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花信山河春 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查包養心得新经验_中国网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风吹拂,一曲“江南好”总会勾起人们心底的乡愁。古往今来,大运河、长江、故黄河的经纬交织,哺育了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鱼米之乡。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历代文人墨客不竭的灵感源泉,更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休明盛世的美好向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更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江苏勇担赓续文脉的历史使命,谱写当代华章的时代召唤,汲古润今、守正创新,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江苏大地展露现实模样,打开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船只在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旁的长江上航行(2023年11月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汲古润今,山包養網河永续
春节期间,淮安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开馆,展厅内巨幅动态画卷展示了“末口”2500年来的生长与繁荣,吸引游人驻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其北端入淮口就在“末口”。淮安千年历史与运河千里风光于此交汇。
沿大运河南下至扬州,开馆近3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依旧排着“长龙”。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人们穿过杭州拱宸桥、苏州吴门桥,飞越镇江金山寺、北京白浮泉……站在“船头”沉浸游览,两岸烟火触手可及。
一江之隔的镇江西津渡,北宋王安石从这里扬舟北上,留下千古名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如今,长江、大运河交汇处的千年古渡吃住行游购娱齐全,仅春节期间就有26万人次到此寻觅乡愁。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水墨江南。秦淮河边花灯亮起,桨声灯影里体会‘奈何江南入我心’。苏式年味一整个拿捏住了。”一位北方游客随手分享朋友圈获得一片点赞。
约满、售罄、排长队,游山、玩水、赏春光。今年春节假期,江苏共接待游客5548.18万人次。银联商务数据显示,文旅消费额达171.6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文旅春节赢麻了”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就在不久前,“水韵江苏不听劝”的网络热议犹在耳畔。年初“尔滨”爆火,网友们“喊话”文旅部门“抄作业”,如改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为“某地文旅”方便搜索。江苏却在多番催促下发布视频“小作文”,细数“水韵”妙处——“我姓苏,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世间无;我姓苏,一叶轻舟青山绿水串明珠……”
天南地北的人们纷至沓来,源自江苏丰沛的文化张力吸引;行不更名的定力背后,则是对自身文化的自持、自赏与自信。长江滚滚东逝,运河贯穿南北,下有太湖烟水增其韵,上有黄海波涛扬其帆,江河湖海俱全,全国唯一;十三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美其美,风光、味道、人文、生活各有其韵,中华文明在江苏有着丰沛而诗意的表达。
“苏”从哪里来?岁末年初,具有中原商代二里岗、殷墟特征的陶器以及太湖流域马桥文化的陶器现身西街遗址,将南京的建城史推至3100多年前。“中原文明从这里向江南传播,江南的古文明又从这里流向中原,可见长干古城自古就是华夏文明传播交融的枢纽。”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贺云翱说。
从探源“最早的南京”到寻找“鱼米之乡”的实证,2022年以来,江苏以大运河、长江沿线区域为重点,以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为课题,推出九大项目探源地域文明。宜兴骆驼墩遗址填补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空白;常州寺墩遗址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扬州桑树脚遗址为探寻春秋吴邗沟、汉代运盐河、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新线索……
考古人与时间赛跑,读书人穷经皓首。“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截至目前已出版近1300册,乡贤、乡景、乡俗、乡情,在纸上描绘出一个立体的“水韵江苏”,同步实施数字化上云,让千年文脉的壮丽风景通过古籍“活”在当下。
兰台洞库,藏文明之浩瀚;烟火世间,展生机之勃勃。28座城市、153场演出、22万名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江苏大剧院两位“90后”创排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以现代审美和创新编排演绎了年轻人心中的红楼,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传统经典作品改编,离不开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表达与理解。民族舞剧《红楼梦》是以开拓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成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说。
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成就了一张张艺术创作的名片。推出中国画、油画、书法的全国性展览活动,延续中国美术书法重镇的传统;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文化盛会,让传统文化收获新“粉丝”;歌剧《运之河》、锡剧《苏东坡》、淮剧《范公堤》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创作题材,唱响时代强音……
源浚者才可流长,根深者方得叶茂。探知“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的文明底蕴,回答“我是谁”“包養我从哪里来”,思考“向何处去”,让人们胸怀自信、阔步前行。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说,江苏将以探源文明护根脉、以文化标识树形象、以文艺创作增活力,让深厚隽永的人文江河从历史中走来,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日常。
人文经济,光景日新
走进苏州高新区,一边是苏绣小镇典雅秀丽,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创作令人叹为观止的“双面绣”;一边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智能制造等创新企业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小而美、精而强。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苏州上榜企业数量达230家。“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说。苏绣中一针一线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与苏州时时比肩一流的追求一脉相承。
新年伊始,“龙城”常州官宣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这里企业家笃信“小微亦可非常”。宏微科技公司创始人赵善麒追求“宏图之志,成于细微”,企业主打功率半导体产品,以年均65%的增速,产值规模已达15亿元;微亿智造则自研AI图像感知技术进行高精度、快速外观缺陷检测,帮助两千多家工厂实现智改数转,获得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全国前四的市场份额,诠释“始于微而终成亿”。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常州将“以有限创无限”的功夫发挥至极,与历史上“一石代山、一勺代水、小中观大”的叠石、造园技艺一脉相承,更为“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文化传统增添新的注脚。
人有人设,城亦有城设。苏州与常州等城市的发展之路蕴含着相似的人文经济密码——历史文脉与发展路径一脉相承,人文优势与经济优势紧密相连。
“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书记挂帅,徐州赴北京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利用春节假期,如东、海安、射阳等地邀请各路乡贤共叙家乡情、共谋发展路;拿出真金白银,昆山支持有突破价值的重大高端制造项目……各地“新春第一会”纷纷开锣,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江苏大地一片“热辣滚烫”的繁忙景象。
“四敢精神”之所以在江苏推得实、走得深,是因为“四敢”的密码,一直蕴藏在江南文脉中,流淌在江苏人的血脉里。泰伯奔吴筚路蓝缕,言子传学道启东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謇、盛宣怀勇毅开创诸多近代中国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享誉全国,谱写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时代篇章,更彰显开放包容、惟实惟新的精神气魄。
人文精神迸发前进动力,价值体系引领发展方向。走进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展厅醒目处可见清末薛福成“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的无锡实业家”超过百名。今天,无锡这曲“江南调”的主旋律依旧是“工业风”,企业家们更专注、打深井,诞生了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无锡入围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中国包養網服务业、中国民营企业四张500强榜单的企业总数,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在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孟祥丰看来,“无锡人着迷于实业,甚至兼营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实业”。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在南通狼山留下的诗句,恰是对如今长江、运河沿线变化的绝佳描述。江苏因水而兴,也曾过度索取,一度“近水难亲水”。常州市市长盛蕾说,舍得下短期利益小账,才算得清长远大账。要以科学合理的“舍”,换来百姓、市场、政府和社会最大的“得”。
“舍得”之间,折射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观念变化。高标准编制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着力打造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江苏沿江沿河城市以一条条“文化玉带”“生态绿带”,取代粗放发展阶段形成的“工业锈带”,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文化让经济拥有更深厚的底蕴,经济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擘画出人文经济新实践的一张又一张江苏答卷。
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江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全国第一,吴文化、楚汉文化于此肇始、交相辉映,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各地近年来愈发注重发掘和弘扬人文精神,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打造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万亿元,增长5.8%。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将把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凝心聚力、以韧克艰,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磅礴力量。
弦歌不辍,沐光而行
以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下,宁夏西海固地区“巧媳妇儿”直播间里的脱贫故事讲述执政者“民为邦本”;拍摄援藏干部为悬崖边的孩子们修建足球场,展现共产党人“为政以德”;时而聆听孔子吟诵《幽兰操》,时而置身敦煌112窟壁画“反弹琵琶”的舞蹈现场……《中国智慧中国行》一经上线,电视端覆盖观众超3亿人次,网络端总播放量6.4亿,被誉为“对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
