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塞俄比亞季馬市郊外的一個小山村,中國首批支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長、血汗管專家梅庚年已經長眠了48年,他的墓碑上刻著“白衣戰士的榜樣,中埃友誼的使者”。
“我認為他對黨、對國家、對國民表現了一種赤膽忠誠。”11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邀請中國援外醫療隊代表參加中外記者見面會。作為代表之一,梅庚年的長子梅學包養網謙在會上說起對父親的懂得。
48年前,埃塞俄比亞的加木戈法省出現嚴重災情,在當地支援的梅庚年授命前去該省考核。見到該省省長,梅庚年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告訴我,災情最重的處所在哪里,我們要到災情最重的處所往。”考核結束后,梅庚年在乘車前往途中發生車禍,不幸以身殉職。
梅庚年犧包養網牲時,梅學謙尚未成年。成年后,梅學謙子承父業成為一名醫生,并于1998年景為中國支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的一員,來到父親長眠的地盤上,繼續父親曾經的事業。“作為醫生,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亞往為當地的群眾服務;從私家方面,我想到埃塞俄比亞親自為我父親掃墓,以盡孝心。”梅學謙說。
本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調派60周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19批援中非共和國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回信中指出,鼎力弘揚“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逝世扶傷、年夜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力,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國民,包養網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安康配合體作出更年夜貢獻。
臨危授命后無害怕也有榮譽感
像梅庚年一樣臨危授命在中國援外醫療隊中并不少見。2014年8月,在國際上埃博拉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國家埃博拉防控專家組組長、首都醫科年夜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率隊“逆行”至疫情暴發地幾內亞。
在記者見面會上,王振常回憶起當時的經歷時坦言:“既無害怕又有擔心,可是又有榮譽感和成績感,因為我們代表著國家,在最艱苦的時候,在國家需求的時候,我們19名隊員和防控專家組22人,沒有一個退縮,都準點到達幾內亞開展任務。”
根據上級安排,王振常帶領的中國醫療隊需求給幾內亞培訓公共衛生醫師,當時定的任務是培養1000名,可是通過各方面盡力,中國醫療隊冒著裸露的風險,最后為當地培訓了1600多名公共衛生醫師。幾內亞當局高度確定整個中國醫療隊的防控任務,王振常帶領的隊伍獲得“幾內亞共和國勛章”。
80后醫生吳德熙是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往年剛結束了援外任務。
吳德熙表現,不論是近50年前的梅庚年,還是現在的本身,“我們的職業都是醫生,都有著治病救人的初心,我們援外也是在實行醫生救逝世扶傷的任務,展現中國的年夜國擔當,盡己所能為人類的安康福祉作出貢獻。這一點和一脈相承的中國醫療隊精力是一樣的。”
用專業展現中國醫生的年夜愛
在支援期間,吳德熙重視在當地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讓當地的醫生能夠持續進步診療程度。為此,吳德熙在多米尼克把帶教作為日常任務主要內容。在中多友誼醫院,吳德熙開展了屢次血汗管相關講座、臨床教學查房和多學科病例討論,示范和傳授新技術,讓當地的醫生能夠把握新技術、知識和理念。
第14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第25批援馬里醫療隊隊員朱惠芳在當地支援之后成了當地孩子的“中國媽媽”。
馬里一位16歲男孩就曾叫過朱惠芳“中國媽媽”。朱惠芳第一次見到這個男孩時,他因車禍躺在病床上,全身高低只要右胳膊能動。更不幸的是,因為活動受限、鉅細便掉禁,再加上馬里天氣炎熱,男孩發生了尾骶部壓力性損傷,創面又年夜又深,還伴有嚴重沾染,發出一股臭味。
護理出生的朱惠芳帶領著馬方的護士一路給男孩清算傷口換藥,還教給男孩康復的方式,教他的家人給男孩做穴位推拿、肢體推拿等。
兩個半月后,男孩的壓力性損傷愈合了,肢體恢復情況也很好。有一次男孩回醫院復查,正好碰著媒體采訪,他沖著鏡頭說“這是我的中國媽媽”。“直到現在我們還有聯系,他現在已經成為馬里的一名年夜學生了。”朱惠芳在會上欣喜地說。
“什么樣的醫務人員適合援外?對于有援外傾向的年輕醫務人員有怎樣的寄語?”在答覆記者提問時,吳德熙說:“要有家國情懷,敢于擔當,不計支出,用專業和年夜愛往展現中國醫生的傑出抽像。”
緊接著,梅學謙拿起話筒補充說:“年輕的醫生們,我盼望你們走出國門,到廣袤的非洲年夜地往發揮本身的才幹,貢獻本身的心智,貢獻本身的氣力。”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