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0

锦绣去九宮格見證中国年|各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祝贺龙年新春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甲辰龙年到来之际,许多国家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发表致辞,向中国人民及全球各地华侨华人致以新春祝福。

法国总统马克龙10日在社交媒体上用中文表达了对农历新年的祝福。他说,祝愿全世界庆祝农历新年的朋友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龙年象征着创新和创意,我们在法国准备的精彩活动也正是如此!

泰国总理赛塔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贺词说:“农历春节是泰国华人和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在此我谨祝愿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祝愿新的一年将是繁荣、富裕的一年,财源滚滚,兴旺昌盛;祝愿泰中两国贸易与投资能够顺顺利利;祝愿两国互免签证政策能够促进两国间往来更加便利快捷。”他表示,泰国非常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希望两国之间的友情能够更进一步,“泰中亲如兄弟,亲如一家”。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农历大年初一通过南非总统府网站向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全球华侨华人致以节日问候。拉马福萨说,祝愿龙年象征的活力、希望和机遇遍及中国的广袤土地以及在南非和全世界的华侨华人。“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不断创新,持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私密空間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在官网刊发新春贺词,向在日本生活工作的华侨华人以及全球各地喜迎春节的所有人致以新春问候。

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春节祝福,祝愿旅奥的华侨华人和所有庆祝中国新年的人们龙年吉祥、身体安康。

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日前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席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时说,期待塞中两国之间的“铁杆”友谊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进一步深化。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向中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同时也祝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成功。

斐济副总理兼贸易部长卡米卡米加1時租會議1日在当地的新春团拜会上向中国人民送上龙年祝福。他表示,斐济是中国的時租好朋友,要学习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相信龙年两国关系会更上一层楼。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近日向中国人民和在丹麦的华侨华人致春节贺信。拉斯穆森在贺信中说,龙象征着领导力与繁荣,“我期待在龙年精神鼓舞下,进一步推动丹中关系向前发展。祝愿龙年为大家带来幸福与好运。龙年大吉!”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和执行主任娜塔莉娅·巴约纳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恭贺新春。波洛利卡什维利在贺词中说,在农历龙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展望前景,变“危”为“机”,共同推动旅游业繁荣复苏。巴约纳祝全球华人拥有一个欢快、祥和与繁荣的龙年。“龙代表着雄心、繁荣、鸿运和力量,并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这些价值观与我们旅游业完美契合。”

伊斯兰世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萨利姆·马利克发贺信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问候。马利克说,愿这个特殊的日子满溢喜悦和健康,充满亲人的陪伴。伊斯兰世界教科文组织很高兴能和中国朋友共小樹屋庆新春佳节。教學場地

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扎哈罗娃日前在“莫斯科的中国新年”活动上,用中文送上新年祝福。她说:“龙年快乐!祝我们的中国朋友们,新年愉快,身体小樹屋健康,万事如意,春节好。”

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州长瓦西里·奥尔洛夫在社交媒体上用中文向中国人民拜年。他说:“俄罗斯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友好关系,我们非常珍惜这份友谊。我谨代表阿穆尔州人民并以我个人名义,祝大家春节快乐!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新春快乐!”

澳大利亚首都地区首席部长安德鲁·巴尔日前在堪培拉参加庆祝“2024年农历新年”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后说,祝每一个人都有快乐健康兴旺的龙年。

南非全国省级事务委员会副主席西尔维娅·卢卡斯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春节在全球拥有广泛影响力,祝愿中国人民吉祥如意。卢卡斯还用中文问候“春节快乐”。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长高斯以视频方式祝贺中国龙年新春。视频中,高斯用中文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问候,并表示乌中友谊万古长青,乌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绿色的世界。(参与记者:唐霁、高博、郭丹、鲁向明、林浩、石中玉、胡加齐、和苗、霍晶、陈畅、章建华、张娜、王雷、王晓梅、刘春涛、刘昕宇、黄河、王钟毅、郭鑫惠)


2024-04-10

凝心乡村振兴 聚力打造北京熊猫去九宮格見證文化村_中国网

3月1日,“乡村振兴无障碍与绿色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房山水峪村村委会会议室召开。

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无障碍环境建设智库总召集人吕世明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助残家教志愿者协会力求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将水峪村打造成首个中国无障碍示范村。这一目标包含四个层级,即公共领域、文化领域時租場地、信息领域、家庭领域。下一步计划成立工作专班,从细处切入,确立三年工作计划,从街巷、广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入手,连点成线,逐步实施,使水峪村无障碍环境与附近北京大熊猫公园、万亩森林公园所代表的生态文明和国际化展示交流氛围相匹配,促进乡村无障碍事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北京市园林绿瑜伽場地化局二级巡视员周庆生谈到,在来水峪村的路上,看到北京大熊猫公园的施工点,以及村里熊猫“爱心”石和大熊猫国际少儿明信片彩绘墙,不由感慨大熊猫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文化凝聚力。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存东指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国宝,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可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展现当代人对自然环保的关注与公益情怀。他表示,标准院将积极配合水峪村无障碍目标的实施,协助将水峪村建成講座无障碍示范小樹屋样板工程。

中国美术家协会行政党支部书记、二级巡视员刘中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美协行政党支部与水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的历程。多年来,中国美协行政党支部利用自身美术专业优势,与村党支部共商精准扶贫计划,由刘中代表支部教授村民创意绘制熊猫国宝石等文创产品,助力村民增收脱低,普及美育。以大熊猫文化为纽带個人空間,倾注专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携手水峪村共同打造中国北京熊猫文化村,助力水峪村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

水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燕鸣介绍了水峪村的现状,尤其是村里残疾人的基本情况。随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基地项目的落地,本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结合本村历史文化与大熊猫元素,逐步打造時租空間具有特色的熊猫文化村。