理论讲得透,源于对实践的深度体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葛莱介绍,6个摄制组进社区、进乡村、进厂矿,用融媒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的丰富实践。
荧屏之外,“第二个结合”“两创”的地域创新实践更加丰富多彩,礼乐文明的传统焕发新的活力。
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奔流入海前在江苏张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弯。2004年首届长江文化节起步,被坊间誉为“包養網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20年来,累计有沿江13个省区市的地方剧团、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群艺馆)等200多个单位汇聚港城,线上线下共吸引观众超5亿人次。如今,寂寥沙洲变身文明城市,江水之滨成为县域百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享誉全国。
离入海口不远的常熟虞山脚下,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长眠于此。行走在这座江南小城,千年文庙气势恢宏,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星罗棋布,“10分钟”文化圈覆盖城乡。其倡导的“弦歌之治”以礼乐教化人心传承至今,蒋巷村以“精神传家”获评全国文明村,潭荡村建设“新风礼堂”,人人争当文明户。
用文化润泽文明,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尺度。盐城以烈士名字命名128处镇村,以新四军纪念馆等248处红色遗址遗存为地标,串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无锡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昔日大门紧闭的名人故居成为展览、研学、演艺等新空间;100多个金陵小剧场遍布南京,点开手机就能下单购票,无论是先锋实验派还是传统戏剧迷都能各得其所;高邮汪曾祺书房、常州秋白书苑、张家港湖畔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颜值气质俱佳,纷纷登上城市打卡点“必打榜”。
用道德涵养文明,在为群众办实事解烦忧中成风化人。在南通市崇川区,通过在商圈开辟“10分钟暖心服务圈”,习惯“跑个不停”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小哥和网约车司机也有了歇歇脚的机会;宿迁每年把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利用单位“潮汐”停车的特点,推行错时共享,补齐城市停车短板,提升市民生活便利度;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居民新年收到了“大礼包”,老字号糕团店、中医诊所分别在社区综合为包養網心得老服务中心试运营,潼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将开设非遗手作活态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迎来品质升级。
用治理保障文明,激发日用而不觉的向善力量。作为全国最早全域推开文明实践试点的省份,江苏已建成2.2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还在居民小区、银行网点、景区景点等场所延伸设立3.8万余个文明实践站点(基地)。如今,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参政议事,越来越多百姓不仅乐于获得,更热心积极参与。似乎看不见摸不到的文化,在一代代人心里生根发芽,终于长成文明的参天大树。
南通有个“莫文隋”,张家港有个“张闻明”,一个人带动一座城,志愿服务成为公民习惯;常州市圩塘中心小学的“红领巾小河长”们,四年多来保持常态化巡河,成为母亲河上的守望者;8岁的乐乐已经学会在南京下关江边给人指点江豚观测,小小年纪他就会自豪地说:“在南京,城市里就能看到江豚。”
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江苏有“仓廪实”的底气,更有“知礼节”的文气。全省114家公共图书馆被评为全国一级图书馆,占比全国第一,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苏州、南通、常州、无锡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每4个城镇居民中就有1个是注册志愿者。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爱军说,江苏要在加快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在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上打好“组合拳”,让“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现更加清晰模样。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走进江宁牛首山脚下的金陵小城,如同置身于一场风雅与诗意的国风盛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小城琼楼焕彩、金碧辉煌,建筑轮廓由一抹“金陵蓝”勾勒。
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中蓝色有12种,但“金陵蓝”不在其中。设计团队遍寻古籍,在敦煌飞天彩带上发现了这种“蓝”,又在六朝壁画里寻到了“根”。打样组辗转多地,反复调整层次质感,“金陵蓝”方从构想变为实物,在新时代文化画卷里留下新地标。
长江边,一场“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引人注目。十余位艺术家带着对长江的深厚情感和对东方文化的崇敬之心,借助人文、数字艺术和东方意境三个视角,展示沧海桑田、万物共生的变迁。
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大展学术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说,数字时代,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个时空对话、信息互联的文化宇宙,创造前所未见的文化新形态。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构,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始终走在前列的江苏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先区,谱写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吕永刚说。
不久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炉,江苏以进一步增强思想引领力、提升价值引导力、彰显文化竞争力、激活文化生命力为目标导向,加快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以八大行动为务实举措,为中华现代文明贡献江苏力量。
——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江苏实践”中实现“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护住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挖掘何以江苏的根脉;留住人,坚决扛起“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历史责任,科学统筹古城保护、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涵养文化的魂,聚焦“物”的保护、“艺”的传承、“人”的培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苏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落实总书记“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形神兼备、心领神会的传承,实现生生不息的弘扬。
3月3日,游人在南京梅花山游玩(无人机照片)。眼下,梅花山上各色梅花竞相绽放,吸引游人前来赏花拍照。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繁荣的“江苏特色”中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手抓文化供给提质增效,组织推出更多抒写历史之美、时代之美、文化之美的艺术精品,助力构筑新时代文化艺术高峰,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推进“书香江苏”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江苏多措并举,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升级版”,在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中,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做强“江苏标识”拓展“江苏流量”,更好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形象。
深化对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阐释;打响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品牌;用好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昆曲等世界文化遗产和特色资源;发挥媒体、高校、民间社会组织等作用,打造富有江苏特色的外宣载体……江苏不断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努力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打造精神文明的“江苏高地”上为探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实施现代文明素质培育提升行动,深化“诚信江苏”“尚德江苏”“书香江苏”等省域文明新实践,推广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创新开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举措,营造网络舆论和谐氛围……江苏以“社会文明程度高”厚植底蕴,围绕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久久为功。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早春三月,常州城里的瞿秋白纪念馆不断迎来刚开学的孩子们。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觅渡,觅渡,渡何处?革命年代,先辈们“觅”的是救国救民之道,“渡”的是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革命之路。
江苏人始终勇挑重任,为国觅渡。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大批仁人志士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如今,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点到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在前、做示范”深入血脉。
征途漫漫,文以化人;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是对过去江苏文明积淀、文化发展的赞誉肯定,更是新征程上做好江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有的不懈追求。我们将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绽放更多绚丽之花,努力把江苏打造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记者 刘亢 蒋芳 王恒志 邱冰清)
图片故事丨大别山下的茶乡女孩查包養app_中国网
去九宮格講座奏响自然与人文之歌——东北擦亮冰雪文化“金名片”_中国网
新华社长春1月14日电 题:奏响自然与人文之歌——东北擦亮冰雪文化“金名片”
新华社记者李典、于也童、刘赫垚
新雪季以来,东北地区迎来“客似云来逐冰雪”的盛景,不少地方纷纷火爆出圈。在粉雪上畅滑,在冰灯前拍照,在湖畔观冬捕……让游客慕名而来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资源,还有集东北文化、乡村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一体的冰雪文化“金名片”。
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体育赛事活动多 冰雪运动成新宠
在吉林省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滑雪爱好者们有序在缆车前排队,拿上雪板准备在雪道上飞驰畅滑。“前几年都是去周边和省外的滑雪场,现在终于实现在家门口‘泡’雪场的梦想了。”通化滑雪爱好者王旭刚说。
冰雪运动成为大众健身新宠儿。元旦假期,辽宁营口何家沟滑雪场接待了大量外地游客,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6%。为了满足南方游客的游玩需求,滑雪场还特意增添了雪圈、雪盆、橡胶船等嬉雪项目。
图为游客在东北亚国际滑雪场乘坐缆车。
