉遇见了我们班,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们班遇见了索南达吉,才成为更好的班集体”。

会宁学子在和玛曲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藏族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好朋友王泽洋眼中,藏族同学久麦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文言文背不会,他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死磕,他还任劳任怨,主动打扫水房,对老师同学也特别礼貌。

“和他在一起,我有踏实的感觉。”王泽洋说,他和久麦做了6年同学,也是篮球队队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将久麦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学习生活,早已像家人一般亲近。

不少玛曲的孩子会用“幸运儿”自比,觉得在会宁享受的优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玛曲女孩告诉记者,在会宁读书时,她耳濡目染会宁同学的刻苦,也变得更加有毅力,找工作时,即使失败,也会提醒自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

已经在读大学的切江吉说,她在会宁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拼搏。在大学里,这些经历使她成为“佼佼者”。

感恩也是这段会宁的学习经历在玛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有老师记得,寒假后,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着宝贝似的递过一袋酥油。原来,是孩子发现她嗓子不好后,特意请妈妈熬制的。

才上三年级的仁增道旦道吉则列出“医生”“警察”“老师”3个职业选项,他还不太了解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却很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为孩子们思考的议题。明年高考,扎西卓玛决定报考传媒类专业,她感恩会宁,也感恩家乡为她提供外出就读的机会,认为自己“去的地方不一样、见的世界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奥秘,并且将这些传播开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经过在会宁的苦读,玛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贡去乎扎西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在他眼中,这些孩子走出草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最美丽的“格桑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王双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4-03

留守儿童,如何与手机共处(解码·关注暑期生活查甜心寶貝包養網)_中国网

手机放在旅馆前台沙发靠背上,3个小朋友半趴在沙发上,盯着小小屏幕看视频,“投入得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整整一周,几乎每天如此。这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个小镇旅馆里看到的一幕。

易卓经常趁假期到湖北及周边省份的乡村地区调研。5年前的一次调研中,有村小老师向他抱怨,班里一些留守儿童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越来越不好管。那时,他并不觉得这是个大事,“总要跟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吧?”再次到访,易卓觉得,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已经不能忽视。

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

推开一户人家的门,五六岁的男孩盘腿坐着,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凑近一看,正在游戏里酣战。

村民对易卓说,现在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管;而老人要干农活,没精力管孩子,“何况手机的各种功能,老人也搞不明白。”

闫令(化名)是湖北某乡镇一名小学老师。这个暑假,上初二的女儿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短视频,经常不出门。一气之下包養,闫令发了火。第二天,女儿“逃”到奶奶家。

他感到挫败:“我当老师,都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机。”推己及人,他更忧心:班上那些孩子,爷爷奶奶怎么管住他们的手机?

为了弄清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情况,2021年以来,易卓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3省9县的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

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分别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在江西某县某校包養,六年级的一个班里,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同学超过了一半。湖北某县一中学例行体检,初一年级30%的学生达到重度视力不良。一名班主任表示,孩子近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玩手机。甚至有家长对课题组说,孩子像“掉”进手机里了。

还有的时候,手机成了“电子保姆”。湖北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某村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辐射周边4个村子,有学生约600人。该校校长家访时曾遇到这样一幕:孩子一吵闹,家长从裤兜掏出手机,“去玩吧,别乱跑啊。”

孩子们需要更多引导和陪伴

课题组成员尹辉煌是在农村长大的90后。小时候,尹辉煌经常跟着大孩子打弹珠、烤红薯、钓龙虾,乐不思蜀。“00后、10后不同,他们往往对村庄感到陌生,有同村的同学,却缺乏同村的玩伴。”尹辉煌说。

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代替电脑、游戏机、MP4等诸多产品。一些乡镇中学附近的商家甚至开始收购二手手机,以更低的价格出租给学生。上次回老家,尹辉煌惊讶地发现表弟和其他同学合租一个手机,用来玩游戏。

以手机为载体,短视频、游戏、直播间所呈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直接“涌”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调研显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手机。课题组组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认为,这个年龄的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期,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但因为缺少包養陪伴和监管,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很可能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夏柱智认为,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亲近村庄、亲近大自然,“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带他们玩;老人担心出现溺水等安全问题,宁愿让孩子待在家里。”还有同辈的群体示范,聚在一起玩手机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智能手机的确为许多村里的孩子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只不过,从调研情况来看,自觉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案例很少。”夏柱智说,智能手机重构了孩子原有的社会化方式,孩子们减少了对身边人和事的关心。

2021年新学期开学后,进入黄颡口镇镇中的大门,要先过一道金属探测仪,全身扫一遍,“嘀”出来的手机要被暂时没收。为偷偷带手机,学生们招数不断:有翻墙入校的,有两人打配合的,还有蒙混过关的。不久后,学校引进一家安保公司,聘请“外援”对学生开展手机管理等,不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仅持续了一年就因费用过高暂停。

黄颡口镇镇中校长严庭锐觉得包養,沉迷手机,可能是缺少陪伴情况下的代偿行为,“我们要关注背后这些隐性问题。”为此,今年上半年,学校增设了心理咨询室。

一次放假回老家,夏柱智叫上村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出来爬山。山还是那座山,不高也不险,但孩子们高兴极了,“走两万步都不喊累”。他还教大家打羽毛球,侄子学会后,经常拉着他在房前屋后打比赛。