2024-04-10

一个乡村“土教练”和十五个滑冰少年的“跨查包養網心得省”情缘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原标题:一个乡村“土教练”和十五个滑冰少年的“跨省”情缘

每日跨省往返,两天一次核酸检测,这是“土教练”陈波的冬季生活节奏。每个清晨,当他驾车驶上黑龙江省讷河市至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的跨江(嫩江)大桥时,一种“回家”的温馨感油然而生。

桥的那边,15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正在冰场上等他。

陈波与孩子们共同的“家”,是莫旗名将冰雪轮滑俱乐部。在春节前举办的呼伦贝尔市第四届冬季运动会上,旗里征召陈波带着“名将”的队员参赛。8岁的鄂温克族男孩涂锴润作为速度滑冰男子丙组500米项目的最小选手,取得了第10名的成绩。半年前,在同龄孩子的较量中,涂锴润获得呼伦贝尔市青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男子丁组300米个人计时赛的冠军,一战成名。那时,他接触滑冰和轮滑运动才一年时间。

“开始只是为了让孩子强身健体,没想到遇到一个特别负责的教练,取得现在的成绩,我们特别欣慰。”涂锴润的母亲张书云说,孩子小时候身体免疫力低,还比较瘦小,自从学会滑冰后,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协调性和爆发力明显增强。

“比赛场馆的冰面好光滑,上面都没有‘棱’,莫旗要是有这样的场地就好了。”这是涂锴润和小伙伴们对于呼伦贝尔市第四届冬运会的最深印象。由于没上过专业室内冰场,许多县城来参赛的孩子,纷纷在赛道上摔倒。缺标准场地,是摆在陈波等基层教练和滑冰小将面前的巨大难题。

包養

“其实我们现在训练的冰场条件已经好多了,原先只能在一个冰冻的湖上训练,每天得等滑冰爱好者滑完包養網我们才能上去,天寒地冻的,孩子们冻得直哆嗦。后来曲棍球中心把外场借给我们,才有了单独训练场地,虽然自己浇筑的包養冰场肯定不如专业场馆,但孩子们都很知足。”陈波说,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孩子们的家长组成一个庞大的“后勤”团队,不仅帮忙浇冰、扫雪,还自费给场地做了防风围挡。“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里,家长能有这么高的意识,如此支持滑冰运动,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练的辛苦和负责大家都看在眼里,非训练日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孩子想要训练,他也会从江对岸跑来陪练。有这样的教练,我们家长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应该的。”队员家长黄冬冬说。

为了让孩子少挨冻,陈波经常饿着肚子利用中午时间给孩子训练。有时候,他会一个人默默地给10多个孩子磨冰刀……训练日每天跨省奔波确实很疲劳,尤其是因为疫情,几乎每隔一两天就得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疫情严重的时候,为了避免频繁流动给孩子们带来风险,他就住在一个家长提供的车库里,每次一住就是一个月。即便这样,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莫旗民族众多,体育人才辈出,素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多种体育活动在这里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莫旗孩子基因中的运动天赋和意志品格让陈波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这里的孩子淳朴、坚韧、爱运动、能吃苦,因为他们,我内心的激情再度被点燃。”陈波说,孩子们不服输的劲头,包養網深深感染着他。

陈波生长在农村,从小就热爱滑冰,也一直坚持训练,但家里条件不允许他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后来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一直把她培养进了职业队,完成了多年的夙愿。陈波表示,女儿成为职业选手后,他已人到中年,包養網本以为梦想该落幕了,在无意间发现了这些孩子后,他才意识到,梦想可能刚刚启程。

“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这群边远地区的孩子带好,甚至带出去,他们当中有好苗子,只是缺乏系统训练和机遇,希望借助全国的冰雪运动热潮,能让他们有朝一日走上更大舞台,去展现更好更强的自己。”陈波说。(新华社记者邹俭朴)

2024-04-10

水立方再次为“星星的孩子”点亮查甜心寶貝包養網蓝灯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徐林)3月31日,在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冰立方)第十四次举办“点亮蓝灯”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倡导,提升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带来更多关爱和希望。

作为200包養8年北京夏奥会的精品场馆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经典改造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坚持推动公益事业,与公益组织共同为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环境,向社会传递“尊重不同,点亮希望”这一公益理念。“点亮蓝灯”公益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年,是国家游泳中心携手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爱孤独症群体的社会倡导类大型公益品牌项目。该项目通过在水立方这一“双奥”地标建筑“点亮蓝灯”的公益举措,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特殊群体。

“水立方因爱而生,是由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建设的,所以我们也一直立足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向整个社会去传播爱。”国家游泳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柳艳竹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她介绍,今年,国家游泳中心以“线上倡导”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活动,呼吁公众关爱孤独症群体。

国家游泳中心创新利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这一冬奥场馆,组织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以冰壶体验为主题的家庭日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通过冰上运动享受快乐亲子时光。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冰壶体验家庭日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心市集,邀请爱心机构和人士进行爱心义卖,收入用于关注和关心特殊群体。 [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看见•力量”主题交流会,各行业专家从教育、医疗、日常看护等角度分享各自的经验。[中国网/徐林摄]

国家游泳中心作为“点亮蓝灯”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将关爱孤独症儿童的爱心传播到全国更多的城市。活动联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中国网球公开赛中央球场(钻石球场)、以及上海、郑州、兰州、珠海包養網排名等地,通过点亮建筑体蓝色灯光和建筑外大屏幕播放的方式,携手更多城市和更多人群参与到“点亮蓝灯”关注孤独症群体的公益行动之中。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点亮蓝灯”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在蓝天下”公益画展,将孤独症儿童的画作与自愈性画家的作品同台展示。这两种画作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也会激发孤独症儿童的灵感,更好地帮助他们。[中国网/吴晓山摄]