依托体育赛事,丰富冰雪体验。近日,辽宁省青少年高山滑雪锦标赛在沈阳东北亚国际滑雪场火热启幕。“去年有140余人参赛,今年达180余人。”赛事裁判长逯明智说。随着辽宁成功申办2028年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愈发高涨。辽宁自入冬以来已相继举办第九届辽宁弓长岭国际滑雪邀请赛、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锦标赛等赛事。
在吉林省,包括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等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赛事成功举办,让人们在冬天也能现场观看高水平赛事,近距聚會离欣赏冬奥冠军们同台竞技。
12月17日,获得亚军的中国二队选手陈梅婷(中)、王心迪(右)和李天马在颁奖仪式上。当日,2023-2024赛季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中国长春分站赛)男女混合团体决赛在吉林长春莲花山滑雪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民俗+非遗” 冰雪运动玩法上新
夏有夏美,冬有冬趣。凭借稻田画出名的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小镇是人们夏秋季难忘的记忆。冬季来临时,10万平方米的稻田化身巨大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冰雪运动会在这里火热举行。不少村民身着锡伯族传统服饰参与雪地拔河、雪地足球、雪地射箭等赛事。
冰上龙舟赛也成了各地推出的特色活动。在黑龙江呼玛县,200多名参赛选手组成17支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上演“速度与激情”。冰上龙舟是传统龙舟的创新和延伸。选手们用龙舟撑推动龙舟在冰上滑行,更具挑战性和娱乐性。在辽宁锦州,第七届海洋冰雪节暨全民冰雪运动季冰上龙舟超级联赛将于1月15日至16日开赛。
辽宁锦州,冰上龙舟参赛选手在热火朝天地训练。(锦州市委宣传部供图私密空間)
在黑龙江“中国雪乡”景区,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雪景,景区充满东北特色和风情,太热闹啦!”湖南游客王道忱说。据介绍,景区着力打造花灯一条街,丰富篝火晚会、大秧歌、花车巡游等活动,展现民俗文化魅力,让游客体验特色冰雪文化。元旦期间,“中国雪乡”景区接待4.46万人次,同比增长240%。
黑龙江省“中国雪乡”景区夜景(舞蹈教室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在冰冻的湖面上等待着冰湖腾鱼的盛况。这里至今仍保留着人工凿冰教學場地、马拉绞盘、冰下走网等最原始的捕鱼方式,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东北各地深挖特色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体育运动,以丰富的冬季产品供给,不断发展冰雪文体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与参与度。
“冰雪+N” 新场景助力冰雪消费升级
这个冬季,依托冰雪,以冰雪+体育、冰雪+文旅、冰雪+演艺、冰雪+民宿等一系列“冰雪+N”的新场景、新玩法独具特色,丰富了冰雪经济业态,点燃了冬季冰雪消费市场。
吉林省通化市城区和远处的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随着滑雪运动越来越受欢迎,雪具和雪服也进入了销售旺季。记者在辽宁超鹏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到东北玩的人多了,各种棉服订单直线上升,我们正开足马力。入冬以来公司销售额已接近5000万元。”辽宁超鹏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同飞说。
“冷”冰雪遇上“热”文创,这个冬天同样“有料”。梦幻的“雪花摩天轮”、刚猛的东北虎、浪漫的索菲亚教堂……这些哈尔滨特色元素,借助精巧小樹屋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被制作成一枚枚精美的冰箱贴,用手机扫一扫,还能借助AR技术“动起来”,小樹屋一经发售便被抢售一空,预购量已超过10万。“一贴难求”背后折射的是当地谋划布局创意设计产业,推进产业招商,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丰硕成果。
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玩(无人机照片,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今年冰雪季,時租空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无疑是黑龙江最闪耀的明星IP。景区以地标性建筑“雪花摩天轮”为基础,制作了造型精美的文创雪糕。游客赏冰雪美景,吃文创雪糕,拿着“小摩天轮”与大摩天轮拍照合影,拉满冰雪之旅的“甜度”。
一张张冰雪“金名片”正在被擦亮。(参与采写:魏蒙、姬杨、颜麟蕴、杨思琪)
茶园里的新茶事——茶产业多元发展观察_中去九宮格見證国网
春日茶园绿意浓。记者近日走访重庆、河南、安徽、云南等地发现,风景秀丽的茶园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踏青目的地,人们购买创意十足的茶产品,置身新颖的品茶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茶文化,这些茶园里的新茶事不断推动茶产业多元发展。
茶旅融合:茶园变公园
春茶采摘时,也是郊游踏青时。站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文新茶园的观景平台上,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茶园图映入眼帘:茶农们腰挎竹篓,摘取清香的嫩叶;游客们按下快门,捕捉教學春天的美好。
“你看茶山多美,满眼青绿,它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茶旅融合发展是提升公司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说,去年文新茶园游客数约30万人次,期待小樹屋今年突破50万人次。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文新茶园的茶农在采茶。(受访者供图)
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在云南省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村,不少古茶树吐露嫩芽。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哈尼族风情,当地以茶为主题打造观光游、研学游,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培育了10余家民宿和23家农家乐,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产业升级。
通过茶旅融合,“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美好画卷在更多茶产区铺开。重庆市永川区依托茶园风景,推出茶主题品牌节会,从茶旅文化节到斗茶大会,吸引消费者走进茶园。目前永川区茶叶种植面积达11.15万亩,茶产业年产值约11.1亿元。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打造六安西茶谷主题公园,大力发展制茶品、观茶艺、听茶人说茶事等茶园旅游,越来越多农家乐挂起“茶体验”的招牌。
“可以期待,大别山将成为一座茶叶‘主题公园’,让茶业更好成为大别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绿色产业和特色产业。”金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万红说。
多元跨界:做活“茶业+”
茶,不仅是一片叶子、一口清香,还可以变身各种创新产品,打造不同消费场景。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茶业+”多业态发展,让茶产业释放出更多发展动能。
在重庆永川,新式茶饮、茶食品、茶日化用品和茶功能性产品等茶叶衍生品被不断开发出来,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永川秀芽啤酒、茶水豆花、茶系列护肤品……茶产品正走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永川秀芽啤酒将清新的茶叶香与小麦精酿啤酒丰富的麦芽果酯香融合,深受消费者喜爱,年销量可达200吨。時租會議”重庆市玉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4月2日,第二届“永川秀芽杯”川渝合作泸永江产业带采茶大赛
上,
选手在重1對1教學庆市永川区永荣镇白云寺村乡村振兴就业园茶叶采摘区采茶。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信阳市市级茶艺非遗传舞蹈教室承人杨静将茶产品创新融入非遗的传承与发扬。经常在茶山茶园茶室组织茶会活动的她,邀请年轻人体验茶香茶韵、学习茶艺,并一起开发茶叶的多种玩法,比如把鲜茶叶制进凉粉做成“茶冻”,将朗姆酒与毛尖茶混合研制新口味,许多年轻人慕名前来。
茶产品愈发多样,品茶场景也愈加丰富。相较传统茶馆的僻静,重庆连锁茶饮品牌苗品记选择在商圈等人流量大的醒目位置布店,便捷易得的品茶空间、丰富的茶品选择和清新潮流的新中式风格,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喝茶变成一件更接地气、更日常的活动,茶馆还会定期开设一些鉴茶课程,帮助我这样的‘小白’识茶品茶。”茶友张平中说,如今他更喜欢将朋友聚会安排在茶馆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指出,茶产业多元发展应结合产区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开拓新业态新模式。例如,与特色小镇、个性定制、康养休闲、医疗健康等项目融合,引入工教學場地业旅游、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同时,在项目设计上要以茶为核心,突出茶元素,打通体验与消费,实现以旅销茶。
保护传承:弘扬茶文化
走进重庆武隆区的白马茶叶基地,茶农们在千亩茶园里指尖飞舞,400名来自武隆的小学生跟随老师在田埂间穿梭,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文化研学活动正在此开展。
白马山研学基地2021年正式开启。“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学习采茶、制茶、制陶、茶艺等课程。在提升茶产品知名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播茶文化。”重庆市赤茗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学平说。
白马山研学基地里,学生们正在参与“寻茶问陶”研学活动。(袁学平 摄)
“茶产业发展需要依靠品牌提升价值,而品牌要依靠茶文化赋能,茶文化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源泉。”陈富桥说,茶文化包括茶史茶俗、茶艺茶道、饮茶与健康等。
围绕茶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多地在创新尝试。在安徽祁门,游客们可在历口镇西塘生态高效智慧茶园里,全流程体验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参观祥源·祁红产业文化博览园,当地还将开发“茶与瓷”的全新文旅体验。在云南勐海,依托文化挖掘与节庆打造,勐海(国际)茶王节家教場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教授郭桂义指出,要保护好茶文化遗址和茶山生态系统,推动茶历史、茶美景、茶技艺的融合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记者:张晓洁、李晓婷、刘金辉、朱青、林碧锋、牛少杰、贾稀荃
策划|编辑:金小茜
牵查包養網站手十八载,汉藏两地共育“格桑花”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每年6月,海拔3500米的玛曲高原上,格桑花漫山遍野。千里之外的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也有格桑次第开放。在藏族群众心中,这是一种寄予着希望的幸福花。
过去18年间,因为一项教育帮扶协议,会宁县已代培了273名玛曲学生。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与这些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情谊,彼此传递着格桑花“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常年吸引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取经”。2004年,一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队伍提出,希望与该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选送藏族学生让会宁学校代为培养。
领队尕藏成来是甘肃省政协委员,也是玛曲县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为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四处奔走,在草原深处搭建帐篷学校、马背学校,还主动请缨担任曼日玛乡寄宿制学校名誉校长。
这份热忱,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经甘肃省教育厅和白银、甘南两地政府积极协调,2004年,会宁县与玛曲县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商定由玛曲县每年选派20名中小学生赴会宁县就读,首次合作期限为15年。会宁提供优质教育,玛曲每年资助40万元用于学生开销,并派驻生活老师、藏语老师为孩子们服务。