屏幕之外,孩子们依旧渴望着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为孩子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连接

实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重视和治理一直在加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政策将手机管理列为重点。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网络沉迷问题,专项整治“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绕过青少年模式”。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何与智能手机共处,是智能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读绘本、听故事,拔河、磨豆腐,参观消防站、科技馆,去县里的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暑假,湖北黄冈市罗田县黄冈庙村三年级学生雷思甜在“希望家园”体验了不少新鲜事。

“希望家园”项目已在罗田实施多年,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对6至14岁青少年开展暑期托管。今年,共青团罗田县委想做个大胆的尝试:将托管日常化,延伸到包括周末在内的全部节假日。

仅靠外地大学生还不够,必须调动起乡村自身的力量。黄冈庙村村两委召集党员、干部、教师和部分家长开了个动员会。

村民反响之好,让参会的团县委书记陈亮惊讶:报名人数超出原计划3倍还多。“细伢子玩手机影响学习,我们心里也不好受。让孩子有地方去、有人陪,这是顶好的事,哪能不支持?”村民们说。

一位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主动牵头负责,6名村民申请参与志愿服务,与来村大学生志愿者轮流排班。陈亮介绍,目前,这个被称作“希望家园升级版”的项目在3个村同时试点,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每个试点村募集了3万元经费。

据了解,过去5年,湖北已累计建设“希望家园”项目点4942个,服务少年儿童19万余人。

屏幕之外,还有一些改变悄然发生。

黄颡口镇镇中对面有一排小商店,记者走访发现,其中不少店包養铺是近两年返乡的陪读家长开的。

一家奶茶店店主梁三丽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过去在深圳的工厂务工,两年前决定回来陪女儿读书。虽然收入降了一些,但梁三丽说不后悔。

中西部地区农村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返乡创业就业,这也是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之一。返乡的原因中,对孩子教育的考量是重要方面。

而最近,放假回老家的夏柱智正四处张罗,把“希望家园升级版”项目引到村里。沿着村湾走访一圈,村干部、老人和年轻父母几乎没人不支持,短短几天,已有好几名村民报名做志愿者,甚至有家长愿意付费托管。

“需求是迫切的。”他说,“一旦乡村内生力量被激活,将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2024-04-03

留守儿童,如何与手机查包養網站比較共处(解码·关注暑期生活)_中国网

手机放在旅馆前台沙发靠背上,3个小朋友半趴在沙发上,盯着小小屏幕看视频,“投入得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整整一周,几乎每天如此。这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个小镇旅馆里看到的一幕。

易卓经常趁假期到湖北及周边省份的乡村地区调研。5年前的一次调研中,有村小老师向他抱怨,班里一些留守儿童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越来越不好管。那时,他并不觉得这是个大事,“总要跟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吧?”再次到访,易卓觉得,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已经不能忽视。

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

推开一户人家的门,五六岁的男孩盘腿坐着,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凑近一看,正在游戏里酣战。

村民对易卓说,现在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管;而老人要干农活,没精力管孩子,“何况手机的各种功能,老人也搞不明白。”

闫令(化名)是湖北某乡镇一名小学老师。这个暑假,上初二的女儿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短视频,经常不包養出门。一气之下,闫令发了火。第二天,女儿“逃”到奶奶家。

他感到挫败:“我当老师,都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机。”推己及人,他更忧心:班上那些孩子,爷爷奶奶怎么管住他们的手机?

为了弄清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情况,2021年以来,易卓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国乡包養網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3省9县的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

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分别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在江西某县某校,六年级的一个班里,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同学超过了一半。湖北某县一中学例行体检,初一年级30%的学生达到重度视力不良。一名班主任表示,孩子近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玩手机。甚至有家长对课题组说,孩子像“掉”进手机里了。

还有的时候,手机成了“电子保姆”。湖北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某村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辐射周边4个村子,有学生约600人。该校校长家访时曾遇到这样一幕:孩子一吵闹,家长从裤兜掏出手机,“去玩吧,别乱跑啊。”

孩子们需要更多引导和陪伴

课题组成员尹辉煌是在农村长大的90后。小时候,尹辉煌经常跟着大孩子打弹珠、烤红薯、钓龙虾,乐不思蜀。“00后、10后不同,他们往往对村庄感到陌生,有同村的同学,却缺乏同村的玩伴。”尹辉煌说。

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代替电脑、游戏机、MP4等诸多产品。一些乡镇中学附近的商家甚至开始收购二手手机,以更低的价格出租给学生。上次回老家,尹辉煌惊讶地发现表弟和其他同学合租一个手机,用来玩游戏。

以手机为载体,短视频、游戏、直播间所呈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直接“涌”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调研显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手机。课题组组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认为,这个年龄的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期,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但因为缺少陪伴和监管,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很可能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夏柱智认为,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亲近村庄、亲近大自然,“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带他们玩;老人担心出现溺水等安全问题,宁愿让孩子待在家里。”还有同辈的群体示范,聚在一起玩手机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智能手机的确为许多村里的孩子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只不过,从调研情况来看,自觉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案例很少。”夏柱智说,智能手机重构了孩子原有的社会化方式,孩子们减少了对身边人和事的关心。