在活动中,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王力芳说:“孤独症是一种疾病,但并不可怕,这些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和可爱之处包養網。我们走出医院,走向公众,走到普通人参与的场所来呼吁,这是有重要价值的。”她表示,运动对孤独症的康复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孤独症的孩子有多动的问题,感包養统训练可以促进手眼脑的配合,再加上小组课、游戏课等,通过表情、手势、眼神的训练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王力芳针对大龄孤独症的养育和庇护性就业问题也进行了分享,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体谅。

国家游泳中心公益大使、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向媒体分享了她参与“点亮蓝灯”活动的感受:“我2019年开始参与这项活动,希望自己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之前,这些孩子参与过游泳、气排球项目,今年他们也体验了冰壶项目,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帮助这些孩子,促进他们的恢复,帮助他们更好地和外界交流和接触。”她还谈及了冰壶运动对孤独症孩子康复的独特作用,“通过手部对冰壶的触碰、投掷,感受力量的大小,可以促进这些孩子末梢神经的发育。冰壶运动还涉及一些战术,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些思考,并以家庭的形式,和队友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场比赛,收获感很直接,这能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北京慧灵家合社区家庭联合发起人孟郁是一名21岁孤独症男孩的父亲,多包養網次带孩子参与在水立方举办的活动。他说,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这个终身障碍的意识有很大的提升,这得益于包括水立方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作为成年孤独症人士的家长,希望社会能关注到孩子们长大以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未来的监护、遗产的安全、未来的生活等。很多家长都在尝试推动大龄孤独症人士的社区化生活,按照正常化的理念,支持他们在原生社区生活,这一切还在探索中。”

2024-04-09

牵手十八载,汉藏两地共查包養網站育“格桑花”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每年6月,海拔3500米的玛曲高原上,格桑花漫山遍野。千里之外的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也有格桑次第开放。在藏族群众心中,这是一种寄予着希望的幸福花。

过去18年间,因为一项教育帮扶协议,会宁县已代培了273名玛曲学生。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与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情谊,彼此传递着格桑花“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常年吸引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取经”。2004年,一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队伍提出,希望与该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选送藏族学生让会宁学校代为培养。

领队尕藏成来是甘肃省政协委员,也是玛曲县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为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四处奔走,在草原深处搭建帐篷学校、马背学校,还主动请缨担任曼日玛乡寄宿制学校名誉校长。

这份热忱,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经甘肃省教育厅和白银、甘南两地政府积极协调,2004年,会宁县与玛曲县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商定由玛曲县每年选派20名中小学生赴会宁县就读,首次合作期限为15年。会宁提供优质教育,玛曲每年资助40万元用于学生开销,并派驻生活老师、藏语老师为孩子们服务。

藏族同胞的信任,让会宁县骤感压力。时任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杰记得,当时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长开会,对20名学生的分配、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商讨,详细到学生安排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选择谁当班主任……事无巨细,一一确认。

来会宁的玛曲县学生,被安排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东关小学、会师中学、枝阳中学、思源中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插班就读。为解决玛曲包養县学生住宿困难,2010年,白银市、会宁县又出资建成代培学生宿舍,改善藏族师生的住宿生活环境。

宿舍内功能齐全,分为住宿区、学习区,还有就餐区、读书角;装修风格上,还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以慰藉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点滴关爱也体现在孩子们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北关小学副校长武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校领导都会将藏族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哪个学生在哪个班、生活学习遇到哪些困难,大家一清二楚,随时沟通解决。”

初到会宁,玛曲学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这份关怀: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大字;寝室内,他的床铺被拾掇得整齐温馨,窗台上摆放着一束鲜花,第一顿饭也是他在家乡就特别喜欢的土豆炖牛肉……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因此,在会宁县读书的最后3年里,玛曲孩子要离开代培宿舍,住进校园。

会宁县教育部门对孩子们倾注的这些心血,玛曲人民铭记在心。王天杰曾多次带队去玛曲考察,他说,当地群众用最高礼遇对待他们,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敬献哈达,“教育成了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2020年,一期教育合作协议期限已满,玛曲与会宁又续签5年合作协议,手牵手迈步向前。

18年坚守助力玛曲学子成才

然而,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在会宁求学的玛曲学子还是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语言不通、学习上也找不到自信的‘过渡期’,就会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英木嘉说。

有些孩子刚到会宁时,常常哭鼻子,偶尔还会撒泼耍赖,缠着父母,让他们来看自己。

为此,来会宁陪读的藏族老师想了不少法子。现任宿舍负责人贡去乎扎西是第一批来会宁的生活老师。他意识到,孩子们的不适,“不是因为学不好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定位从“老师”转变成“家长”。陪孩子们聊天、和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此外,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和小区居民、当地群众多接触。贡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以监护人的身份签手术单。而他在家乡读书的孩子,却被同学误认为是“孤儿”。

原本在玛曲县城关小学任职的英木周被抽调到会宁18年了,从孩子们的“姐姐”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但她对学生的爱始终未减分毫。

起初,来会宁的老师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厨师、没有保洁,她就主动承担这些工作。早上,抱着、拉着年龄小的孩子们去学校,接着扎进菜市场,为20多人准备一天的饭菜。听到孩子们念叨家里的美食,她也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学着给孩子们做家乡美食。孩子们睡着了,她又抓紧时间搞卫生。

从2004年来会宁到2006年聘请工作人员、理顺宿舍的各项内务制度,这样连轴转的忙碌生活,英木周扛了1年半,练出了一手好厨艺,还养成了超强的时间观念、统筹能力。

老师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7岁的扎西昂毛记得,宿舍老师给她买过生日蛋糕,情绪不好时,也是老师的劝导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因为这些,她考入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又毅然报考玛曲县河曲马场教学点的教师岗位,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

“爱孩子”成了英木周、贡去乎扎西身上的勋章,也成了他们的“羁绊”。前几年,他们有机会回玛曲县城工作,但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泪,他们又决定留下来。