藏族同胞的信任,让会宁县骤感压力。时任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杰记得,当时局里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长开会,对20名学生的分配、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商讨,详细到学生安排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选择谁当班主任……事无巨细,一一确认。
来会宁的玛曲县学生,被安排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东关小学、会师中学、枝阳中学、思源中学等条件优越的学校插班就读。为解决玛曲县学生住宿困难,2010年,白银市、会宁县又出资建成代培学生宿舍,改善藏族师生的住宿生活环境。
宿舍内功能齐全,分为住宿区、学习区,还有就餐区、包養網比較读书角;装修风格上,还保留了一些藏式元素,以慰藉孩子们的思乡之情。
点滴关爱也体现在孩子们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北关小学副校长武强告诉记者,每年开学,校领导都会将藏族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哪个学生在哪个班、生活学习遇到哪些困难,大家一清二楚,随时沟通解决。”
初到会宁,玛曲学生英木嘉就感受到了这份关怀:包養網教室都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写着“欢迎回家”4个大字;寝室内,他的床铺被拾掇得整齐温馨,窗台上摆放着一束鲜花,第一顿饭也是他在家乡就特别喜欢的土豆炖牛肉……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更要得到提升。因此,在会宁县读书的最后3年里,玛曲孩子要离开代培宿舍,住进校园。
会宁县教育部门对孩子们倾注的这些心血,玛曲人民铭记在心。王天杰曾多次带队去玛曲考察,他说,当地群众用最高礼遇对待他们,甚至有人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敬献哈达,“教育成了民族间融通联结的‘黏合剂’”。
2020年,一期教育合作协议期限已满,玛曲与会宁又续签5年合作协议,手牵手迈步向前。
18年坚守助力玛曲学子成才
然而,离开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在会宁求学的玛曲学子还是会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语言不通、学习上也找不到自信的‘过渡期’,就会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英木嘉说。
有些孩子刚到会宁时,常常哭鼻子,偶尔还会撒泼耍赖,缠着父母,让他们来看自己。
为此,来会宁陪读的藏族老师想了不少法子。现任宿舍负责人贡去乎扎西是第一批来会宁的生活老师。他意识到,孩子们的不适,“不是因为学不好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定位从“老师”转变成“家长”。陪孩子们聊天、和学校的老师保持沟通、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此外,他也常常鼓励孩子们和小区居民、当地群众多接触。贡去乎扎西曾多次半夜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以监护人的身份签手术单。而他在家乡读书的孩子,却被同学误认为是“孤儿”。
原本在玛曲县城关小学任职的英木周被抽调到会宁18年了,从孩子们的“姐姐”变成了孩子们的“妈妈”,但她对学生的爱始终未减分毫。
起初,来会宁的老师少,生活条件差、没有厨师、没有保洁,她就主动承担这些工作。早上,抱着、拉着年龄小的孩子们去学校,接着扎进菜市场,为20多人准备一天的饭菜。听到孩子们念叨家里的美食,她也打电话问自己的妈妈,学着给孩子们做家乡美食。孩子们睡着了,她又抓紧时间搞卫生。
从2004年来会宁到2006年聘请工作人员、理顺宿舍的各项内务制度,这样连轴转的忙碌生活,英木周扛了1年半,练出了一手好厨艺,还养成了超强的时间观念、统筹能力。
老师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7岁的扎西昂毛记得,宿舍老师给她买过生日蛋糕,情绪不好时,也是老师的劝导让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因为这些,她考入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又毅然报考玛曲县河曲马场教学点的教师岗位,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
“爱孩子”成了英木周、贡去乎扎西身上的勋章,也成了他们的“羁绊”。前几年,他们有机会回玛曲县城工作,但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泪包養,他们又决定留下来。
书写“汉藏一家亲”的教育帮扶故事
在会宁县中小学的校园里,老师同样将这些藏族孩子当成“儿女”。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书的旦增闹藏至今都记得,他在北关小学读书时,班主任王芳霞一到节假日就领他去家里吃饭,课后耐心给他辅导功课。一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王老师发现他节奏感强,有打鼓的天赋,还自掏腰包给他报了特长班。
现在,旦增闹藏是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一员,经常表演架子鼓。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民族协会,讲述“汉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7岁的扎西东知去年才来会宁,普通话不流利,很多时候直包養接用“不知道”来回答问题,语文老师张瑜会减缓语速、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他交流,课后还带他去玩七巧板、跳绳,鼓励他多练习普通话。
在思源中学,老师总结出“平等对待”“重点帮助”“友好结对”等一系列方法。刚走上包養教师岗位的陶铭航注意到班里的藏族孩子喜欢打篮球,他也陪着打球,并且鼓励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开班会课、办板报,也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藏族孩子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杨瑶草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但在会宁,她很快被当地同学比了下去,这让她颇为慌张。老师找到症结所在,推荐杨瑶草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与心理小游戏、参演心理剧等,杨瑶草开解了心结,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
类似的社团在思源中学还有10多个,每个民族的孩子都踊跃参加。思源中学校长王正辉解释说,社团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结识,融为一体,比简单灌输“民族团结”的概念更有用,“做人诚实、学会感恩、学习上进”的育人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他们正在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
18年赓续接力,会宁革命老区与甘南涉藏民族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生动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截至目前,会宁代培的玛曲学生中已有134名学生考上大学,90多名已经就业和自主创业,中考入学率也在90%以上。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最骄傲的事情。有老师写道:“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就像藏族男孩索南达吉遇见了我们班,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我们班遇见了索南达吉,才成为更好的班集体”。
会宁学子在和玛曲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藏族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好朋友王泽洋眼中,藏族同学久麦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文言文背不会,他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死磕,他还任劳任怨,主动打扫水房,对老师同学也特别礼貌。
“和他在一起,我有踏实的感觉。”王泽洋说,他和久麦做了6年同学,也是篮球队队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将久麦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学习生活,早已像家人一般亲近。
不少玛曲的孩子会用“幸运儿”自比,觉得在会宁享受的优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个玛曲女孩告诉记者,在会宁读书时,她耳濡目染会宁同学的刻苦,也变得更加有毅力,找工作时,即使失败,也会提醒自己咬牙坚持,更加努力。
已经在读大学的切江吉说,她在会宁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拼搏。在大学里,这些经历使她成为“佼佼者”。
感恩也是这段会宁的学习经历在玛曲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有老师记得,寒假后,班上的藏族小女孩像捧着宝贝似的递过一袋酥油。原来,是孩子发现她嗓子不好后,特意请妈妈熬制的。
才上三年级的仁增道旦道吉则列出“医生”“警察”“老师”3个职业选项,他还不太了解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却很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成为孩子们思考的议题。明年高考,扎西卓玛决定报考传媒类专业,她感恩会宁,也感恩家乡为她提供外出就读的机会,认为自己“去的地方不一样、见的世界不一样,人生也不一样”。她希望将来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去探究本民族文化的奥秘,并且将这些传播开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经过在会宁的苦读,玛曲孩子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成为建设草原的栋梁”,贡去乎扎西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在他眼中,这些孩子走出草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既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最美丽的“格桑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王双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火火的“乡村赛事”,醉了农查包養行情人美了贵州——“村BA”“村超”火爆带给我们的启示_中国网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编者按
这个夏天,比天气更火热的,是在黔贵大地精彩上演的“村BA”“村超”赛事!
一个“村”字,点透了这两项赛事“热”的原因。由乡村自发组织,以村民为比拼主体——今日中国乡村的激情,尽情奔涌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孕育好风尚,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确实,没有主动性,又哪里来的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又哪里来的“村BA”“村超”这些“村字号”?
“村味赛事”魅力何在?能否兴盛不衰?会为乡村带来哪些变化?又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启迪?本报调研组深入贵州乡村展开调研。
侗族群众在表演侗寨琵琶歌。王炳真摄/光明图片
宛若辉光四射的“双子星”,几个月来,贵州台江“村BA”、榕江“村超”灿耀全国。
就在不久前,两项“村赛”接连迎来决胜时刻——
7月29日晚,“村超”在现场数万人的欢庆中落幕。历时两个半月,20支足球队捉对“厮杀”98场,有人评价:整场赛事惊艳震撼,就像踢向山外的一记“世界波”!
7月30日晚,“村BA”在龙腾虎跃的拼抢中收官。从去年“六月六”到今年“吃新节”,这项“出圈”已一年的篮球赛拥趸无数,甚至引来NBA球星参与互动……
“村级赛事”,何以万众瞩目?是因为,纯粹的群众体育所特有的恣意挥洒、忘情投入;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展现的绮丽风姿、动人情韵;淳朴的乡俗民风浸润下的浓浓感动、郁郁乡情……
这一切,展露出新时代广袤乡村的勃勃生机,诠释着体育强国梦的深厚内涵。
近日,本报调研组奔赴榕江县、台江县,在赛场内外、村头寨尾走访体验,探寻“两江赛事”衍生出的一个个和美乡村故事。
一、“村味赛事”之火
苗山侗水深处的业余球赛,却打出了国际大赛的气势,其火爆程度、参与热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1.“火”在全村老少齐上阵
加速、冲刺、突入小禁区;急停、观察、寻找射门空间。当低平传球穿过三名防守球员来到身前,左边锋董永恒用右脚尖轻巧一挑,左脚发力抽射。足球打着旋儿砸进球门,激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声。
“球进了!是‘卷粉射手王’董永恒!忠诚村反超啦!”伴着近乎嘶吼的“贵普”解说,董永恒被队友们紧紧抱住。农民、建筑工、小学教师、快递小哥……为村寨荣誉而战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和董永恒“脱下球衣就去卖卷粉”一样,朗洞平地村队队长吴化勇上场前几个钟头,还一身泥水下田劳作。谁能想到,35岁的他披挂出战,即技惊四座——快速奔跑中后仰接球,右脚停球,左脚一个“倒挂金钩”,皮球擦着立柱、飞入网窝!