2021年新学期开学后,进入黄颡口镇镇中的大门,要先过包養一道金属探测仪,全身扫一遍,“嘀”出来的手机要被暂时没收。为偷偷带手机,学生们招数不断:有翻墙入校的,有两人打配合的,还有蒙混过关的。不久后,学校引进一家安保公司,聘请“外援”对学生开展手机管理等,不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仅持续了一年就因费用过高暂停。

黄颡口镇镇中校长严庭锐觉得,沉迷手机,可能是缺少陪伴情况下的代偿行为,“我们要关注背后这些隐性问题。”为此,今年上半年,学校增设了心理咨询室。

一次放假回老家,夏柱智叫上村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出来爬山。山还是那座山,不高也不险,但孩子们高兴极了,“走两万步都不喊累”。他还教大家打羽毛球,侄子学会后,经常拉着他在房前屋后打比赛。

屏幕之外,孩子们依旧渴望着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包養網孩子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连接

实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重视和治理一直在加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政策将手机管理列为重点。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网络沉迷问题,专项整治“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绕过青少年模式”。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何与智能手机共处,是智能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读绘本、听故事,拔河、磨豆腐,参观消防站、科技馆,去县里的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暑假,湖北黄冈市罗田县黄冈庙村三年级学生雷思甜在“希望家园”体验了不少新鲜事。

“希望家园”项目已在罗田实施多年,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对6至14岁青少年开展暑期托管。今年,共青团罗田县委想做个大胆的尝试:将托管日常化,延伸到包括周末在内的全部节假日。

仅靠外地大学生还不够,必须调动起乡村自身的力量。黄冈庙村村两委召集党员、干部、教师和部分家长开了个动员会。

村民反响之好,让参会的团县委书记陈亮惊讶:报名人数超出原计划3倍还多。“细伢子玩手机影响学习,我们心里也不好受。让孩子有地方去、有包養人陪,这是顶好的事,哪能不支持?”村民们说。

一位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主动牵头负责,6名村民申请参与志愿服务,与来村大学生志愿者轮流排班。陈亮介绍,目前,这个被称作“希望家园升级版”的项目在3个村同时试点,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每个试点村募集了3万元经费。

据了解,过去5年,湖北已累计建设“希望家园”项目点4942个,服务少年儿童19万余人。

屏幕之外,还有一些改变悄然发生。

黄颡口镇镇中对面有一排小商店,记者走访发现,其中不少店铺是近两年返乡的陪读家长开的。

一家奶茶店店主梁三丽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过去在深圳的工厂务工,两年前决定回来陪女儿读书。虽然收入降了一些,但梁三丽说不后悔。

中西部地区农村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返乡创业就业,这也是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之一。返乡的原因中,对孩子教育的考量是重要方面。

而最近,放假回老家的夏柱智正四处张罗,把“希望家园升级版”项目引到村里。沿着村湾走访一圈,村干部、老人和年轻父母几乎没人不支持,短短几天,已有好几名村民报名做志愿者,甚至有家长愿意付费托管。

“需求是迫切的。”他说,“一旦乡村内生力量被激活,将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2024-04-03

记者手记|电商新农人逐梦乡村振查包養網站兴大舞台_中国网

凭借时代契机与自身努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电包養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逐梦前行。从手机屏幕前的电商主播起家,他们逐渐成长为整合农业产业链条的“链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充当起创新发展的“龙头”。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电商新农人们持续重塑着农业的产业发展经营模式,使农村地区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地处西部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一批由电商新农人带动的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中最富活力的单元。

2月20日,林红梅(右)与安康市紫阳县一家茶企负责人沟通产品销售情况。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

春节前后,在安康市紫阳县做电商的林红梅,一直在忙于公司各类农产品年货的销售发货工作。

这些产品中,一款名为“紫阳蒸盆子”的即食食品,今年已售出4万多份。“紫阳蒸盆子”原本是只能在餐桌上享用的一道当地名菜,林红梅却设法招引来北京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落户紫阳县,并与之合作研发,通过创新制作工艺和统一生产标准,成功将“紫阳蒸盆子”做成富有年味的即食食品包装礼盒,受到市场欢迎。

“这一道菜转化为电商销售,可以带动生产莲藕、鸡肉、胡萝卜、猪蹄等原材料的7家农民包養专业合作社供货,涉及紫阳县4个镇17个村。”林红梅说。

攒人气,抓销售,再由销售端开始深度介入和改造上游生产端,并向售后服务和物流等下游产业进行延伸,最终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成为许多电商新农人的成长路径。

2月22日,张新斌(右一)与他带动增收的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殿湾村村民华开玉(左一)合影。新华社记者邵瑞 包養

公司创办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的张新斌,从2016年的一支电商团队起家创业。经过不断发展,他将公司的农产品电商业务拓展到陕西西安、商洛和湖北咸宁等外市外省区域,并建起多处仓储生产基地。其合作的农业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超过50家,带动农户增收超过5000户。