书写“汉藏一家亲”的教育帮扶故事

在会宁县中小学的校园里,老师同样将这些藏族孩子当成“儿女”。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书的旦增闹藏至今都记得,他在北关小学读书时,班主任王芳霞一到节假日就领他去家里吃饭,课后耐心给他辅导功课。一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王老师发现他节奏感强,有打鼓的天赋,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特长班。

现在,旦增闹藏是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经常表演架子鼓。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民族协会,讲述“汉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7岁的扎西东知去年才来会宁,普通话不流利,很多时候直接用“不知道”来回答问题,语文老师张瑜会减缓语速、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他交流,课后还带他去玩七巧板、跳绳,鼓励他多练习普通话。

在思源中学,老师总结出“包養網平等对待”“重点帮助”“友好结对”等一系列方法。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陶铭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欢打篮球,他也陪着打球,并且鼓励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开班会课、办板报,也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藏族孩子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杨瑶草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但在会宁,她很快被当地同学比了下去,这让她颇为慌张。老师找到症结所在,推荐杨瑶草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小游戏、参演心理剧等,杨瑶草开解了心结,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

类似的社团在思源中学还有10多个,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踊跃参加。思源中学校长王正辉解释说,社团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结识,融为一体,比简单灌输“民族团结”的概念更有用,“做人诚实、学会感恩、学习上进”的育人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他们正在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

18年赓续接力,会宁革命老区与甘南涉藏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生动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截至目前,会宁代培的玛曲学生中已有134名学生考上大学,90多名已经就业和自主创业,中考入学率也在90%以上。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最骄傲的事情。有老师写道:“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包養網见地,有了永恒;就像藏族男孩索南达吉遇见了我们班,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们班遇见了索南达吉,才成为更好的班集体”。

会宁学子在和玛曲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藏族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好朋友王泽洋眼中,藏族同学久麦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文言文背不会,他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死磕,他还任劳任怨,主动打扫水房,对老师同学也特别礼貌。

“和他在一起,我有踏实的感觉。”王泽洋说,他和久麦做了6年同学,也是篮球队队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将久麦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学习生活,早已像家人一般亲近。

不少玛曲的孩子会用“幸运儿”自比,觉得在会宁享受的优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玛曲女孩告诉记者,在会宁读书时,她耳濡目染会宁同学的刻苦,也变得更加有毅力,找工作时,即使失败,也会提醒自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

已经在读大学的切江吉说,她在会宁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拼搏。在大学里,这些经历使她成为“佼佼者”。

感恩也是这段会宁的学习经历在玛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有老师记得,寒假后,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着宝贝似的递过一袋酥油。原来,是孩子发现她嗓子不好后,特意请妈妈熬制的。

才上三年级的仁增道旦道吉则列出“医生”“警察”“老师”3个职业选项,他还不太了解这些职业包養的具体内容,却很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为孩子们思考的议题。明年高考,包養網排名扎西卓玛决定报考传媒类专业,她感恩会宁,也感恩家乡为她提供外出就读的机会,认为自己“去的地方不一样、见的世界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奥秘,并且将这些传播开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经过在会宁的苦读,玛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贡去乎扎西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在他眼中,这些孩子走出草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最美丽的“格桑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王双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4-09

水立方再查覓包養價格次为“星星的孩子”点亮蓝灯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徐林)3月31日,在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冰立方)第十四次举办“点亮蓝灯”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倡导,提升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带来更多关爱和希望。

作为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精品场馆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经典改包養造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坚持推动公益事业,与公益组织共同为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环境,向社会传递“尊重不同,点亮希望”这一公益理念。“点亮蓝灯”公益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年,是国家游泳中心携手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爱孤独症群体的社会倡导类大型公益品牌项目。该项目通过在水立方这一“双奥”地标建筑“点亮蓝灯”的公益举措,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特殊群体。

“水立方因爱而生,是由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建设的,所以我们也一直立足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向整个社会去传播爱。”国家游泳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柳艳竹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她介绍,今年,国家游泳中心以“线上倡导”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活动,呼吁公众关爱孤独症群体。

国家游泳中心创新利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这一冬奥场馆,组织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以冰壶体验为主题的家庭日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通过冰上运动享受快乐亲子时光。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冰壶体验家庭日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心市集,邀请爱心机构和人士进行爱心义卖,收入用于关注和关心特殊群体。 [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看见•力量”主题交流会,各行业专家从教育、医疗、日常看护等角度分享各自的经验。[中国网/徐林摄]

国家游泳中心作为“点亮蓝灯”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将关爱孤独症儿童的爱心传播到全国更多的城市。活动联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中国网球公开赛中央球场(钻石球场)、以及上海、郑州、兰州、珠海等地,通过点亮建筑体蓝色灯光和建筑外大屏幕播放的方式,携手更多城市和更多人群参与到“点亮蓝灯”关注孤独症群体的公益行动之中。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点亮蓝灯”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在蓝天下”公益画展,将孤独症儿童的画作与自愈性画家的作品同台展示。这两种画作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也会激发孤独症儿童的灵感,更好地帮助他们。[中国网/吴晓山摄]

在活动中,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包養網会长包養行情王力芳说:“孤独症是一种疾病,但并不可怕,这些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和可爱之处。我们走出医院,走向公众,走到普通人参与的场所来呼吁,这是有重要价值的。”她表示,运动对孤独症的康复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孤独症的孩子有多动的问题,感统训练可以促进手眼脑的配合,再加上小组课、游戏课等,通过表情、手势、眼神的训练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王力芳针对大龄孤独症的养育和庇护性就业问题也进行了分享,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体谅。