“都是从小比照着电视转播,一次次在泥地上摔砸滚打练出来的。”他腼腆地告诉调研组,从泥水工、技术员到村干部,是内心的热爱让自己从未远离球场。
见到“欧牛王”欧明辉时,他正在小河边放牛。这位“村BA”最有价值球员主业是务农养牛,上场后因“比斗牛还猛”,便得了这个响当当的名号。
调研组了解到,根据“村BA”“村超”赛事规则,参赛球员必须为真正的村民身份。就是这样的“全业余阵容”,在“村超”球场上踢出了彩虹过人、圆月弯刀、电梯球、贴地斩;在“村BA”篮架下腾挪跳跃、抢断绝杀,勇猛无畏化身“梦之队”……
赛事解说员,同样由本乡本土的人担任。
“看!1号跑得飞起,不愧是咱台江‘小跑车’”“开车不能超速,打球你可要加速”……只要“‘村BA’气氛组组长”王再贵一开腔,场上气氛便高涨起来。这位壮实健谈的95后是台盘派出所民警,因熟悉本地球员、了解战术规则,总能临场发挥、感染全场。
“‘村超’是‘泥巴地里长起来的’,只说专业术语哪行?大家不接受。”建设银行天柱支行行长、家住口寨村的“村超”解说员杨兵很有想法。他试着用方言土语解说,当吼出标志性的“汗巴拉、呜呜,颜巴拉、呜呜呜”(侗语,意为“欢呼起来吧,再次欢呼吧”),球迷们都会跟着忘情高喊。
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我们的赛事”——“赞助方”,全是本村村民,你10块、他20块,凑份子为队员们买装备、出路费;啦啦队,同样是乡里乡亲,男女老少摇旗呐喊,锣鼓不够锅瓢凑,敲瘪了一堆盖和盆……
“村味”,无处不在。从参赛队伍、赛程安排到颁奖仪式,所有环节都由群众自发组织、商议决定。正如车江一村队球员、“球场洪金宝”陈兴洋所说:“为自己村子踢球,肯定要全力拼,平时再好的兄弟伙,球场相见都是‘搞硬的’。什么虚的假的,绝对来不得!”
2.“火”在民族文化绽华彩
看到榕江乐里镇近百位侗家女儿盛装入场,来自云南红河的余秋妮半天挪不开眼——百褶布裙缀满彩丝,滚龙袖套遍绣花鸟,乌黑盘发典雅华贵,周身银饰剔透精美……
服饰秀还未品够,更大的惊喜开始了:姑娘们走进“吊脚楼”,几个小伙子爬上木梯、拉起牛腿琴,在窗下唱起情歌……
“爬窗探妹!这是我们侗族的恋爱习俗,我爷爷辈都这样的嘞!”激动的“解说”从人堆里响起。
“这么美的原生态,谁能不爱呐?”余秋妮感慨。她已是第四次来“村超”了,每次坐六七个小时高铁,吸引她的除了球赛,就是“怎么也尝不够”的乡土文化大餐。
“榕江父老太有才!征集令一发出,报名参演的节目就排满了!”兼任表演环节总导演的县足协副主席、车民小学校长杨亚江感叹。
开赛热场、中场表演、赛后狂欢……“村BA”“村超”刮起的“最炫民族风”,成为很多人心动的一大理由。
要看歌舞?安排!这里有恢宏优美的侗族大歌、排山倒海的水族木鼓、摇曳多姿的苗族芦笙舞、刚健欢快的瑶族舂杵舞;
想品民俗?管够!村民们身背茅人、举着番布,带来了神秘水书、素雅蜡染,舞起发光的稻草龙、走起古朴的农具秀……
气氛达到沸点,场上便成了“民族大联欢”。7月1日,正值党的生日,调研组在“村超”现场看到,汉、侗双语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引发全场5万名观众大合唱;漫天烟花下,人们手拉手同跳多耶舞、激情蹦“苗迪”,欢乐的声浪响彻夜空……
就连奖品,也充满浓浓的农耕文化味。
“车寨,冠军!车寨,冠军!”决赛之夜,本届“村超”冠军车江一村队在村民簇拥下燃起鞭炮、绕寨庆祝,身后跟着“超级大奖”——一头小黄牛。第二到第四名球队的奖品,依次是黑毛山猪、塔石香羊、本地大鹅。“村BA”的奖品,同样是香米、鲟鳇鱼、三穗麻鸭等农产品。
“一场场艺术秀、民俗秀和风物秀,体现了乡土味、乡情味和乡愁味。”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榕江县文旅产业发展顾问由守义认为,“现代足球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表达,最接地气,也最有感染力。”
3.“火”在真诚热情待远客
7月8日下午2点,又一个“超级星期六”即将开赛。车流沿榕江东滨江大道缓缓挪动。眺望赛场,只见邻近的大桥步道上挤满了村民。“瞧,本地人都在那儿远远‘看球’呢!”出租车司机石师傅自豪地告诉调研组,把赛场看台让给游客,这是榕江人的待客之道。
“单子多得拉不完!车一天充好几次电。”石师傅说,县里的几百辆出租车、网约车根本不够用,群众自发组织“志愿车队”,在高铁站免费接送游客。
会不会影响自己跑生意?他爽朗地笑:“啥生意能比家乡的形象重要?!”
群众发自内心的善意,让游客记住了“甜甜榕江,热情的城”。
丰乐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开华给调研组看了一封感谢信,署名新疆游客凝晓露。她在信上说,带家人来看“村超”,订不上旅店。试着联系当地文旅局,丰乐村干部滕大姐很快赶来,接她们去村民家。一进门,热腾腾的饭菜已摆好。住了两天,离开时想付钱,大哥大姐执意不收,脸上满是笑意。
调研组在台盘村的见闻,同样温暖。
中场休息,人山人海的“村BA”看台上,从1600多公里外的苏州赶来的胡新光,正和当地球迷聊着赛况,这时,“美食派送”开始了。“五彩姊妹”饭、玉米粑粑、粽子、杨梅、李子……被苗家孃孃、阿妹不断塞给观众,胡新光们接过来的又何止是美食!
“场外才感人呐!好多村民自发在停车场维持秩序、在道口做向导、在路上捡垃圾。守着球场不能看,谁心里不痒痒?可他们说,没办法呀,谁让咱是东道主呢!”台盘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正彪感慨不已。
4.“火”在千行百业焕新机
“超级村赛”拉动“超能经济”。截至7月底,“村BA”“村超”全网累计浏览量超300亿人次。线上大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量,带来沉甸甸的“真金白银”。
“从去年7月至今,在‘村BA’带动下,台江县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多元;榕江县在今年‘村超’期间,接待游客2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28亿多元。”黔东南州文旅局体育科负责人杨家华介绍。
“村超”球场周围望不到头的小食摊,1元一条的卷粉、5元一碗的冰杨梅汤、8元一盘的折耳根凉拌面……各色小吃物美价廉,引得游客赶忙扫码。忠诚村村民“龙小妹妹”忙得直不起腰:“别看我这摊位小,一天能卖出400多碗冰杨梅嘞!”