张新斌告诉记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包養網排名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这极大鼓舞了我的信心。在旬阳市政府的帮助下,今年我正准备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和食品云仓,它既能帮助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搞电商和物流,又能为初创起步的主播网红提供直播场地、产品详情页、客服等服务,让他们不需要‘养’团队,能够轻装上阵。”

在地处东部的浙江等电商产业发达省份,电商新农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等不及在家过完元宵节,公司注册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王秀梅,就带领员工走访浙江丽水、义乌、诸暨、安吉等多个市县的农业产业市场学习考察,一路所见让她感触很深。

王秀梅的公司,在她的家乡平利县已是数一数二的电商龙头企业,至今已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超过3亿元。但她在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浙南茶叶市场里看到的每一支专业电商团队,年销售额估计都在10亿元以上,普通档口直播的年销售额也大多在几百万到几千万元。

王秀梅认为,企业规模上的差距还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差异在地方发展电商的理念上。“我们沿路走访的这些市县,都非常重视围绕电商来布局发展农业产业,而非把电商当作产业发展的附带品。他们这里的电商,也早已走过以销售本地农产品为主的阶段,而是整合全国资源,再卖向全国乃至全球。”

但差距并未让王秀梅气馁,她更努力地学习消化沿路所见所闻,希望把电商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带回自己的家乡。

“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快速物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我们要更加包養網鼓足干劲加油干。也希望有更多的生力军能加入我们这支队伍,既用心也用‘新’,最终带动农业‘兴’。”王秀梅说。(记者邵瑞、吴鸿波)

2024-04-03

新华全媒+丨八桂大地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查包養網心得观察_中国网

新华社南宁3月12日电 题:八桂大地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观察

新华社记者

南国春早,万物萌发,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者在广西部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走访了解到,各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一步一个脚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奏响乡村振兴曲。

筑牢防止返贫“防火墙”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广西天等县脱贫人口超过11万人。在进结镇爱乐村,记者见到了因病成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隆恩壮一家。隆恩壮69岁,在家附近打零工,他爱人陈冬梅患有腿疾,多次动手术。陈冬梅说,2023年一次住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报销后家里仅承担一小部分。她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家里还享受低保、产业奖补等政策。

融安县突出底线任务,开展防返贫帮扶提升行动,针对重点群体建立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对所有农户进行地毯式全覆盖排查,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农户做到应纳尽纳。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组建四级网格长队伍,村级设两类防返贫监测专员包養網,每年组织集中大排查和开展常态化摸排,做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应纳尽纳、动态监测。

这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构筑防止返贫“防火墙”,托起群众幸福。文秀幼儿园里满是欢声笑语,山茶油、砂糖橘等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包養網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生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地方。受到黄文秀先进事迹的感染,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把青春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大家都特别拼,奋力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农俊海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促进就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

推动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眼下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木耳采收季,许多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上长满了黑亮柔软的木耳,工人们忙着采摘、晾晒。

四荣乡是一个拥有2万多人口的多民族聚居乡镇。乡党委书记何海云说,近年来,当地建立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生产的木耳供应螺蛳粉加工厂,还发展灵芝种植等产业,2023年仅木耳产值就达110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忻城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但过去缺乏精深加工,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

作为粤桂协作引进的重点项目,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致力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不断延链补链。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包養網心得总经理刘美伯说:“我们在深圳经营多年,包養網入驻这里后除了向下游产品延伸,也积极推进源头端的桑园品种改造,如今农户每亩桑园收益提升至约1万元。”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介绍,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形成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

在天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一个个就业帮扶车间分布在小区周边。44岁的搬迁户马春英在一家服装厂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她说:“在这里工作收入不错,又离家近,方便照顾上小学的孩子,感到很知足。”

天等县推动扶贫车间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2023年底就业帮扶车间增至339家,带动2.23万人就业增收。

在广西天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附近的一家服装厂,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何伟 摄

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较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脱贫户赵金会前一晚在微信群里报名到一家农场收甘蔗,第二天一早就和20多名工友一起,坐上社区安排的免费送工大巴到岗。

近年来,隆安县创建“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站,服务站与60多家企业、基地达成合作,每天可提供岗位超200个。“截至目前,已累计送工逾12万人次,帮助群众增收超1580万元,还辐射带动安置区附近乡镇的农户一起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说。

广西通过深化粤桂劳务协作、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强化配套产业园区带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促进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吸纳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据介绍,广西有劳动能力的15.92万户搬迁家庭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2022年1包養0月至2023年9月,全区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296元,同比增长13.3%。(记者何伟、农冠斌、覃星星、赵欢)

2024-04-03

重大项目新年密集开工_去九宮格會議室中国网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新年伊始,多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奋战全年经济“开门红”。

聚焦关键领域重点产业

开年即冲刺,起步即起势。2024年一开年,各地铆足干劲“满弦”开工。

1月2日,江苏省举行重大项小樹屋目建设启动会议,一季度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710个,同比增加561个。同日,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安徽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举行,重大项目共460个,总投资4896.3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53个、占比55%。陕西省一季度计划开工省市级重点项目572个、总投资3143.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31.39亿元。