国家游泳中心公益大使、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向媒体分享了她参与“点亮蓝灯”活动的感受:“我2019年开始参与这项活动,希望自己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之前,这些孩子参与过游泳、气排球项目,今年他们也体验了冰壶项目,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帮助这些孩子,促进他们的恢复,帮助他们更好地和外界交流和接触。”她还谈及了冰壶运动对孤独症孩子康复的独特作用,“通过手部对冰壶的触碰、投掷,感受力量的大小,可以促进这些孩子末梢神经的发育。冰壶运动还涉及一些战术,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些思考,并以家庭的形式,和队友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场比赛,收获感很直接,这能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北京慧灵家合社区家庭联合发起人孟郁是一名21岁孤独症男孩的父亲,多次带孩子参与在水立方举办的活动。他说,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这个终身障碍的意识有很大的提升,这得益于包括水立方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作为成年孤独症人士的家长,希望社会能关注到孩子们长大以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未来的监护、遗产的安全、未来的生活等。很多家长都在尝试推动大龄孤独症人士的社区化生活包養,按照正常化的理念,支持他们在原生社区生活,这一切还在探索中。”

2024-04-08

牵手十八载,汉藏两地共育“格桑花”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查包養網站息门户

每年6月,海拔3500米的玛曲高原上,格桑花漫山遍野。千里之外的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也有格桑次第开放。在藏族群众心中,这是一种寄予着希望的幸福花。

过去18年间,因为一项教育帮扶协议,会宁县已代培了273名玛曲学生。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与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情谊,彼此传递着格桑花“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常年吸引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取经”。2004年,一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队伍提出,希望与该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选送藏族学生让会宁学校代为培养。

领队尕藏成来是甘肃省政协委员,也是玛曲县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为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四处奔走,在草原深处搭建帐篷学校、马背学校,还主动请缨担任曼日玛乡寄宿制学校名誉校长。

这份热忱,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经甘肃省教育厅和白银、甘南两地政府积极协调,2004年,会宁县与玛曲县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商定由玛曲县每年选派20名中小学生赴会宁县就读,首次合作期限为15年。会宁提供优质教育,玛曲每年资助40万元用于学生开销,并派驻生活老师、藏语老师为孩子们服务。

藏族同胞的信任,让会宁县骤感压力。时任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杰记得,当时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长开会,对20名学生的分配、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商讨,详细到学生安排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选择谁当班主任……事无巨细,一一确认。

来会宁的玛曲县学生,被安排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东关小学、会师中学、枝阳中学、思源中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插班就读。为解决玛曲县学生住宿困难,2010年,白银市、会宁县又出资建成代培学生宿舍,改善藏族师生的住宿生活环境。

宿舍内功能齐全,分为住宿区、学习区,还有就餐区、读书角;装修风格上,还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以慰藉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点滴关爱也体现在孩子们步入校园的那包養網一刻。北关小学副校长武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校领导都会将藏族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哪个学生在哪个班、生活学习遇到哪些困难,大家一清二楚,随时沟通解决。”

初到会宁,玛曲学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这份关怀: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大字;寝室内,他的床铺被拾掇得整齐温馨,窗台上摆放着一束鲜花,第一顿饭也是他在家乡就特别喜欢的土豆炖牛肉……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因此,在会宁县读书的最后3年里,玛曲孩子要离开代培宿舍,住进校园。

会宁县教育部门对孩子们倾注的这些心血,玛曲人民铭记在心。王天杰曾多次带队去玛曲考察,他说,当地群众用最高礼遇对待他们,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敬献哈达,“教育成了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2020年,一期教育合作协议期限已满,玛曲与会宁又续签5年合作协议,手牵手迈步向前。

18年坚守助力玛曲学子成才

然而,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在会宁求学的玛曲学子还是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语言不通、学习上也找不到自信的‘过渡期’,就会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英木嘉说。

有些孩子刚到会宁时,常常哭鼻子,偶尔还会撒泼耍赖,缠着父母,让他们来看自己。

为此,来会宁陪读的藏族老师想了不少法子。现任宿舍负责人贡去乎扎西是第一批来会宁的生活老师。他意识到,孩子们的不适,“不是因为学不好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定位从“老师”转变成“家长”。陪孩子们聊天、和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此外,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和小区居民、当地群众多接触。贡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以监护人的身份签手术单。而他在家乡读书的孩子,却被同学误认为是“孤儿”。

原本在玛曲县城关小学任职的英木周被抽调到会宁18年了,从孩子们的“姐姐”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但她对学生的爱始终未减分毫。

起初,来会宁的老师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厨师、没有保洁,她就主动承担这些工作。早上,抱着、拉着年龄小的孩子们去学校,接着扎进菜市场,为20多人准备一天的饭菜。听到孩子们念叨家里的美食,她也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学着给孩子们做家乡美食。孩子们睡着了,她又抓紧时间搞卫生。

从2004年来会宁到2006年聘请工作人员、理顺宿舍的各项内务制度,这样连轴转的忙碌生活,英木周扛了1年半,练出了一手好厨艺,还养成了超强的时间观念、统筹能力。

老师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7岁的扎西昂毛记得,宿舍老师给她买过生日蛋糕,情绪不好时,也是老师的劝导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因为这些,她考入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又毅然报考玛曲县河曲马场教学点的教师包養網岗位,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

“爱孩子”成了英木周、贡去乎扎西身上的勋章,也成了他们的“羁绊”。前几年,他们有机会回玛曲县城工作,但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泪,他们又决定留下来。

书写“汉藏一家亲”的教育帮扶故事

在会宁县中小学的校园里,老师同样将这些藏族孩子当成“儿女”。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书的旦增闹藏至今都记得,他在北关小学读书时,班主任王芳霞一到节假日就领他去家里吃饭,课后耐心给他辅导功课。一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王老师发现他节奏感强,有打鼓的天赋,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特长班。