“来,尝尝咱榕江的瓜,超甜的!”招呼调研组的,是丰乐村瓜农、人称“西瓜妹”的熊竹青。问起生意,她掩不住兴奋:“以前几天才能卖完的量,现在几小时就抢空喽!最多一晚上,卖了三四千块钱……”
一个个火爆的小摊,折射出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随着藏在深山的“村味好物”映入大众视野,陆续有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两江”,前来洽谈投资的企业明显增多。
新的业态,也应运而生。
紧邻“村BA”球场的主题商店里,一拨拨游客在兴致勃勃地挑选纪念品。调研组看到,店里全是“村BA”文创产品和苗族银饰等非遗手工艺品,印有“村BA”标志和苗族图腾的篮球、球衣球袜最受欢迎,吉祥物“村宝宝”毛绒玩具销量也不错。
单价几十上百元的小物件,一天总能卖大几千元。据介绍,台江县已获批“村BA”系列商标6个,申报“村BA”系列商标139件。
“村BA”的辐射效应也很明显。“看球在台盘,吃住在阳芳。我们村离台盘六七里地,很多客人住在这儿,还能体验农业生态特色游!”阳芳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美告诉调研组,在台盘村带动下,周边不少村寨吃上了“村BA”饭。
“这正是体育打头、文化助阵、经济唱戏的乡村振兴新引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院长白宇飞分析,通过赛事引流,“两江”实现了体文互促、体文助产、产业兴赛的良性循环。
二、“村味赛事”之根
小小“村赛”,何以突然爆火?调研发现,答案,绝非“机缘巧合”那么简单。
球员激烈对抗。本报记者 龙军摄/光明图片
1.运动传统,“根”在基底深厚
无论从历史厚度还是覆盖广度看,足球之于榕江、篮球之于台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92岁的“初代球迷”、退休干部杨朝富,翻开《榕江县志》《榕江文史资料》相关记载告诉调研组:“榕江人抗战时就接触足球了。那年月,为避战火,先后有三所学校迁到榕江。”
1939年冬,贵州师范学校最先迁入,组织师生劳动建校,短短几天,一个简陋的足球场就建好了。
“一踢球,哨子声、呐喊声震天响。我们围拢来看,眼睛发直,脚板板发痒。”杨朝富说。
1944年,随着广西大学和桂林汉民中学迁来,更多年轻学生把热爱足球的种子撒在这个偏远小城。此后,足球与榕江紧紧相连,成为当地引以为傲的运动强项。1965年,榕江县足球队还在黔东南州足球赛中夺冠……
近十年来,榕江先后成为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县、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县、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榕江县体训中心主任吴方锦满脸自豪:“我们从娃娃抓起,全县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所,县级足球特色学校41所。有群众性业余足球队35支,平均每10个榕江人,就有1个会踢球!”
于是,调研组看到了这样一幕幕——
7月16日晚,平均年龄14.5岁的小瑞村队逼平老牌劲旅车江二村队,闯入本届“村超”八强。少年们奔跑欢庆的瞬间,曾代表黔东南出征1972年全省少年足球赛的黄加望湿了眼眶。当年的他们载誉归来,正是这般年纪;
平均年龄45岁的“老男孩足球队”,队员们仍在场上拼抢。“我们的‘油箱’里还有油,还不到‘挂靴’的时候!”虽然战绩不再骄人,但杨亚江仍感欣慰——他组建的车民小学“小男孩足球队”已接过衣钵,蓄势猛长。
百公里外的台盘村,代代相继的故事也在传扬。
邰昌芝,半世纪前享誉全国的苗寨“东风女篮”第一代球员。70多岁的孃孃头戴苗帕、耳佩银饰,没事总会来球场边坐坐。
“那时候,一帮十来岁的小姐妹,跟着夜校老师练打球。开始还有人咕叨:女娃家穿着背心短裤在坝坝里上蹿下跳,羞人呐!后来,我们打出了名堂,省体委召开现场会,号召各地向我们学习。”她笑着回忆。在她们带动下,上世纪80年代,台江县苗寨女篮由1支增至68支。
今天,“女娃娃打球”已不稀罕。
台盘乡中心小学篮球场上,六年级女生李秋香正和五六个同学趁着课间“练练手”,过人、突破、上篮,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飒爽利落。
这个普通的乡间学校,有自己的篮球队,有雷打不动的篮球课,有举办了9年的“校BA”。这让李秋香很是兴奋。她告诉调研组,自己家住阳芳村,几天前,村里的女篮获得“村BA”女子组冠军,“以后,我也要像她们那样!”
“在台盘,几乎每家娃崽都是跟着大人在球场上跑大的。”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告诉调研组,“有了这样的‘老底子’,我们的‘吃新节’篮球赛才一口气办了七八十年。”
“只有把对体育的热爱深植乡土,夯实人人参与的深厚根基,才能一有机会,便大放光彩。”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章文光认为,正是由于两地体育几十年来的不懈蓄力,才有了今日“村BA”“村超”现象级火爆场面。
2.赛事兴盛,“根”在脱贫奔富
站在台盘村村委会门前,俯瞰下沉式的“村BA”篮球场。青山环绕下,21层U形看台被刷成天蓝色,中心处红绿相间的塑胶球场分外醒目。
一年间,球场扩大了面积、新铺了地面、加高了看台、装上了电子记分牌,观众容量从一万人扩展到两万人,还添置了更衣室、淋浴间,“蛮有‘国际范’了”。操持这些时,李正彪总想起老辈人口中的光景。
1936年,假期回乡的几个青年学生在台江县城关街门铺了一块简易球场。台盘村人看着眼馋,在村头宽敞处照着样子忙活起来——用石灰划出边线,树干搭块木板当篮架,配上竹编篮筐。没球衣,就直接在衣服上写号码。比赛,就这样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转年,“吃新节”有了新节目——篮球赛。
今天,台江156个自然村寨共有205个篮球场,实现了全覆盖。榕江经过多年投入,全县也有了14个标准足球场,全部免费开放。
39岁的岑江龙记得,小时候,台盘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寨子。其他村寨“搞热闹”(办节庆),他和伙伴们得来回步行四五十里山路。“再看看现在!十分钟上高速,半小时坐上高铁,从凯里过来只要20分钟。要不,咋接得住那么多朋友从各地来看球呢?”他笑着说。
“赢猪脚喽!今晚全村‘打平伙’!”看着“村超”小组赛发奖,70岁的车江二村村民孙文仙欢喜得直拍手。她告诉调研组,一只猪脚,早年间可是稀罕物,“人都说,‘几个南瓜坐月子,一只猪脚过大年’!”
“曾经的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后发赶超,实现了‘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个个榕江、台江华丽转身!”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局干部杨建福满是感慨。
“衣食足才有精力玩、设施好才有地方赛、交通畅才有人来看。撕下贫困标签的小山村,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在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高刚看来,物质生活的保障、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村BA”“村超”火爆的基本支撑。
3.人人参与,“根”在政通人和
越来越好的小康生活、还会更好的硬实底气,带来的是更宽广的精神世界,更丰富的精神追求,更积极的精神面貌。
“黔东南是‘百节之乡’,33个民族的节日加起来,可以说‘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榕江县文旅局副局长曾德重告诉调研组,节庆传统、民情风俗、非遗文化,为“村BA”“村超”提供了土壤。
人们感觉到,随着生活好起来,这些年的节庆习俗也在变。
“就拿‘吃新节’来说,这是苗家人每年稻谷抽穗时的大日子。以前靠天吃饭忧心收成,‘吃新节’是为了祈愿丰收;现在呢?好年景让人心里安宁,过节更多是图个高兴!”岑江龙介绍。
让台盘村第一书记张德深有感触的是,火热球赛背后,蕴藏着这个苗族村落文明善治的“秘诀”。
“‘多一块球场,少一桌麻将’,球赛在乡风文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邻里几乎都是‘球友’,当然和睦。起争执闹口角?不如球场上决胜负。更难得的是,球场上的规则,已进入村规民约——不管球员还是观众,只包養要闹事、不尊重裁判或打架斗殴,都将列入球场黑名单,不得踏入球场。”张德说。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以前,大多是罚点酒、肉、米等,很多村民不太在乎。现在,不让进球场?那可不行,生活里的大乐趣被剥夺了,还会落单。”
走进阳芳村,村委会门口的标准篮球场上“操练”正酣。
“我们村也搞球赛,叫‘筑梦大学’。为啥呢?因为每年正赶上高考放榜,村民们商量,趁着球赛为考上的学生庆贺一下,鼓励更多娃崽好好学习。”杨美告诉调研组。
令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校长龙安波深感欣慰的,是“村超”折射出的“榕江新生代”精神面貌。
赛事期间,古州四小的孩子们活跃在赛场内外:表演“民族服饰秀”;化身“小记者”采访远道而来的客人;学生代表与运动员面对面交流……“瞧,孩子们多棒!自信、大气、阳光开朗!”龙安波说得动情,“我们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学校,98%的学生来自脱贫家庭。刚从山里搬下来时,孩子们见了生人就紧张,总垂着小脑袋往后缩。”
足球,对他们的改变功不可没。
在古州四小,每学期的足球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校队勇夺县学生足球联赛冠军,极大鼓舞了孩子们。“一下子感到被人重视,觉得自己行,信心也起来了。”龙安波说。
“‘小榕江人’的身心变化,映射出全县的精神面貌。‘村超’正是扎根在这样充满自信和期待的热土上,才这么有活力。”榕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永中体会颇深。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村超’引发全国性的‘精神归乡’。”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谈道,“什么是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富足充裕,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健康向上,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孜孜追求。”
4.长盛不衰,“根”在政府护航
“商量‘村超’的事儿?找我们县足协!”在榕江,调研组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由19人组成的县足协,成员来自不同行业。足协主席,是搞建筑的;三位副主席,分别是小学校长、中学体育教师、单位职员。足协代表全县足球爱好者筹办比赛,“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
“村BA”的“决策权”,同样掌握在村民们手中。村篮协和村委会一起召集全村议事,德高望重的寨老、见过世面的后生,都有发言权。
“州里特别看重活动的群众性、自发性,放手让村民自己办赛。”杨建福告诉调研组。政府“不上场但始终在场、不缺位更不越位”,为赛事的举办统筹协调、周到服务。
湖南游客龙刚告诉调研组,7月17日看到“‘村超’开启网上预约”的消息,想带上初中的儿子来看球赛。“村超”?安全有保证吗?他心里打鼓。
到了现场,他放心了:从办赛之初手持仪器进行安检,到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刷身份证入场,再到网络预约、调控人流量,一次次安检升级背后,是当地对“全力做好安全‘守门员’”的清醒认知。
这么多人来看球赛,如何保障吃住行舒心顺心?