在广东,深圳2024年首批205个新项目建设集中开工,分布在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等领域。在福建,厦门6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152亿元,涵盖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在湖南,2024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月3日在长沙、岳阳、益阳同步举行,1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872亿元,主要集中在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产业向“新”,民生向“暖”。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带动能力强、着力补短板惠民生,是多地重大项目的共同特点。比如,上海市杨浦区集中签约的50个重大项目,涉及在线新经济、创意设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科技服务等产业领域。中国石化岳阳地区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总投资357亿元,是湖南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1對1教學可带动下游投资超过1500亿元。北京市丰台区聚焦惠民生暖民心实事,开工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人大附中园博园校区等13个民生改善项目。

近年来,各地纷纷将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作为实现九宮格投资增长、提升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表示,一方面,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有利于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集中开工重大项目的行业分布、投资主体构成,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了风向标作用。此外,在组织产业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过程中,政策保障不可或缺,将助推政府不断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的能力。

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

从岁末年初各地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情况看,“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是部署做好2024年地方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重大项目是重要抓手。

比如,四川省提出,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储备项目接续早投、新建项目早开快投、在建项目快建多投、竣工项目投产达效。江西省表示,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充分用好产业引导基金,引进培育更多大项目好项目。云南省明确,要在投资挖潜、扩域、提效上下功夫,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要素保障,扩大有效需求,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既要早谋快干,更要注重质量。记者梳理发现,多地对重大项目建设质量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江苏省要求,树牢正1對1教學确政绩观抓项目建设,把绿色低碳、支撑能力、项目可持续性作为前提,看数量更看质量效益,看体量更看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看财税贡献更看带动引领效应,看当下产出更看未来竞争力。陕西省强调,要盯紧从谋划到审批、从开工到投产的每一环节,守牢债务、土地、生态、文保、舞蹈教室安全等底线,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应明确列示用地、用水、用能等要素保障指小樹屋标,并根据规划、环境等标准要求和报批报审流程综合分析制定要素保障方案。”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应结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工作,做到要素保障全面、项目审批迅速、协调服务扎实,落实政策承接机制和落地措施,依法合规加快推进项目前置要素条件工作,推动新建项目保质保量保时序性地完成预定目标。

庞溟表示,在项目建设质量方面,应从要素保障性、工程可行性、运营有效性、财务合理性、影响可持续性、风险可控性等维度予以把握,推动投资项目转化为有效投资,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对于2024年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表示,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九宮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将推动增发国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和执行进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优化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合理发挥撬动作用。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2024年,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原则下,将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講座债券,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提高投资效率。

调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性,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专家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工作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展望2024年,投资增速有望较2023年有所上升。杨萍认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空间大、机遇多。一是储蓄率高,投资率低于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有空间。二是民间投资增长空间大。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气候变化等蕴含的大量投资机遇,为民间投资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宏观政策环境有利有力。无论是2023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还是2024年实施的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等政策,都将对投资发挥积极作用。(记者 熊丽)

2024-04-03

传承非遗去九宮格 土布生“花”_中国网

個人空間

2月3日,在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非遗课堂上,一名小朋友展示自己制作的土布玩偶。

土布染织技艺是舞蹈教室上海市非遗项目,在青浦区练塘镇东泖村,土布染家教場地织技艺在乡村妇女间一教學場地代代传承。2021年,土布染织技艺传习所落户东泖村,当地组织村民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和传播。

传习所负责人小樹屋、非遗传承人沈佳慧带领乡村妇女加强设计和开发,制作出土布的小樹屋手包、玩具、书签等新家教場地产品;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传播非遗土布的文化内涵。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小樹屋   

2024-04-02

賞花經濟覓包養心得競相綻放

原題目:賞花經濟競相綻放

經濟日報記者 鄭楊 吳秉澤 王新偉 包養柳潔 董慶森

眼“什麼臨泉寶地?”裴母笑瞇瞇的說道。下,年夜江南北萬物復蘇、鮮花怒放,吸引了浩繁游客踏青賞花,感觸感染年夜天然魅力。各地各展所長,經由過程立異舉行多樣的賞花運動,豐盛文旅業態,拉長財產鏈條,推進漂亮經濟繁華綻放。

城市賞花製品牌

進進3月份,前來包養甜心網武漢年夜學賞花游玩的游客多了起來。在武漢年夜學文理包養網dcard學部第五講授樓,10余株椿冷櫻艷麗綻放,良多游客在此與櫻花合影。“櫻花年夜道此刻天天都有人往蹲守,想看櫻花是若何綻放的。”家住武漢年夜學的劉蓓說。

春賞櫻花曾經成為武漢的城市brand。每年頭春,跨越50萬株櫻花在武漢年夜街冷巷綻放。本年賞櫻季,武漢將以櫻花為主的賞花游擴大到城市游,充足調動城市資本,串聯起全市的賞花點、白色景點、綠色景區、特點街區、人文景點和美食區域,融會“文、旅、體、商、演”等全域要素,展開75項運動。在東湖櫻園,綿延的花海如云似霞,亭臺橋榭掩映在山川之間,游客散步此中包養。“擁抱天然,享用春天,記載美妙生涯。”66歲的游客張麗霞從江東北昌特地自駕而來。