现在,旦增闹藏是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经常表演架子鼓。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民族协会,讲述“汉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7岁的扎西东知去年才来会宁,普通话不流利,很多时候直接用“不知道”来回答问题,语文老师张瑜会减缓语速、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他交流,课后还带他去玩七巧板、跳绳,鼓励他多练习普通话。

在思源中学,老师总结出“平等对待”“重点帮助”“友好结对”等一系列方法。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陶铭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欢打篮球,他也陪着打球,并且鼓励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开班会课、办板报,也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藏族孩子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杨瑶草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但在会宁,她很快被当地同学比了下去,这让她颇为慌张。老师找到症结所在,推荐杨瑶草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小游戏、参演心理剧等,杨瑶草开解了心结,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

类似的社团在思源中学还有10多个,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踊跃参加。思源中学校长王正辉解释说,社团里,不同地区、不同民包養網族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结识,融为一体,比简单灌输“民族团结”的概念更有用,“做人诚实、学会感恩、学习上进”的育人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他们正在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

18年赓续接力,会宁革命老区与甘南涉藏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生动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截至目前,会宁代培的玛曲学生中已有134名学生考上大学,90多名已经就业和自主创业,中考入学率也在90%以上。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最骄傲的事情。有老师写道:“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就像藏族男孩索南达吉遇见了我们班,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们班遇见了索南达吉,才成为更好的班集体”。

会宁学子在和玛曲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藏族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好朋友王泽洋眼中,藏族同学久麦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文言文背不会,他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死磕,他还任劳任怨,主动打扫水房,对老师同学也特别礼貌。

“和他在一起,我有踏实的感觉。”王泽洋说,他和久麦做了6年同学,也是篮球队队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将久麦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学习生活,早已像家人一般亲近。

不少玛曲的孩子会用“幸运儿”自比,觉得在会宁享受的优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玛包養曲女孩告诉记者,在会宁读书时,她耳濡目染会宁同学的刻苦,也变得更加有毅力,找工作时,即使失败,也会提醒自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

已经在读大学的切江吉说,她在会宁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拼搏。在大学里,这些经历使她成为“佼佼者”。

感恩也是这段会宁的学习经历在玛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有老师记得,寒假后,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着宝贝似的递过一袋酥油。原来,是孩子发现她嗓子不好后,特意请妈妈熬制的。

才上三年级的仁增道旦道吉则列出“医生”“警察”“老师”3个职业选项,他还不太了解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却很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为孩子们思考的议题。明年高考,扎西卓玛决定报考传媒类专业,她感恩会宁,也感恩家乡为她提供外出就读的机会,认为自己“去的地方不一样、见的世界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奥秘,并且将这些传播开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经过在会宁的苦读,玛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贡去乎扎西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在他眼中,这些孩子走出草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最美丽的“格桑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包養通讯员 王双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4-08

牵手十八载,汉藏两地共育“格桑花”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查甜心包養網村振兴信息门户

每年6月,海拔3500米的玛曲高原上,格桑花漫山遍野。千里之外的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也有格桑次第开放。在藏族群众心中,这是一种寄予着希望的幸福花。

过去18年间,因为一项教育帮扶协议,会宁县已代培了273名玛包養曲学生。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与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情谊,彼此传递着格桑花“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常年吸引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取经”。2004年,一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队伍提出,希望与该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选送藏族学生让会宁学校代为培养。

领队尕藏成来是甘肃省政协委员,也是玛曲县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为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四处奔走,在草原深处搭建帐篷学校、马背学校,还主动请缨担任曼日玛乡寄宿制学校名誉校长。

这份热忱,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经甘肃省教育厅和白银、甘南两地政府积极协调,2004年,会宁县与玛曲县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商定由玛曲县每年选派20名中小学生赴会宁县就读,首次合作期限为15年。会宁提供优质教育,玛曲每年资助40万元用于学生开销,并派驻生活老师、藏语老师为孩子们服务。

藏族同胞的信任,让会宁县骤感压力。时任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杰记得,当时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长开会,对20名学生的分配、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商讨,详细到学生安排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选择谁当班主任……事无巨细,一一确认。

来会宁的玛曲县学生,被安排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东关小学、会师中学、枝阳中学、思源中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插班就读。为解决玛曲县学生住宿困难,2010年,白银市、包養網会宁县又出资建成代培学生宿舍,改善藏族师生的住宿生活环境。

宿舍内功能齐全,分为住宿区、学习区,还有就餐区、读书角;装修风格上,还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以慰藉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点滴关爱也体现在孩子们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北关小学副校长武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校领导都会将藏族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哪个学生在哪个班、生活学习遇到哪些困难,大家一清二楚,随时沟通解决。”

初到会宁,玛曲学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这份关怀: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大字;寝室内,他的床铺被拾掇得整齐温馨,窗台上摆放着一束鲜花,第一顿饭也是他在家乡就特别喜欢的土豆炖牛肉……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因此,在会宁县读书的最后3年里,玛曲孩子要离开代培宿舍,住进校园。

会宁县教育部门对孩子们倾注的这些心血,玛曲人民铭记在心。王天杰曾多次带队去玛曲考察,他说,当地群众用最高礼遇对待他们,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敬献哈达,“教育成了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2020年,一期教育合作协议期限已满,玛曲与会宁又续签5年合作协议,手牵手迈步向前。

18年坚守助力玛曲学子成才

然而,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在会宁求学的玛曲学子还是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语言不通、学习上也找不到自信的‘过渡期’,就会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英木嘉说。

有些孩子刚到会宁时,常常哭鼻子,偶尔还会撒泼耍赖,缠着父母,让他们来看自己。

为此,来会宁陪读的藏族老师想了不少法子。现任宿舍负责人贡去乎扎西是第一批来会宁的生活老师。他意识到,孩子们的不适,“不是因为学不好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定位从“老师”转变成“家长”。陪孩子们聊天、和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此外,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和小区居民、当地群众多接触。贡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以监护人的身份签手术单。而他在家乡读书的孩子,却被同学误认为是“孤儿”。