榕江县工信商务局副局长王福刚扳着手指一项一项向调研组介绍:规范物价,严禁餐饮住宿借机涨价,鼓励推出“村超优惠”;出租车保持4元起步,协调公司给每辆车以适当补助;将暑假空置的校园利用起来,缓解游客入住难题……
既要服务八方来客,也要惠泽一域百姓。
“村BA”赛场外的“深山集市”,由当地群众供应特色餐饮、农特产品,几百个摊位人气爆棚;“村超”赛场周边的“美食街”,细分为烧烤区、点心区、瓜果区……
“摊位是政府规划场地,免费提供给群众使用的,这样既能增加百姓收入,又不影响交通与环境。随着‘村超’越来越火,摊位也从最初的百十个,逐渐增加到2000多个。”王福刚说。
政府护航赛事的又一举措是:“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
“最火爆的民间主场,最纯粹的民族热情,我在这里等你来。”这是身穿蓝染服装、头戴闪亮银饰的花店店主戴瑶瑶每次开播的开场白。别小看这几句开场白,因为有“村超”加持,每次开播她都能“圈粉”无数;
“5月13日开幕赛,我一口气发了11条视频,点赞数2000多万!”返乡创业大学生唐胜忠带着20人团队直播助农,“村超”一开始,便成了“超级推荐官”……
走在榕江,随处可见这样的乡土主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申敏告诉调研组,近年来,榕江“用数字赋能千行百业精彩蝶变”,打造新媒体电商产业园,培育1万多个新媒体账号、1万多名“村寨代言人”。这支队伍,成为“村超”迅速走红的重要力量。
“可以看出,在处理‘群众主体’和‘政府作为’之间的关系上,两地政府方向走得对、步子迈得稳,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章文光认为。
三、“村味赛事”之思
蓬勃可喜的“村BA”“村超”,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调研组将大家的“烦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村民抱着当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塔石香羊入场。王炳真摄/光明图片
1.如何保持“村味”不走样?
“村BA”骤然火爆,各种合作邀约很快找上门来。
“好多品牌提出搞赞助,有的报价60万元,说是30万冠名比赛,30万给村集体。”张德告诉调研组。
可观的合作资金、巨大的流量变现诱惑,不时撩拨着台盘这个小山村的神经……
村民内部,也出现一些讨论。
“要不要收门票?”“直播权能不能换收益?”“把篮球场围起来加个顶,会不会更有排面?”……
几场热烈的院坝会后,“‘保持原味’”的声音占据上风。大家决定:远离商业化,杜绝资本介入,赛事姓“村”不能变。
而另一面,当“村BA”升级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当“村超”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又一种担忧随之出现:与赛事升格相匹配的规范管理、标准化操作,是否会削弱原本的“土味”快乐?
在白宇飞看来,要想“不变味”,首先得明确何为“村味”:“简单说来,就是乡土气、接地气、有人气;保持‘村味’,就是真正以农民为中心,减少行政不当干预,避免过度包装炒作,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他同时提醒,“村味”的原生态,必须有严格的安全规程来保障,“赛场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等,要想方设法不断强化,这是一切精彩的前提”。
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马仪亮认为,把本地人喜欢的活动呈现给游客,和专门办活动吸引游客,效果大不相同——“前包養網者是分享生活方式,后者是商业活动”。而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及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就比如,村里球场不见得多气派,即便是泥巴地、木篮架,只要每个村头都有、出门就能打球,村民就会乐在其中。不能一味追求设施的‘高大上’,忽略了快乐源头。”他说。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提醒,各地打造“村字号”文化品牌,不能“拷贝粘贴”,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政绩思维,“要因地制宜,深挖比较优势,真正找到既有本地扎实基础,又能触发群众参与热情的活动”。
“加强活动策划和内容供给,盘活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提炼属于本地的文化基因和美学密码。”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强调,“由此唤醒的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促动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如何让更多人有获得感?
7月15日晚,新一届“村BA”开幕式上,岑江龙向全国球迷发出邀请:“球场也是你的主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然而,物理意义上的“主场”毕竟空间有限。当天南海北的游客蜂拥而至,他心里也产生了些许遗憾:为保障远客们观赛,不少乡亲选择在场外看大屏幕,或捧着手机看直播。
虽是自觉自愿的礼让之举,但,这样久了,会不会影响乡亲们的体验?赛事越来越火爆,怎样让他们始终有参与感?
杨亚江也在琢磨同样的问题。常年亲历让他深知,每支乡村球队都和村民是一体的,“没有了啦啦队鼓劲、‘犒劳’,队员们踢球怕是也猛不起来”。
所以,当听到各地“美食足球队”8月即将来踢友谊赛时,他脱口而出:“大家都带上啦啦队和特色文化,一起亮个相!”
8月13日,“‘村超’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拉开大幕,798支报名球队中,276支最终参赛。这份“有味道”的名单吊足了网友的胃口。
“这是个好路子!”杨亚江认为,当体育成为媒介,串起与人人相关的饮食文化,“村赛”就能联通更多人。
“精心发掘、创设丰富场景,让更多人唱主角,享受身处‘C位’的荣耀感。”马仪亮表示,“从这个角度讲,‘美食邀请赛’大有意趣,可以通过各地美食和足球文化的跨界链接,让乡村巧手们参与进来,引起更加广泛的共鸣共振。”
3.“人才根基”怎样越打越牢?
每周六上午,是杨兵训练口寨小学学生们踢球的日子。
这座村小还是杨兵读书时的大模样,虽然校舍翻新了,却依旧只有一块水泥地的小操场。这样的足球青训,他和同伴们已坚持近十年,“娃娃球队”也从每届十几人扩容到了六七十人。
“我们这代人冲击不了世界杯,但娃娃们有可能。毕竟,中国足球的金字塔底座越宽越厚,出现高水平球员的概率就越大。”杨兵说。
榕江一中体育教师、本届“村超”四强新中村队教练赖洪静,也一直心存梦想:带着孩子们踢进世界级赛场。为此,包養行情他从贵州师范大学足球专业毕业近20年来,一心扑在足球青训上。
“基层教练急缺”,始终是他心头大石:“很多年了,我一直被叫作‘全县唯一的足球专业老师’,有些夸张,但师资之缺由此可见。”
对体育人才心怀渴望的,还有岑江龙:“缺教练、缺裁判、缺解说……总之,缺有证书的‘正规军’。我们都被拉上场吹过哨,心里发虚,生怕一不小心整出不公平。”
优质人才从何而来?
“可发挥‘村BA’‘村超’品牌优势,在‘两江’建立训练基地,吸引专业体训队到此扎营,提升当地运动专业化水平。”胡一峰支招,“还可与体育、艺术类院校加强联动,设立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引入师生为当地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志愿服务。”
白宇飞认为,“草根球队”坚持多年的传帮带,符合乡土体育实际,“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投入、动员返乡、专项引进等方式,为“两江”补上高水平师资之缺。
令岑江龙振奋的是,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走:“州里已经发了文,最近要组织12期体育人才培训班,占大头的是篮球裁判员。村里报名可积极了!”
4.“搞热闹”怎样带来好日子?