時下,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的油菜花正迎春怒放,田包養意思間地頭,儘是賞花打卡的游客。“這里風景好,離郊區又包養網站近。”帶著家人來游玩的貴陽市平易近崔磊說。王崗村包養網站黨支部書記花葵告知記者,該村采取“稻油輪作”形式,夏季蒔植油菜,花期成長集賞花休閑、農產物發賣于一體的“花經濟”,這些天日均長期包養招待游客達500余人次。

在廣州,有“好漢花”之稱的木棉花綴滿包養包養陌頭。廣州將這一城市街道的奇特景致與白色文明游玩資本相聯合,舉行“好漢花開好漢城”白色文明系列運動,用木棉花串聯起白色景點,領導市平易近游客賞好漢花、游好漢城、傳好漢志。

豐盛體驗促花費

賞花游玩不只成為一種休閑方法,也為處所經濟成長帶來包養管道推進力。

位于烏蒙山腹地的百里杜鵑,連綿包養網包養布著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鵑林帶,被譽為“地球的彩帶”,也是貴州賞花游龍頭景區。

今朝,百里杜鵑慢慢進進盛花期。百里杜鵑治理區游玩局副局長羅丹告知記者,該治理區近年來全力推進游玩業態從“看景致”向“微度假、慢休閑、炊火氣、夜經濟”改變。該區本年將在施展好原有特點上風的基本上,慢慢在普底景區、金坡景區、方家坪景區打造夜間游玩,晉陞游客的賞花體包養驗。

包養意思年來,跟著路況基本舉措措施的不竭完美,自駕游成為貴州賞花游的重要情勢。貴州聯合高速公路扶植和景區景點打造情形,屢次發布精品自駕游玩線路,當令發布高速公路通行費減免政策,包養甜心網吸引了大批游客包養意思自駕進黔游玩。

同時,貴州積極成長car 租賃財產,吸引了神州租車、一嗨租車、攜程租車等浩繁brand進駐。攜程團體租車工作部貴州區域擔任人趙新宇告知記者,該公司2023年在貴陽的平臺訂單量已擠進全國前10位,“我們的車隊範包養感情圍在2015年落地時只要200多輛,本年曾經增添到5000多輛”。包養

廣州海珠區湊集著阿里巴巴、唯品會等浩繁電商brand企業,借著春日賞花淡季,區內舉行了豐盛多彩的賞花游園促花費運動。在海珠國度濕地公園,數千株宮粉紫荊競相綻放,構成長達3.2公里的粉色長廊。3月以來,該區當局部分與海珠國度濕地公園、電商企業聯袂,發布宮粉包養網單次紫荊節系列運動,如近日與唯品會配合舉行“奔赴春景·花海之約”游園運動,發布紫荊節線上購物福利,在游客間好評如潮。

本年賞櫻季,武漢重點打造“東湖櫻舞”“珞櫻絢麗”“晴川吹雪”三年夜賞櫻brand,同時發布油菜花、郁金噴鼻、杜鵑花等特點賞花游運動,包含“東湖櫻花節”“武漢年夜學賞櫻季”“清冷寨中華櫻花節”“云霧山杜鵑花節”以及“長江燈光秀”櫻花特輯等。

豐盛多彩的賞櫻游也帶動了景區四周飯店訂單量的增加。3月至4月,東湖櫻花圃、武漢年夜學、晴川閣等熱點賞櫻花區域四周飯店訂單量同比增加二成至三成。攜程租車數據顯示,武漢位列本年春季自駕熱點賞花目標地首位。

延伸花游財產鏈

作為熱點的賞花目標地之一,廣州市文旅部分早早為游客和當地市平易近預備好了“花城看花全域輿圖”,發布“賞花日歷”,并針對分歧人群的需求供給多條保姆級賞花道路。

本年花季,廣州各區、各年夜景點紛紜以鮮花引流,聯合各自特點文旅、花費資本,打造“賞花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采摘”“賞花+農業科技研學”“賞花+白色研學”“賞花+線上花費”等豐盛多彩的業態包養網評價

在南沙明珠農業公園,年夜片金黃的油菜花、斑斕的格桑花卷起層層海浪。對游客而言,不雅花海只是賞花年夜餐的“前菜”。在這座農業科研機構湊集的園區內,包養意思口胃多包養網樣的科研級桑葚種類,小番茄、玉露蜜瓜引來浩繁采摘、研學的游客。廣州南沙明珠農業成長無限公司副總司理葉燕婷告知記者,園區專門針對親子研學打造了“春田花花游園會”項目,讓游客感觸感染古代農業科技的魅力。

3月16日,貴陽路邊音樂會在貴安櫻花圃演出,裴毅點頭。 “你放心,我會照顧好自己的,你也要照顧好自己,”他說,然後詳細解釋道:“夏天過後,天氣會越來越冷,以音樂為載體,聯合現代賞櫻場景、平易近族生涯風俗的短期包養場景,讓游客在沉醉式體驗中享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魅力。