原本在玛曲县城关小学任职的英木周被抽调到会宁18年了,从孩子们的“姐姐”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但她对学生的爱始终未减分毫。

起初,来会宁的老师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厨师、没有保洁,她就主动承担这些工作。早上,抱着、拉着年龄小的孩子们去学校,接着扎进菜市场,为20多人准备一天的饭菜。听到孩子们念叨家里的美食,她也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学着给孩子们做家乡美食。孩子们睡着了,她又抓紧时间搞卫生。

从2004年来会宁到2006年聘请工作人员、理顺宿舍的各项内务制度,这样连轴转的忙碌生活,英木周扛了1年半,练出了一手好厨艺,还养成了超强的时间观念、统筹能力。

老师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7岁的扎西昂毛记得,宿舍老师给她买过生日蛋糕,情绪不好时,也是老师的劝导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包養網因为这些,她考入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又毅然报考玛曲县河曲马场教学点的教师岗位,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

“爱孩子”成了英木周、贡去乎扎西身上的勋章,也成了他们的“羁绊”。前几年,他们有机会回玛曲县城工作,但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泪,他们又决定留下来。

书写“汉藏一家亲”的教育帮扶故事

在会宁县中小学的校园里,老师同样将这些藏族孩子当成“儿女”。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书的旦增闹藏至今都记得,他在北关小学读书时,班主任王芳霞一到节假日就领他去家里吃饭,课后耐心给他辅导功课。一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王老师发现他节奏感强,有打鼓的天赋,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特长班。

现在,旦增闹藏是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经常表演架子鼓。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民族协会,讲述“汉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7岁的扎西东知去年才来会宁,普通话不流利,很多时候直接用“不知道”来回答问题,语文老师张瑜会减缓语速、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他交流,课后还带他去玩七巧板、跳绳,鼓励他多练习普通话。

在思源中学,老师总结出“平等对待”“重点帮助”“友好结对”等一系列方法。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陶铭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欢打篮球,他也陪着打球,并且鼓励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开班会课、办板报,也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藏族孩子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杨瑶草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但在会宁,她很快被当地同学比了下去,这让她颇为慌张。老师找到症结所在,推荐杨瑶草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小游戏、参演心理剧等,杨瑶草开解了心结,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

类似的社团在思源中学还有10多个,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踊跃参加。思源中学校长王正辉解释说,社团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结识,融为一体,比简单灌输“民族团结”的概念更有用,“做人诚实、学会感恩、学习上进”的育人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他们正在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

18年赓续接力,会宁革命老区与甘南涉藏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生动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截至目前,会宁代培的玛曲学生中已有134包養平台推薦名学生考上大学,90多名已经就业和自主创业,中考入学率也在90%以上。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最骄傲的事情。有老师写道:“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就像藏族男孩索南达吉遇见了我们班,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们班遇见了索南达吉,才成为更好的班集体”。

会宁学子在和玛曲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藏族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好朋友王泽洋眼中,藏族同学久麦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文言文背不会,他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死磕,他还任劳任怨,主动打扫水房,对老师同学也特别礼貌。

“和他在一起,我有踏实的感觉。”王泽洋说,他和久麦做了6年同学,也是篮球队队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将久麦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学习生活,早已像家人一般亲近。

不少玛曲的孩子会用“幸运儿”自比,觉得在会宁享受的优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玛曲女孩告诉记者,在会宁读书时,她耳濡目染会宁同学的刻苦,也变得更加有毅力,找工作时,即使失败,也会提醒自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

已经在读大学的切江吉说,她在会宁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拼搏。在大学里,这些经历使她成为“佼佼者”。

感恩也是这段会宁的学习经历在玛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有老师记得,寒假后,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着宝贝似的递过一袋酥油。原来,是孩子发现她嗓子不好后,特意请妈妈熬制的。

才上三年级的仁增道旦道吉则列出“医生”“警察”“老师”3个职业选项,他还不太了解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却很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为孩子们思考的议题。明年高考,扎西卓玛决定报考传媒类专业,她感恩会宁,也感恩家乡为她提供外出就读的机会,认为自己“去的地方不一样、见的世界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奥秘,并且将这些传播开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经过在会宁的苦读,玛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贡去乎扎西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在他眼中,这些孩子走出草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最美丽的“格桑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王双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4-08

水立方再次为“星星的孩子”点亮查甜心包養網蓝灯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徐林)3月31日,在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冰立方)第十四次举办“点亮蓝灯”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倡导,提升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带来更多关爱和希望。

作为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精品场馆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经典改造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坚持推动公益事业,与公益组织共同为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环境,向社会传递“尊重不同,点亮希望”这一公益理念。“点亮蓝灯”公益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年,是国家游泳中心携手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爱孤独症群体的社会倡导类大型公益品牌项目。该项目通过在水立方这一“双奥”地标建筑“包養網点亮蓝灯”的公益举措,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特殊群体。

“水立方因爱而生,是由107个包養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建设的,所以我们也一直立足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向整个社会去传播爱。”国家游泳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柳艳竹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她介绍,今年,国家游泳中心以“线上倡导”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活动,呼吁公众关爱孤独症群体。

国家游泳中心创新利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这一冬奥场馆,组织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以冰壶体验为主题的家庭日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通过冰上运动享受快乐亲子时光。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冰壶体验家庭日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心市集,邀请爱心机构和人士进行爱心义卖,收入用于关注和关心特殊群体。 [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看见•力量”主题交流会,各行业专家从教育、医疗、日常看护等角度分享各自的经验。[中国网/徐林摄]