每年“吃新节”,是“候鸟”集体归巢的日子,台盘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们总会请假回乡参加球赛。
去年球赛的盛况,让回乡青年刘世诚大为震动。“热闹”搞完,他决定不走了。这位做过护士的小伙子和球友合开了一家“篮球主题餐厅”,紧邻球场入口,墙上满满的“村BA”元素很是抢眼。
刚大学毕业的“篮球兄弟”李红保和王波也回到家乡平水村。外号“小奔驰”的李红保是村篮球队的“灵魂人物”,也是球赛主事者之包養網一。他和王波一心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有钱可赚、有家人陪伴、有球可打,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不尽如人意的是,球场上的酣畅淋漓并没能延续到场下。
刘世诚的餐厅,有赛事时生意火爆,赛事一停便几乎停摆。而因为村里乃至县里产业不发达,适配的工作岗位稀缺,“篮球兄弟”只好把找工作的地理半径一再延长。
今天,台盘村返乡和在外的村民比例,已从以前的3∶7转变为7∶3。返乡青年增加了,但困惑仍在:“村赛”火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赛事活动‘潮汐效应’明显,客流时空集中性突出。”马仪亮开出药方,“保持活动持续性,不能赛季一过就停摆。要注重创新,打造赛事品牌,尽快带起其他业态,让游客有多样消费选择。”
“两江”丰富的非遗文化和生态资源,为开发文旅项目、拓展产业空间提供了基础。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王富慧认为,政府要积极主导、完善规划,不断延展吃、住、玩、购、体产业链条,培育民宿露营、度假康养等新业态,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章文光看来,“精准对症”仍是“两江”用好赛事红利的关键所在:“台盘村空间小、业态单一,更适合打造体验感强的特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强偏好、高黏性人群。比如,建好‘篮球小镇’,让游客来这里随时打比赛、深度了解篮球文化。同时,联动周边村寨一起发展,既补上自身接待条件的不足,又能从‘富一村’到‘富一片’。榕江可借‘村超’效应,发挥县域协同优势、统筹区域资源,把相近的旅游景区连成线、织成网,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尤其令专家们看重的是,榕江、台江,正在走出一条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变“后发”为“先发”的致富路。这条路上,留下了“两江”人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文化振兴与人才振兴共发力、夯实脱贫成果与走向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探索足迹……
历时一周的深入走访中,调研组的心,始终被感动与震动着。
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凌晨两三点的球场上,他们仍然在奔跑、在跳跃、在突破。不论性别年龄、不分职业身份,他们手中的篮球、脚下的足球,其实都是心中的追求,是沸腾的生活,是热烈的人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团结?为了“我们的球队”,村民们出钱、出力、出真情。当品味俱佳的美食温暖了球员们的胃、精彩纷呈的表演惊艳了观众们的眼、倾力相助的善意柔软了游客们的心,他们,便成为今日中国乡村最真实最朴素的代言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渴望?从天南海北而来,挈妇将雏而来,为梦想而来。当场上的激情呐喊与场外的雷动欢声合鸣、当乡村赛事的蓬勃生长与举国上下的热切关注共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砥砺前行的国家和她勇毅自强的人民,是超越城乡地域的发展热望与同力协契的奋进信心……
在对美好的执着追寻中,我们共同诠释着更盛大更恒久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村味赛事”最可贵的启迪——
以文化为基石,以农民为主体,以人才为关键支撑,以产业为重中之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们”之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巨大能量!
“我们的比赛”,因“我们”而精彩!
球员们说,最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球场上的精彩,还会继续。我们相信!
(作者: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常戍、田延辉、王斯敏、吕慎、王东、王丹、陈冠合、周世祥、杨飒、张进进)
貴陽市總工會助推“覓包養app強省會”展現新作為
2023年,貴陽市總工會組織發動職工群眾積極投身“強省會”舉動、重點聚焦“八個強”重點義務立功立業。
在“強產業”中,深刻貫徹國發〔2022〕2號文包養情婦件精力,研討制訂貫徹落實全總支撐貴州工會任務批復的配套辦法。6個區(市、縣)總工會、36家企工作單元有序展開示范引領性休息比賽和“筑城工匠”杯職工個人工作技巧年夜賽;先后與市衛健、教導、政務辦事中間、農業鄉村局、天然資本局等部分展開行業包養網職工技巧年夜賽10余場。勝利承辦包養網貴州包養網評價省第一屆職工個人工作技巧年夜賽,貴陽市代表隊榮獲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3個優良獎的好成就,貴陽市總工會獲“最佳組織獎”和“凸起進獻獎”。先后組隊餐與加入白酒、手工制茶、古樹茶加工、刺繡等省級職工個人工作技巧競賽。全年觸及各項休息比賽和技巧交鋒職工10余萬人。鼎力實行“熱企”舉動,全額返還7573戶小微企業工會經費11489萬元。
在“強城鎮”中,繚繞包養“一圈兩場三改”,依照“15分鐘生涯圈”把“職工之家”建退職工家門口的總體思緒,投進158萬元建成四星級“爽爽貴包養價格陽·戶外休息驛站”20個,6個站點獲評全國“最美工會戶外休息者辦事站點”,10個站點被評為“省級示范點”,3名站長被評為2023年貴州省包養站長戶外休息者綜合辦事站“明星站長”。發布省級進步前輩職工之家(小家)4個,省級母嬰小屋8家,省級工會愛心托管班1個。勝利承辦全省工會晉陞職包養留言板工生涯品德現場不雅摩推動會。
在“強三農”中,市總工會黨組召閉會議專題研討村落復興任務3次,到幫扶村展開調研9次,輔助處理現實題目5項。擇優遴派2名工會干部門別到久場村和翁朵村幫扶駐村。春節前夜,投進資金1.4她當然不會上進心,想著裴奕醒來後沒有看到她,就出去找人了,因為要找人,就先在家裡找人,找不到人就出去找人。 ,萬元訪問慰勞了久場村25戶老黨員、艱苦群眾和駐村干部。投進19萬元為久場小學購置“班班通”裝備和翁朵村“工會愛心書屋”扶植。投進資金21萬元用于翁朵村、包養條件年夜木村基本舉措措施扶植。台灣包養網
在“強游玩”中,修訂并出臺了《貴陽市總工會關于印發〈關于進一個步驟深化新時代貴陽貴安職工療療養任務的實行看法包養網〉的告訴》,組織1493名一線職工、財產工人、“筑城工包養匠”等展開療療養運動。完成第三批勞模(職工)療療養基地評定任務,新建貴陽市勞模(職工)療療養基地6個,今朝全市共有21家基地供給療療養辦事。組織130名艱苦職工後代赴北京展開“感恩黨感恩內陸”陽光少年工會夏令營、“金秋助學”白色研學運動。組織展開全國職工攝影家走進貴陽采風運動。
在“強周遭的狀況”中,以“平安生孩子月”運動為載體,制訂下發《貴陽市總工會包養網關于進一個步驟加大力度工會休息維護和群眾性平安生孩子任務的告訴》,連續深化“安康杯”比賽運動,結合市交委、市交管局、市公安公交分局、市網約車協會組織召開平安生孩子月運動暨網約車行業路況文明志愿者辦事隊成包養網立典禮,樹立一支300人甜心花園的平安生孩子宣揚志愿者步隊。結合市應急局在貴陽軌道路況S1號線舉辦2023年貴陽市“平安生孩子月”宣揚進企業運動。全年共有4000余家單元2包養0余萬職工餐與加入比賽運動。懊悔不已的包養價格ptt藍玉華似乎沒有聽包養網到媽媽的問題,繼續包養故事說道:“席世勳是個偽君子,一個外表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席家每個人都是包養站長依法實行休息平安衛生監視檢討職責,積極介入10起平安變亂查詢拜訪處理任長期包養務。
在“強生態”中,積極展開“漂亮貴州”綠色增效力動包養網評價比賽、職工“包養網五小”群眾性技巧立異等運動。組織勞模、進步前輩任務者以及職工群眾300余人展開“貴山秀水憶鄉愁·植樹造林促成長”為主題的植樹運動,蒔植銀杏600余棵。結合市綜合行政法律局舉行生涯渣滓分類主題興趣比賽運動,市直各部分、企業工會20支代表隊、300余人參賽,助力扶植“無廢城市”。
在“強平易近生”中,繚繞“一回覆此事,然後第二天隨秦長期包養家商團離開。公公婆婆急得不行,讓他啞口無言。老一小、一低一弱”籌集資金1040萬元,對艱苦職工、一線職工和新失業形狀休息者展開2023年度“筑城送暖和”慰勞包養網推薦運動。為1500名環衛工人送往慰勞品。投進資金40萬元,輔助貴州華工公司包養金額等艱苦企業展開職工體檢。籌集資金21萬元,對420名一線休息者、新失業形狀休息者代表、生涯艱苦職工和易地搬家職員展開“五一包養條件”送暖和運動。完成艱苦職工幫扶1399人次,幫扶資金218.包養網評價05萬元,下撥中財資金169.08萬元。
在“能人才”中,展開“2023年東風舉動暨失包養網業支援月”“工會送職位 失業熱人心”等線下年夜型失業僱用會,供給職位2.4萬余個。在六盤海軍范學院和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級專迷信校舉行“筑人才·強省會”高校結業生留筑舉動現場僱用、訪企拓崗等運動10余場,留筑人數為790人。應用微信大眾號展開線上僱用會,發布僱用推文60期,供給職位1100多個。
(休息時報全媒體記者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