本年賞花季,貴陽貴安繚繞“賞花+”的方法,謀劃發布“賞花+體育”“賞花+度假”“賞包養甜心網花+村落長期包養游”“賞花+露營”“賞花+美食”等多種主題弄法,讓“流量”變“留量”。貴陽市烏當區還積極推進各鄉(鎮)、村隨機應變舉行風俗運動,不竭豐盛花季文旅產物供應,構建農商文旅融會成長的村落賞花游財產系統。

武漢市文明和游玩局局長王廣立先容,本年武漢賞櫻季聯合武包養漢城市特有資本,融會音樂、國風、藝術、展覽等元素,舉行武漢年夜先生音樂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節、國風漢服城市巡游、太空奇緣音樂節、演唱會、文博主題展等特點運動。

為加強市平易近游客體驗感,武漢各年夜賞花景區還創意包養留言板包養價格造了沉醉式賞花場景。包養網此中,東湖櫻花圃發布“空中賞櫻”項目,初次引進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夜上黃鶴樓》發布主樓秀“夢境櫻花雨”;漢陽包養價格ptt區繚繞“晴川吹雪”賞櫻brand舉行晴川櫻花節等,將賞櫻季打形成一場美美與共的文旅盛宴。

2024-04-02

在查甜心包養網广袤田野上绽放青春之花(青春派)_中国网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增产增收,积极奉献让科研成果更好转化应用,脚踏实地助力产业发展……一大批青年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听他们讲述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故事。  

——编  者

徐锋:

以科技助力增产增收

初春时节,走进湖北省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绿油油的莴笋长势喜人。查看蔬菜生长情况、和农户讨论销售方案、向专家请教栽培技术……合作社理事长徐锋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35岁的徐锋,大学学的是园艺专业,毕业后跟着亲戚在城里做窗帘生意。2011年,父亲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徐锋的人生轨迹。

“因销路不畅,家里的西瓜种植基地面临巨额亏损。”徐锋放下手里的生意赶紧回家,发现村里还有许多农户种的西瓜卖不出去,徐锋当即决定:返乡创业,帮乡亲们渡过难关。

“改变思路,才能有出路。”徐锋瞄准超市和水果店,逐户上门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徐锋的不懈努力下,品质好、价格低的西瓜获得了商家和顾客的认可,西瓜滞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012年,徐锋创办了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出种苗,农户负责种植,从种植到销售,合作社都会提供支持。因为收益有保障,合作社社员很快就从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100多人。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徐锋与城区各大商超对接,把合作社生产的瓜蔬摆上了超市货架。如今,合作社有5个主要种植基地,总面积5000余亩,钢架大棚5000多个,社员350多名。

打通了销路,还要优化种植模式。请教专家、悉心钻研,徐锋在湖北省农科院、荆州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技术指导下,逐渐摸索出“瓜—瓜—菜”种植新模式:一年种两季西瓜、一季蔬菜,一年四季农田不闲。

“第一批西瓜比别人提早一个月上市,我们卖得差不多的时候,别人的西瓜才上市。等他们的西瓜卖完,我们第二批西瓜又上市了。第二批西瓜卖完之后,我们还可以种莴笋。”徐锋介绍。

科技助力,让合作社的西瓜种植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为了让西瓜的口感达到包養網最佳,徐锋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瓜苗培育和瓜田实验。“我们每年拿出30包養个大棚试种新品种。”徐锋介绍,合作社与荆州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西瓜新品种试验示范,接受全国各科研院所推荐西瓜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最多时达到149个品种。合作社还定期组织骨干参加技术培训,近3年来累计培训6000多人次。

种植西瓜全程采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用黄板纸、诱虫灯进行生物防控,给西瓜人工授粉,确保“一藤一瓜、一瓜一码”标准化种植……通过科技助力,合作社的西瓜肉脆、汁多、糖分高,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徐锋”牌商标也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被吸引回村,合作社年轻社员占比超过30%。2022年,社员人均增收3万元。为进一步发展瓜蔬产业,合作社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种苗生产基地、2万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500吨容量的冷库,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同时,通过持续开展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减肥减药技术,徐锋还解决了西瓜重茬障碍技术难题,获得多项专利。

“新时代的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又是干事创业的舞台。青年利用所学回报家乡,大有可为。”面对未来,徐锋信心满满。

马晓丽:

把科研做在广阔土地上

夜深了,马晓丽回到办公室,继续做试验。窗外细雨斜飞,她还在惦记着果农们的收成。作为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果树园艺研究室主任,90后马包養網晓丽常年跋涉在青山绿水间,指导果农更好地种植柑橘、脆李等作物。

最近这段时间,马晓丽也没闲着。在连绵起伏的柑橘地里,她手把手教果农修剪树枝:“要准备锯子、电剪、手动剪刀,先用锯子把大的枝锯掉,留下一干三枝,再用电剪刀把直立的营养枝剪掉……”

奔走于田间地头,当好果树“医生”,是马晓丽的工作常态。出身农家,服务农业,马晓丽从未犹豫。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坚定地填报了四川农业大学,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2017年工作以来,她深入万州、开州、巫山等10多个区县,为果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奉节县竹园镇义和村石榴坐果率低等20余个产业生产问题。