国家游泳中心作为“点亮蓝灯”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将关爱孤独症儿童的爱心传播到全国更多的城市。活动联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中国网球公开赛中央球场(钻石球场)、以及上海、郑州、兰州、珠海等地,通过点亮建筑体蓝色灯光和建筑外大屏幕播放的方式,携手更多城市和更多人群参与到“点亮蓝灯”关注孤独症群体的公益行动之中。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点亮蓝灯”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在蓝天下”公益画展,将孤独症儿童包養網的画作与自愈性画家的作品同台展示。这两种画作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也会激发孤独症儿童的灵感,更好地帮助他们。[中国网/吴晓山摄]

在活动中,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王力芳说:“孤独症是一种疾病,但并不可怕,这些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和可爱之处。我们走出医院,走向公众,走到普通人参与的场所来呼吁,这是有重要价值的。”她表示,运动对孤独症的康复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包養網孤独症的孩子有多动的问题,感统训练可以促进手眼脑的配合,再加上小组课、游戏课等,通过表情、手势、眼神的训练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王力芳针对大龄孤独症的养育和庇护性就业问题也进行了分享,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体谅。

国家游泳中心公益大使、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向媒体分享了她参与“点亮蓝灯”活动的感受:“我2019年包養網开始参与这项活动,希望自己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之前,这些孩子参与过游泳、气排球项目,今年他们也体验了冰壶项目,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帮助这些孩子,促进他们的恢复,帮助他们更好地和外界交流和接触。”她还谈及了冰壶运动对孤独症孩子康复的独特作用,“通过手部对冰壶的触碰、投掷,感受力量的大小,可以促进这些孩子末梢神经的发育。冰壶运动还涉及一些战术,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些思考,并以家庭的形式,和队友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场比赛,收获感很直接,这能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北京慧灵家合社区家庭联合发起人孟郁是一名21岁孤独症男孩的父亲,多次带孩子参与在水立方举办的活动。他说,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这个终身障碍的意识有很大的提升,这得益于包括水立方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作为成年孤独症人士的家长,希望社会能关注到孩子们长大以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未来的监护、遗产的安全、未来的生活等。很多家长都在尝试推动大龄孤独症人士的社区化生活,按照正常化的理念,支持他们在原生社区生活,这一切还在探索中。”

2024-04-08

水立方再次为“星星的孩子”查包養經驗点亮蓝灯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徐林)3月31日,在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冰立方)第十四次举办“点亮蓝灯”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倡导,提升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带来更多关爱和希望。

作为2008年北京包養網夏奥会的精品场馆和2022年北包養網京冬奥会的经典改造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坚持推动公益事业,与公益组织共同为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环境,向社会传递“尊重不同,点亮希望”这一公益理念。“点亮蓝灯”公益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年,是国家游泳中心携手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爱孤独症群体的社会倡导类大型公益品牌项目。该项目通过在水立方这一“双奥”地标建筑“点亮蓝灯”的公益举措,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特殊群体。

“水立方因爱而生,是由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位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建设的,所以我们也一直立足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向整个社会去传播爱。”国家游泳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柳艳竹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她介绍,今年,国家游泳中心以“线上倡导”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活动,呼吁公众关爱孤独症群体。

国家游泳中心创新利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这一冬奥场馆,组织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以冰壶体验为主题的家庭日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通过冰上运动享受快乐亲子时光。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冰壶体验家庭日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心市集,邀请爱心机构和人士进行爱心义卖,收入用于关注和关心特殊群体。 [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看见•力量”主题交流会,各行业专家从教育、医疗、日常看护等角度分享各自的经验。[中国网/徐林摄]

国家游泳中心作为“点亮蓝灯”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将关爱孤独症儿童的爱心传播到全国更多的城市。活动联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中国网球公开赛中央球场(钻包養網石球场)、以及上海、郑州、兰州、珠海等地,通过点亮建筑体蓝色灯光和建筑外大屏幕播放的方式,携手更多城市和更多人群参与到“点亮蓝灯”关注孤独症群体的公益行动之中。图为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点亮蓝灯”活动。[中国网/吴晓山摄]

2024年3月31日,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爱在蓝天下”公益画展,将孤独症儿童的画作与自愈性画家的作品同台展示。这两种画作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也会激发孤独症儿童的灵感,更好地帮助他们。[中国网/吴晓山摄]

在活动中,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王力芳说:包養“孤独症是一种疾病,但并不可怕,这些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和可爱之处。我们走出医院,走向公众,走到普通人参与的场所来呼吁,这是有重要价值的。”她表示,运动对孤独症的康复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孤独症的孩子有多动的问题,感统训练可以促进手眼脑的配合,再加上小组课、游戏课等,通过表情、手势、眼神的训练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王力芳针对大龄孤独症的养育和庇护性就业问题也进行了分享,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体谅。

国家游泳中心公益大使、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向媒体分享了她参与“点亮蓝灯”活动的感受:“我2019年开始参与这项活动,希望自己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之前,这些孩子参与过游泳、气排球项目,今年他们也体验了冰壶项目,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帮助这些孩子,促进他们的恢复,帮助他们更好地和外界交流和接触。”她还谈及了冰壶运动对孤独症孩子康复的独特作用,“通过手部对冰壶的触碰、投掷,感受力量的大小,可以促进这些孩子末梢神经的发育。冰壶运动还涉及一些战术,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些思考,并以家庭的形式,和队友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场比赛,收获感很直接,这能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北京慧灵家合社区家庭联合发起人孟郁是一名21岁孤独症男孩的父亲,多次带孩子参与在水立方举办的活动。他说,近年来包養網,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这个终身障碍的意识有很大的提升,这得益于包括水立方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作为成年孤独症人士的家长,希望社会能关注到孩子们长大以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未来的监护、遗产的安全、未来的生活等。很多家长都在尝试推动大龄孤独症人士的社区化生活,按照正常化的理念,支持他们在原生社区生活,这一切还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