“不要等果树生病了再找我们,平时要注意给果树‘养生’,用好有机肥增加‘营养’。”面对果农提出的疑问,马晓丽总是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反复叮嘱。她告诉果农,施用的化肥遇上雨水相当一部分会被冲走,但有机肥约七成能留在地里持续发挥效力。

2022年夏天,许多区县的柑橘园都出现了干旱情况。马晓丽及时关注天气,提前通知果农做好准备,应对干旱。

那些天,马晓丽头顶烈日,记录不同柑橘品种在田间的耐旱耐热程度,并一一拍照。高温下,手机和相机无法长时间工作,她和团队成员就轮流换着几部手机记录。经过持续努力,马晓丽和团队掌握了51个柑橘品包養种的耐旱指数,为科研积累田间基础数据,为柑橘耐旱育种打下坚实基础,也得以更好指导果农改进浇灌方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3个示范果园在当年实现了稳产增收,1个示范果园实现增产增收,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吸引了许多果农来示范园参观取经。

如今,一批批年轻的“新农人”返乡创业,马晓丽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我们时常要仔细琢磨怎么才能把做法说得通俗易懂。现在,面对年轻的从业者,我们还要把道理讲明白,让他们知其所以然。”马晓丽告诉记者,近几年找她刨根问底的人更多了,她对乡村全面振兴越来越充满信心。

除了为果农解决问题、指导培训,马晓丽还潜心钻研,开展果树新品种选育、果树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科研活动。这些年,她主持市级区级项目3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笔并参与编制地方标准3个,致力于解决三峡库区柑橘、脆李等提质增效的栽培技术问题,为库区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联系实际做研究、把科研做在广阔土地上,马晓丽说:“农业领域科研操作性强,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培育更多适应三峡库区独特气候的农业品种,马晓丽跑遍巫溪、奉节等10多个库区的李子栽培地,收集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面对市场对甜樱桃的需求,她与团队成员攻克技术难题,引种培育了甜樱桃新品种8个,为果农增收致富打开新途径。

“做农业科研辛不辛苦?确实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能够帮助果农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也很有成就感。”马晓丽说,今后将继续扎根广袤田野,努力服务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梁名双:

在蓝莓田里种出幸福生活

云南省澄江市朱家山,一面缓坡上,半人高的蓝莓树排列整齐,沐浴着阳光。果树丛中,梁名双正弯腰埋首,检查着蓝莓的长势。

80后梁名双是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名经济学博士成为蓝莓田里的“新农人”,梁名双说:“农业创业艰难,但我选对了行。”

2014年,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梁名双了解到了蓝莓种植行业。当时国内市场上蓝莓还比较稀少,澄江的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也很优越。于是次年,梁名双来到澄江开辟了150亩蓝莓种植试验田,开启了农业创业之路。

从头开始学种蓝莓,梁名双没少栽跟头,也在土地上摸索出种植技术。他回忆,开始种蓝莓时,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以为照葫芦画瓢就能种成。然而,果树树叶泛黄老化、结果质量差,有的树还起了病虫害。他心生挫败感,但也开始反思:“要种好蓝莓,需要边种边试验、边总结。”

此后3年间,梁名双带领技术团队,用做实验的方法陆续试种了10个品种,围绕“优质、高产、早熟”标准,终于突破了云南露天蓝莓种植的技术壁垒。2018年,梁名双的蓝莓基地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可达1吨以上。

掌握了关键技术后,梁名双在2020年回乡成立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建成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余亩。争取农户支持流转土地、融资贷款投入资金、根据气候条件调整种植模式……梁名双忙得不可开交:“看着蓝莓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业从业人数越来越多,我就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2022年,景东蓝莓基地投产,蓝莓产量1万余吨,产值约6亿元。

在公司获得发展的同时,梁名双从未忘记乡亲们。在景东、澄江等地,随着蓝莓产业发展,基地周围的百姓收益也不断增长。除了每年支付土地租金,基地还为大量周围农户提供了增收途径。“我们每年支付3000万元左右的租金,同时用工数量也持续增长。”梁名双说。

此外,梁名双所在企业还为家乡的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带动更多人种蓝莓增收。景东县文井镇者后村的魏正红就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本来想干,又顾虑种不好、卖价不高。”魏正红说,有了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支持,自己也尝试种植了50亩蓝莓,效益不错。尝到甜头的魏正红决定再接再厉,扩大种植规模。2020年,魏正红带头成立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者后村的蓝莓产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现在,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魏正红说。

如今,澄江的蓝莓基地里又有新变化:梁名双带领团队试种的几十亩新品种已经挂果销售,进一步提前了蓝莓的上市时间。“接下来,我们还包養要尝试用基质土栽培新品种,如果新品种适应较好就会大面积推广。”梁名双说,基地也正在扩建蓝莓种植大棚,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

在推动现代化农业种植事业发展的路上,梁名双步履不停。“改进技术是保持优势的基础,我们将不断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发展信息农业,强化产销对接,让云南优质蓝莓走向世界。”梁名双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